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傍晚时分,太阳染红了西边的天空,暑热还没有退去,仍然像蒸笼一样笼罩着大地,连房前洒了水的泥地上,也升腾着令人难耐的热气。
谢阿大光着脊梁,古铜色的皮肤上泛着油汗,弓着瘦骨嶙峋的身子,可怜巴巴地对汤胜说道:“里长,前年让流贼(指张献忠的大西[注1]军)抢了一道,流贼去了以后,官府去年的夏粮秋粮、各种捐饷一升也没减,还没等到年底就断了粮,人几乎饿死,今春的种子粮还是跟举人莫老爷借的。这你都是知道的。如今又要加捐,早稻却还没有开镰,要让我去哪里弄米来呢?”
谢阿大今年三十二岁,长得却有些着急,看着就像已经四十岁了一样。
他是长沙府攸县神塘冲的普通农民,祖上颇有点田产,家境还算殷实,可是近些年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力役银差变本加厉,靠种田为生已经入不敷出,家底便渐渐尽了上来。
十年前父亲生病,为了求医问药,他不得不开始卖田,父亲去了以后,接着又是母亲,直到大前年他的大儿子又病了多半年,几年来连看病带办丧事,家里的田产也就卖了个七七八八。
大儿子死后,他和妻子便把希望全都寄托在了小儿子身上,本打算再穷也供着读点书,好歹考个功名,也好跳脱出种田人这个苦坑,不成想,前年又遇到大西军攻打湖南,妻子和小儿子惨死于兵祸,如今便只剩下他一个人,守着最后的几亩水田艰难度日。
有过这种惨痛的经历,又整天风吹日晒地在土里刨食,面相上会沧桑一些也是难免的事。
“遭抢的又不是你一个!”听谢阿大提起流贼,汤胜心里也是一肚子火,没好气地说道:“难道我还躲过去了不成?”
他跟谢阿大同年,长得却比谢阿大年轻很多,只是两人同样消瘦,显出他也是个吃不饱的主,但跟谢阿大不同的是,他的家底不是被官府,而是被大西军掏空的,如果没有大西军,他本不至于落得这么一副尊容。
“所以才求你去跟县里说说呀,”谢阿大陪着笑,央求道:“哪怕缓一些时日也好。”
“说什么说!”汤胜瞪了谢阿大一眼,“这次负责催缴的严道主[注2],据说是奉了何总制(总督)的军令,一切以军法从事,厉害得紧!连县太爷——嗐!别说县太爷了,连府台(知府)老爷也只能唯唯诺诺——谁敢去触那个霉头?”
府台老爷都不敢吱声?谢阿大缩了缩脖子。
对他这个乡下的庄稼人来说,知县就已经是天一般的存在了,何况是总督、道员?当下不敢再求情,只是嗫嚅着诉苦道:“可是没有粮食,又有什么办法呢?”
“县里说了,实在没有粮食,可以折银。”
“折银折银,说得轻巧!”听说是县里的规定,谢阿大的胆子不觉又大了些——历年来,拖欠些税粮的事情也总是有的——摇头说道:“别说米价那么贵,折银折不起,便是米价不贵,谁家里又有银子?”
“办法总是有的,”汤胜皮笑肉不笑,说道:“告诉你说,这回加派的是兵粮,为的是剿灭匪贼。这原也是为了小民百姓好,不然就算打了粮食,还不是要遭抢?”
“举人老爷不也遭了抢?”谢阿大有些愤愤不平,“也不能说是光为了小民百姓。”
“啊呀,阿大呀,你可真是长了能耐了!”汤胜撇着大嘴,斜眼瞅着谢阿大,大声嘲笑起来,“就凭你也敢攀扯举人老爷?人家是中了功名的读书人,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古久就不用纳粮服役[注3]。你一个种田的泥腿子,扁担倒了不认识是个一字,也敢攀扯举人老爷?流贼还没到,举人老爷就得了消息,带着细软家眷乘船躲了出去,只损失了几石稻谷而已,却又算得了什么?人家财大气粗,抢你几石试试?”
“是啊,举人老爷财大气粗,拔根汗毛也比我的腰粗,便是送贼人千八百石也是寻常。”谢阿大闷声闷气地嘀咕道。
“谢阿大!”见谢阿大越说越不像话,汤胜虎起了脸,“你哪来的那么多话?左也不行,右也不行,你是想抗捐吗?”
抗捐?谢阿大吓了一跳,赶忙连连摆手,“里长,这话可不敢乱说!谁不知道我谢阿大是个本分人?怎么敢抗捐!这不是没粮没钱,愁得没法子吗?”
“谅你也不敢!”汤胜冷哼一声,“你快想办法吧!限你三天之内,要么纳粮,要么折银,否则可别怪我不顾乡党的情面!”
说着,汤胜转身要走,谢阿大慌忙扯住他,说道:“别急着走呀,咱们再商量商量。”
“还有什么可商量的?”汤胜看上去很不耐烦,“难不成还要我替你垫上吗?我也是遭了贼的,垫不起!”
“怎么敢让里长给垫?”谢阿大谄笑道:“可里长你是见过世面的能人,办法总比我这个乡下脑壳多,你就帮我想个法子吧。”
汤胜见谢阿大求他,正中下怀,狡黠地笑了笑,说道:“既然你这样说,那我就教你个法子。米你肯定是拿不出了,唯有走折银这条路。不妨把家里值钱的东西拿出来典几两银子,先过了这一关再说。”
“这却是说笑,”谢阿大摇头苦笑,“这年景一年不如一年,家里能典卖的早就典卖干净了,哪还有什么值钱的东西?”
“你不是还有几亩水田吗?把你的田典出去吧。举人老爷说了,都是乡里乡亲的,他愿意帮大家渡过难关。”
“这怎么行!”谢阿大突然直起了腰,“最后的几亩田了,典出去我怎么活?”
他知道莫举人早就惦记着他家的水田了——那可是最上等的肥田啊,是个人见了都会惦记——可他没想到莫举人这会儿竟会趁火打劫,看来这个“剩汤”已经跟莫举人做好了扣。
“剩汤”是乡亲们给汤胜起的外号,挖苦他整天跟在官府、士绅的后面点头哈腰,甚至不惜为非作歹,所得也不过是那些头面人物吃剩下的残羹冷炙而已。
“不典田你就活得成了?”汤胜吃的就是这碗饭,并不害怕被识破,冷着脸恐吓道:“不典田你就没银子,没银子你就不能纳捐,不纳捐那就是抗捐。抗捐是个什么罪,你不是不知道!到时候,县太爷遣下班头(衙役)来,把你拿到衙里去,先挨上一顿板子,再吃上一顿夹棍,枷铐七日后投进大牢,药没得药,吃没得吃,还不得白白喂了耗子?到了这一步,只怕你后悔都来不及!”
当官的嘴大,说你是缓缴就是缓缴,说你是抗捐就是抗捐,县太爷和举人老爷是勾着的,自然不会向着穷棒子,真要是王法加身,没准还真会喂了耗子。
谢阿大畏惧了,身子不由自主地又弓了下去。
汤胜见状,自知已经得手,又换了温和的脸色,笑道:“只是典卖,又不是卖断。举人老爷说了,你忙了一季,这一季打的稻谷理当还是你的。等有了收成,你再赎回来不就是了?”
“这却是难,”谢阿大顺着门框出溜下去,觉得自己真是没活路了,“还了举人老爷的债,再交完捐,还能剩下几粒粮食?然后还有夏粮要缴,到秋收的口粮都不够,赎不回来了。”
这乡下脑壳真是油盐不进!汤胜有些不耐烦,冷笑道:“你这就不错了,阿大。你看看四里八乡的哪家不是债台高筑?光是利息都还不完!你那点债一下子就还清了,还有什么不知足的?你反正是孤身一人,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就算赁几亩田来当个佃户,也属你过得轻省!你就别叫苦了,你看看村西头的老栓家,那一大家子老的老小的小,连租子带债务再加上捐税,穷得已经要卖儿卖女了——你还别不信,前日老栓还求着我,让我把他的小闺女带到县城去找个好人家呢。”
“这是什么世道啊!”谢阿大哀鸣一声,“还真不如让黄总兵(黄朝宣)给抓了丁,去当兵吃粮来得省心!我昨天躲个什么劲呀!”
**********
[注1]大西:崇祯十六年(1643),张献忠据黄州称“西王”,同年于武昌创建“大西国”,称“大西王”。十七年(1644),张献忠于四川成都称帝,国号仍为“大西”,并改元“大顺”。
[注2]道主:对道臣的尊称,清代多称道台。道臣,介于省(布政司)与府之间的地方长官,亦称道员。明朝道臣有分守道、分巡道、整饬兵备道,及督粮道、督册道、提督学道、清军道、水利道、盐法道、屯田道等等,名目众多,但主要的是分守道、分巡道和兵备道。
[注3]不用纳粮服役:这个说法不完全准确。明朝读书人免杂役,但并不免田土租税,也不蠲免里甲正役。《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十一:“自今百司见任官员之家,有田土者输租税外,悉免其徭役。”吕坤《去伪斋集·答通学诸友论优免》:“优免差役之法,免杂泛,不免正办,曾见累朝有优免正办里甲之旨乎?”按:这只是制度层面的规定,在具体执行层面,官绅们会通过各种手段与县官勾结,不服正役、不交田税,将所有的劳役和田税都推到普通百姓身上,造成了事实上的官绅免粮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