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朱高煦还是出声应了下来,跟着小福贵出门,上了马上,锦衣卫打架着马车返回皇宫中。
车厢内小福贵,朱高煦两人面面相对,一时之间车厢内气氛莫名起来。
最终还是朱高煦率先出声,打破了车厢内诡异的气氛,说道:“福公公,那个朝廷上和皇上打算怎么处理我和部下?”
小福贵看了看朱高煦,道:“朝廷上文武百官和阁老们都是主张严惩逆党王斌、朱暄等人。”
皇上仁慈,只是把逆党王斌、朱暄等这些人关押进锦衣卫诏狱内,免去死刑,待在监狱里总比去死好了。”
朱高煦听到自己的这些部下免去死刑后,脸上紧张之色松了一大半,以为自己的这些部下全部被处死了呢!
对着皇宫方向,下下跪行礼多谢宣德皇帝高抬贵手,不杀之恩!
马车一路行驶进入皇宫内,马车停了下来,小福贵走下了马车,向着御书房方向走去,身后跟着朱高煦。
一行人走了几分钟,很快就来到了院子里,小福贵抬脚走进房内,朱高煦站在门外停顿了一下,深吸了一口气定了定神,也抬脚走进房间内。
俩人来到了御书房内,朱高煦见到宣德皇帝躺在椅子上,下跪行礼口呼罪民朱高煦叩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宣德皇帝微笑着说道:“二叔,平身吧!”
朱高煦听后,站了起来有点局促不安地看着宣德皇帝。
宣德皇帝看见自己这个便宜二叔这般的紧张,不由说道:“二叔,朕此次叫你来是想和二叔说一说心里话,那你看看桌子上这些奏折都是朝廷上文武百官上奏劝朕严惩的奏折。”
二叔,你要不看看?
朱高煦闻听此言,更加的紧张了,来到桌子上拿起一个奏折看了起来。
宣德皇帝就静静地看着,眼前这个二叔朱高煦不断着翻看着桌子上这些奏折。
越看越紧张起来,额头上已经流出来了冷汗。
朱高煦看完后,当及叩首道:“臣罪该万死,惟听陛下处置!”
宣德皇帝说道:“朕就放过二叔一马,二叔只要安心休息,等到了时机朕就给二叔寻一个封地,让二叔你自己去开疆扩土,打下来多大都是二叔的,朕分毫不取!”
朱高煦听到宣德皇帝这般话,有点将信将疑,不过自己不被继续追究责任那就好了。
后面宣德皇帝说的那些话,听听就好了。
秦始皇和汉高祖俩人好不容易这才把周朝实行的分封制给改为郡县制,现在宣德皇帝轻飘飘的说要给封国给自己,很大概率就是忽悠人的。
想想商鞅和跟着汉高祖打天下那些异性诸侯王的下场就知道了。
想分封制那不可能,历史已经证明了分封制已经不适合大一统王朝了。
除非你想自己的国家经过几代人之后,迅速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那种分裂模式。
但凡是正常的皇帝都不想自己的国家被搞成春秋战国那种状况。
宣德皇帝一看自己这便宜二叔的表情就知道其不相信自己的话,不过自己也不在意这些,到时候就知道是不是真的了。
宣德皇帝嘱咐了一下,让其安心在府邸休息,后便挥了挥手让其回去。
朱高煦见状便告退出去,小福贵嘱咐门口的太监让其代替自己送朱高煦回去府邸中。
小福贵看着朱高煦消失在院子内,转身回去御书房中,就见到宣德皇帝也走了出来。
小福贵道:“皇爷,我们去哪?”
宣德皇帝边走边道:“去乾清宫,把阁老和英国公张辅都叫过去。”
小福贵示意一旁的小太监快去。
小太监连忙点头,跑开了。
宣德皇帝率领着众人走了几分钟来到乾清宫内,宣德皇帝坐在上首,静静地等待着众人的到来。
内阁众阁老是最先来到的,距离最近,其次是英国公张辅。
宣德皇帝见到众人都到齐了,便说道:“此次朕叫诸位爱卿前来,是想对军制调整一下,让各位爱卿参谋参谋一下,查漏补缺。”
众人只好点了点头,答应下来。
宣德皇帝说道:“朕仔细研究之前我军作战的战报,发现若是该军队的总旗身亡,他麾下的士卒损失就会远超其他部队。这应该是由于失去了指挥人员导致的。”
所以朕想要确立军阶补替制度。将总旗及其以下的小旗同一上司的同职位之间进行排名。
比如说总旗阵亡,则其麾下的十名小旗中排位最靠前的负责接任总旗职务,以此类推。”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实行卫所兵制,几个府为一个防区,设卫,卫的主官为指挥使。卫以下设千户所、百户所,所的主官为千户、百户。
兵数大抵以五千六百人为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一百十二人为百户所。
百户所有总旗二,各辖五十人,小旗十,各辖十人。兵士称“军”,世袭当兵,另编军籍。
宣德皇帝这小小的改变也会提高麾下士卒的战力,宣德皇帝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麾下的军队还有何可以改进的地方。
以前他已经改进了装备、思想凝聚力,现在他又准备改进一下指挥系统。
这事其实很简单,在场的所有人稍微思考了一下就明白这种小调整的好处!
英国公张辅大喜道:“皇上,此法大善!如此一来我军麾下的士卒再也不用担心长官身亡不知该听从何人的问题了!”
而且扩军和军官的提拔也省了不少的功夫。”
英国公张辅毕竟是领兵之将,他对于这件事的好处了解无比。
众阁老也都点点头,确实,此事有利无害,而且还能激起军中将领之间的竞争力,谁都不愿意同是小旗却总被别人压一头。
阁老杨荣道:“不过,皇上这些人该按照什么标准来进行排行?”
阁老杨荣一下子就考虑到了问题的关键。
宣德皇帝道:“这个简单,底层的军官不需要什么能力,能打就可以了。就先按武力排行,日后再根据战绩来进行排序。”
宣德皇帝不假思索道。
众人听闻后极为赞同的点点头:“皇上所言有理。”
宣德皇帝见到众人对此没有什么反对,宣德皇帝又道:“刚刚我说的是对于军队管理的改进,既然你们没意见!”
那么我们就来继续讨论讨论对于军制的改革。”
众阁老闻言眼睛一眯,他们知道重点来了。
之前说到替补问题之时,众人就知道宣德皇帝又要作妖了。
招这么多人前来,绝不可能仅仅是改良军功制度这么简单。
朕想建立医院研究所,研究关于瘟疫的防治办法。
以及地方惠民药局都要改变一下!
百姓们容易得的病无非就那几种,太医院的太医们将这些病例整理起来,将基本的医治方法先交给大明各地方的惠民药局提领和官医们。
让其试一试效果怎么样?
至于医不好或者说是其他的疑难杂症,就可以到省会城市中的惠民药局那里看看,那里宣德皇帝准备安排一些在民间征召的医术高超的中医。
若是还治不好,就直接来京都这里治疗吧!
京都这里的太医们总能解决了吧?
历史上明代瘟疫其集中于明后期,以崇祯朝最烈,这是小冰期肆虐以及政府赈灾机制崩溃的结果。
崇祯九年(1636年),鼠疫开始在陕北的榆林、延安肆虐,但由于陕西已经人口流散严重,鼠疫并没有大规模蔓延到关中地区。
崇祯十三年(1640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则是瘟疫在华北毁灭性席卷的五年,尤以河北最为严重。
崇祯十六年,(1643年),京师大疫,死者在20万人以上,而当时北京人口为80万到100万,有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死于鼠疫。
差不多京都百姓家家挂白陵!
前些年很火的历史电影《大明劫》,就描述了当时华北鼠疫蔓延的惨状。
这里,我们就要讲明末瘟疫中涌现的一位名医——吴又可,也就是《大明劫》的男主角。
按照影片里的说法,吴又可的《瘟疫论》所记药方“达原饮”对于抗击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做出了贡献。
明末鼠疫时,医生们使用伤寒法治疗,即张仲景流传下来的方剂,往往无效。
这说明两个问题,其一是伤寒法过去长时间内是有效的,其二,汉末大瘟疫在内的旧时瘟疫应当并非鼠疫,因此伤寒法对于鼠疫的效用有限。
江苏吴县名医吴又可面对崇祯后期瘟疫在华北疯狂爆发,甚至蔓延到南直隶地区(现代的安徽和江苏)。
瘟疫爆发时“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的惨状,深有感触,写下了医学名篇《瘟疫论》。
吴又可认为,瘟疫非风非寒,非暑非湿,非六淫之邪外侵,而是由于天地间存在有一种异气感人而至。
吴又可在《瘟疫论》中指出,虽然张仲景《伤寒论》中提出时行之气有传染之说。
但据实际情况,有时行之气未必有疫,故而时行之说不可使人信服。
人之是否得疫病,是由于厉气所致。厉气是杂气中之一,每年都存在。
疫气的存在盛衰多少,与地区、四时与岁运有关。感受疫疠之气之后,可使老少俱病。
这是在张仲景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瘟疫的传染性,并猜想到了病原体的存在,比欧洲要早近200年。
列文虎克在17世纪就发明了显微镜并发现了微生物,然而欧洲仍然到19世纪才提出病原体学说。
首先提出微生物导致疾病的医生塞麦尔维斯,甚至被当做精神病不被认可而抑郁自杀。
列文虎克在17世纪后期就发明了显微镜。
由吴又可的研究观之,如果没有清朝的闭关锁国,显微镜快速流传到中国,中医是有可能自发发展出近现代医学体系的。
吴又可又明确指出,瘟疫由口鼻侵入,通过呼吸传播,强调与病患隔离的意义!
并发明了治疗鼠疫颇有疗效的“达原饮”,成为中国温病学的开创级人物(温病,即瘟病也)。
到1644年,清军南下,吴又可因拒绝剃发,遭到杀害,妻儿随之自尽。
但他的医学成果,在清代得到叶天士、薛生白等人的传承,发展成为完整的温病学体系,中医在清末鼠疫流行时与西药一同发挥了重大作用。
清末大鼠疫爆发于云南,而传染到世界各地,但中国死亡200万人,而印度死亡多达900万。
所以为了以防万一,宣德皇帝便想建立疾病研究院,研究瘟疫这些传染性疾病防治之法。
各位爱卿,你们觉得可行否?
在坐众人整齐划一的点头答应,跟谁过不去,别跟自己的小命过不去啊!
瘟疫可不管你是百姓还是高官,一旦不小心传染上了瘟疫,那你基本上就是凉凉了。
除非你是张仲景这种神医才有的救,明朝最出名的神医李时珍还没有出生呢!
行既然各位爱卿都同意,那就让太医院的院使来做这个疾病研究院的医长好了。
自行招募人手,组建疾病研究院。
中医太过复杂了,一个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没有十年以上的积累是不可能的。
但是宣德皇帝换了个思路,另辟蹊径。
给医生们提了个建议,就是
阁老杨荣出声说道:“启禀皇上,臣认为刑部尚书胡濙更适合做这个疾病研究院院长。”
宣德皇帝挑了挑眉头道:“说一说理由?杨阁老!”
阁老杨荣,道:“回皇上,刑部尚书胡濙乃是医家之人,著有医书《卫生易简方》《芝轩集》《律身规鉴》等。”
宣德皇帝道:“可以,那就让刑部尚书胡濙任疾病研究院院长。那刑部尚书位置由谁来担任?”
内阁首辅杨士奇道:“皇上,兵部侍郎陈山,为官清廉可堪当大用。”
行,下旨兵部侍郎陈山升任刑部尚书!
宣德皇帝转头对着一旁的小太监说道:“去把八部尚书叫过来。”
小太监点头,出去叫人去了。
宣德皇帝又说道:“在太医院下设置一个军医院,招收军医也叫医务兵。”
按照宣德皇帝的计划,让太医们在学堂或是民间招聘识字之人,高薪聘请他们作为学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