朱由校面露不满道:“朕还以为你一腔热血俱是为国为民呢!没想到你也是挑肥拣瘦之人,只想在京城享福,而不想去地方受苦。”
范景文不忿道:“陛下可真是小看臣了,臣只是担心办不好陛下的交代的差事,以至于误国误民。”
“只要你用心做事,怎么可能办不好?”朱由校冷声道:“朕赐你尚方宝剑,陕西之内,不听号令者,你尽数可斩!”
说到斩字,朱由校面露杀意,语气也变得极为冰寒。
陕西大旱造成了如此严重的后果,天灾是一部分原因,官场腐败则是另一重原因。
地方官员就只想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百姓受灾没粮食吃了,就指望朝廷下拨。
并且这些腐败官员,还想着要上下其手,贪污一部分。
如果不改变官场的风气,再多的粮食也不够用。
并且就算是旱灾无法避免,也可以尽力消除影响,只要地方官能干好任内事就行。
想到这里,朱由校又道:“朕以为旱灾恐怕会成为我大明近些年的常事,陕西今年有大旱,明年大概率也会有。你到任后,当第一时间利用朕给你的粮食,发动百姓兴修水利设施。”
这个方法就是后世常用的以工代赈。
以往大灾之年,都是官府发动富商士绅捐钱捐粮,然后施粥。
只要大部分百姓不饿死,对于官员来说就已经是大功了。
可现在皇帝居然还想兴修水利,范景文顿时就头疼了。
每天一碗稀粥,就能让人不饿死。
可要是想让百姓每天都出力,那非得提供两顿白米饭才行。
现在的大明,哪有那么多粮食啊?
想到这里,范景文当即道:“陛下,兴修水利之事请恕臣无法从命!”
“嗯?这难道不是好事吗?”朱由校疑惑道。
“陛下的本意是好的,但朝廷拿不出那么多粮食啊!”范景文道。
“你说需要多少?朕给你弄来!”
朱由校就想让陕西的百姓能活下去,不让李自成之流起来,自然要想办法拿出粮食。
“至少要一千万石!”范景文朗声道。
“可......”
朱由校话还没有说完,却被黄立极打断道:“陛下,不可!”
“为何不可!”
朱由校蹙眉。
“黄大人难道要置陕西百姓的死活于不顾吗?”
范景文也带着愤恨的目光看向黄立极。
他还以为黄立极是因为当众弹劾之事而心生怨恨,才故意捣乱。
黄立极朗声道:“秦汉之时,仅陕西一地就足以供养秦国横扫六国。唐末之后,陕西却成了贫瘠之地,产出的粮食连当地百姓都不够吃。陛下可知为何?”
范景文插言道:“还不是因为唐末战乱,而宋朝之时,陕西已成边地,两朝皆无心经营也!”
“此言谬矣!”
黄立极跪在地上,挺直胸膛,驳斥道:“唐末以后,陕西气候变化极大,降雨量连年减少,气温也逐年增长,实在不利于农耕了。”
气候?
降雨量?
听到这两个词,朱由校还以为现在是在二十一世纪。
黄立极继续道:“陕西之地贫瘠,按现在的气候情况,实在无法养育一千多万百姓。”
难道还有另一个穿越者?
朱由校目光变得极为冰冷,紧盯着黄立极问道:“此话是何人告诉你的?”
“回禀陛下,此话出自徐光启之口。”
黄立极也不想隐瞒什么。
他现在都六十出头了,也干不了今年首辅。
占着权位不放,反倒不如提携后进划算,毕竟儿子孙子在官场上还需要人照顾。
“徐光启?”
听到这个名字,朱由校浑身一震,暗自懊恼。
穿越以来,都这么长时间了,居然没想到这个牛人。
徐光启乃是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师从洋人利玛窦,入天主教,通天文、历算、火器。
万历四十年,充历书纂修官,与传教士熊三拔共制天、地盘等观象仪。
次年遭讦,称病去职,屯耕于天津。
万历四十七年,有感于明军萨尔浒之败,上疏自请为朝廷效力,被提拔为河南道御史,练兵于通州,力请铸红夷炮御敌,后触怒魏忠贤而革职。
没想到此人居然还成了首辅的门口了,看来也是一个有心做事的官员。
“陛下难道也听说过此人吗?”黄立极疑惑道。
朱由校点头道:“朕看过他翻译的《几何原本》,以及所著的《农政全书》。”
“徐光启实乃天下之大才,还请陛下下旨召还。”黄立极请求道。
“他可在京城?”
“暂居臣府中。”
朱由校点头道:“那就让翰林院拟旨,封他为工部侍郎吧,明早一同参加常朝,朕见见他!”
“谢陛下隆恩!”
黄立极代替徐光启答谢道。
朱由校微微点头,心想这几年是救不了陕西了,只能摇头道:“范爱卿,你先去河南管着百姓不死吧!容朕再仔细想想后续处理办法。”
内库没钱,户部也没钱,以工代赈只能先放下了。
只希望范景文能不负重托,遏制住陕西官场的贪腐,让农民军造反来得迟些。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大明已破烂得不成样子。
要想彻底稳定天下,中兴大明,除非先将辽东之事解决。
想到这里,朱由校立刻问道:“孙先生收到诏书了吗?”
黄立极回答道:“陛下下旨后,臣不敢有丝毫耽搁,当天就送出了诏书。孙阁老离职后归家,保定离京城不过几百里,臣料想他应该快到京城了。”
“让他到了京城后,第一时间来见朕!”
朱由校摆了摆手,示意众人退下。
黄立极领头,庄钦邻和范景文在后,三人一同行礼,然后悄然退了出去。
待周围没有外人后,朱由校才问道:“刘大伴,说说朕的内库是怎么回事吧?”
魏忠贤四处搜刮民脂民膏,就算是贪墨了不少,内库也不可能才五十万两银子。
刘若愚躬身回答道:“内库之中确实还有两百余万两银子,但仅有五十万两银子是可以随意支用的。”
“为何?”
朱由校躺在椅子上,静等着解释。
“这是魏忠贤以万岁爷的名义,承诺给辽东官军的赏赐与补发的欠饷,不能不发。”刘若愚答道。
朱由校有点蒙。
“怎么欠了这么多?还有辽东没有大胜,怎可能需要如此多的赏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