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棋子的千古风流

火皇席

https://img.ppxs5.com/47/84/1372c4634d.jpg

首页 >> 一枚棋子的千古风流 >> 一枚棋子的千古风流最新章节(目录)

第三十七章 胥偃小女许高徒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西京幕府中青年文人的整体风格与钱惟演此前一直推行的“西昆体”是格格不入的,然而钱惟演对自己门下这个年轻文士圈恢复“古文”的倾向并没有表现出丝毫不悦。

这不意味着他的改变。只是他懂得有容乃大的道理。他认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面的人走熟的路子,后来者未必一味遵循,否则再也没有超越一说。

再则这些后来人的人生经历和仕宦背景,与他们这些前朝遗老遗少有着根本的区别,如果他们有新的追求,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何况,西京洛阳毕竟不同于汴京,气氛自由多了,少了条条框框的束缚,没有太多繁文缛节,人人可自由自在地展现自己的真性情。

他很是欣赏这样的气氛。

他说:“你们年轻人不需要过于在乎我这个背气的主儿,我是一个很能看开事情的人,不至于太抱残守缺,冥顽不化。你们能弄出多大动静就弄出多大动静好了,我不仅不反对你们,还要竭尽全力成全你们呢。”

众人齐声唱喏。

初夏时节,钱惟演在西京幕府官邸筑“双桂楼”,竣工之日,邀欧阳修和尹洙登楼观赏,品茗望远,发思古之幽情。

钱惟演嘱咐欧阳修、尹洙各撰一篇落成题记。

欧阳修的文章首先完成,有千余字。

尹洙读过之后,说:“嘿,多了多了。”

欧阳修说:“多了?什么多了?”

尹洙说:“哪里需要千余字,要是我呀,恐怕只要五百字就可以完成呢。”

这是说,欧阳修的文章存在格弱字冗之病,以最少的文字写出最得体的文章,是天下文人趋之若鹜的最高境界。

尹洙的文章写成后,果然简洁古朴,找不出一个多余的字,真个叫做言简意赅,而且立意高妙,令欧阳修心悦诚服。

他拉住尹洙,虚心请教文章做法,尹洙直言不讳,道出了自己的经验之谈:

“据我所知,好文章通常并无章法可循,若是强求所谓章法,必致杂乱无章,文章到底是思想的菁华,而思想是可以海阔天空的,海阔天空之间一只翱翔的白色鸟儿,飞过的痕迹也是白色的,这白色在地面之上或许没有什么,但是画在蓝天之上,味道就不一样了。这是说远了,简单说吧,兴之所致,不论门派,皆可出精品,关键看你的气度和行文风格,大抵立意是最最紧要的;文章最忌讳的,在于气度狭小和语言繁琐。”

内心不服输,是欧阳修受之于父母的禀性,他觉得尹洙的水准,自己是完全可以达到的,虽然嘴巴上没有明说,私下里却是暗自动了心思。

他离开众人的视线,独自一人带着一碟酒肴前往双桂楼,置身楼中,一面酌饮,一面观察,仔细揣摩,推敲再三、再四。

翌日,另外写成一记,果然克服了格弱字冗之病,更比尹洙的文章减少了二十个字,逻辑缜密,读来铿锵有声。

尹洙读了这篇文章,不禁大表惊叹:“欧公此文真乃神来之笔,字字珠玑,无懈可击,堪称完美啊!”

欧阳修说:“完美算不上,只是向师鲁兄看齐而已。”

欧阳修、尹洙等人竭力提倡古文,钱惟演又暗中推波助澜,影响渐大。至天圣七年(1029),仁宗颁发《贡举诏》,决心整饬文风,革除文弊,反对“浮夸靡蔓”的时文,提倡“理实”的古文,并要求反复讨论将古文写作纳入科举考试的可能性。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沉寂了二百年的韩柳古文方受重视,欧阳修又翻出珍藏多年的《昌黎先生文集》,公务之余补缀校定,每有心得,对自己的行文风格越来越有底了。

这一年七月十九,欧阳修将胥夫人品莹娶回家门。

三年前,胥偃相中欧阳修的才华,先是破例将他留置门下,后来携带他晋京,不遗余力地向朝廷举荐。期间了解到欧阳修尚未婚娶,便有意将膝下小女品莹许配。但他同时又提出男儿当事业为上,不宜过早耽于儿女情长,遂要求完婚必须在考取功名之后。这既是对欧阳修的赏识与关爱,也是一种鞭策。

如今,欧阳修已经有了官位,虽称不上富贵,但仍可以俸禄独立赡养家口,而且看来开局甚佳,一个令人赞许的未来相信是可以预期的。将爱女的一生托付于给这样的男子,还能有什么顾虑,因此很高兴地许他完婚。

稍前,依照民间风俗,胥偃曾亲自到欧阳修家“踏看”。是为女方家长首次上门认亲。天亮伊始,一家人便早早都起来了,整理内务,杀鸡宰鹅,然后全家都换上浆洗一新的衣服,翘首以待。

按照习俗,作为女方家长的胥偃到达的时间很有讲究,在欧阳修一家人等了又等、望眼欲穿的时候才悄然出现。

此时已经临近晌午了。

接待未来的岳丈前来踏看,却不是欧阳修的差事儿,也不需劳动李襄宾,全由母亲郑氏操办,此乃伺侯贵宾之道。

通常分为三道程序:一茶、二羹、三饭。其中饭是象征性的,常常与羹同进。

胥偃进入厅堂坐定,欧母郑氏随即吩咐摆上各种精制的茶点,奉上香茶,意为让客人解渴歇脚。羹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菜汤、肉汤之类,而是果腹的羹粥,意为客人路途辛苦,为防饥,先进一碗羹。

一般人家多采用粉干和山芋粉文火熬制而成,起锅后盛入碗碟,上面盖有两个荷包蛋和一些肉丝等。欧母郑氏专门备了羹,原料则是上乘的壮牛骨、野猪皮、藕粉、坚果和菌类山珍,这样的羹醇厚味美,甜而不腻,稍后便在碗碟周围摆上一圈冷盘和时令小炒菜,算是最高档的——为了修儿的婚事,她甚至悄悄变卖了自己的陪嫁首饰,无论如何也要撑起这个场面。

茶、羹之间一般没有间隔时间,往往是茶刚刚撤去,羹就摆上来了。用过羹后,双方家长就磋商聘礼的金额数、女方出嫁宴席的桌椅数、家具服装的式样、件数以及迎亲的大致日期等。是为“定数”。

“定数”之后,双方家长就以儿女亲家相称了。

接下来就是打日子,指进一步商定迎亲的具体时间。惯例是先由女方将生辰八字写在红纸条上,由媒人送到男方家,男家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八字无忌讳,再把红纸条放入米缸数日。

其间若家中诸事顺利,男方便择定合婚的吉日良辰,书写在红纸条上,连同准新郎的生辰八字并鸡鱼肉茶酒等贺礼,派了专人送至胥门。

女家再将吉时、男方的生辰八字请人卜算,如有不利之处,立刻设法变通,比如变更迎亲的时间、人数、路线等,然后把变化的事项告知男家,迎亲的日期就算“打”定了。

下面就是欧阳修大婚的日子了。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