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刚过丑时,文武百官们就早早聚集到了午门外。
今天所有人都很精神,就连往日那几个年纪大容易瞌睡的,此时都满脸肃穆。
整个午门都笼罩在一股莫名压抑的气氛里。
汉王造反的事情,稍晚一些的时候已经传遍了京师,没几个人能想到汉王敢反,毕竟如今汉王对比朝廷的实力悬殊比当年靖难时还要大。
可真当汉王造反的消息传来后,就连往日那几个坚信其不敢妄动的大臣,此时都有些心惊肉跳。
没办法,汉王朱高煦实在是太能打了。
靖难之役总共持续了四年,朱高煦在这四年里立下了无数战功,其中有几件如白河沟之战,永乐帝遇险,汉王策马去救,阵斩朝廷大将翟能父子,击退大将平安。
东昌之战,永乐帝又遇险,张辅的父亲都战死了,所幸汉王奋勇向前,救永乐帝于水火之中。
浦子口之战,大明战神徐达之子魏国公徐辉祖大败燕军,永乐帝一度想要求和,此时又是汉王杀出,大破官军,一举扭转了局势。
因为这三件战功实在是过于骇人,所以即便历史上汉王被造反后,偏向朝廷的史书也无法抹去,只能如实记录下来。
人的脑袋只有一颗,身家性命都寄悬于颈上。
文武百官们都是人,大家都担心自己的权势、财富、娇妻美妾被举着刀的汉王夺走。
“当——当——当——”
终于,当寅时过去,代表卯时的钟声响起,所有人都如解放般快步通过午门,接着排队踏过金水桥,整好顺序后,鱼贯进入了金銮殿内。
“皇上会派谁去对付汉王,谁能守住我们的富贵?”
几乎所有人都在想这个问题,好在朱瞻基没让他们多等,早朝的第一件大事便是谁去对付叛王。
一时间群臣纷纷上奏,很快,成国公朱勇的名字便被皇帝叫了出来:
“成国公。”
“臣在。”
现年三十六岁的朱勇听到自己的名字并出列后,顿时发现满朝的目光都转向了自己!
身为成国公朱能的儿子,朱勇十七岁便因为父亲病故而早早袭了爵。
老国公很能打,这是满朝文武都知道的事情,可小国公究竟如何,那就值得怀疑了。
永乐帝最后一次北征时也带上了朱勇,可惜这次蒙古阿鲁台部不战而逃,灰溜溜地跑了,明军只能无功而返。
朱勇失去了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所以这一次,他想要抓住!
质疑别人,又或者不想被别人质疑,本来就是人性的一环,朱勇便是不想被别人质疑的人,他想要得到别人的瞩目,或者承认:
“不愧是朱能的儿子,当得起成国公的爵位。”
所以当龙椅上的明宣宗说出“能否请成国公担当平叛主帅的位置”时,朱勇想也没想,当即下拜道:
“固所愿也,不敢请耳,必将为圣上擒来叛王!”
朱勇说此话时声音洪亮如钟,仿佛其中蕴含着一股强大的自信。
当他起身后,发现无数道饱含信任、托付的眼神注视着自己时,朱勇顿时涨红了脸,他很享受这种瞩目。
既然朱勇接过了担子,那么剩下的事情便很简单了,陈懋被任命为副帅,接着几位宿将也各自有任命,只等明日一早,朝廷便会给予他们正式的圣旨、帅印、公文等。
有了对付汉王的人选,接下来的早朝便进行得十分顺利,可就在即将结束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跳了出来:
“陛下,卫青之子卫颖从叛,臣请斩卫青。”
众臣侧目一望,发现建议之人正是内阁兼工部尚书杨荣。
因为近期两次听过这个名字,高坐在上的朱瞻基已经知道卫青是谁了。
六年前卫青大败唐赛儿后,得到了永乐帝的赏识,由备倭都司指挥使迁到了济南卫,短暂担任了山东都指挥使。
可就在去年,卫青犯了事,被洪熙帝关进了大牢,至今还没有出来。
处死一个本来就在牢里的犯人,加上其子加入了叛军,朱瞻基自然没什么好考虑的,可就在他准备下旨杀卫青时,一边的蹇义突然出列阻止:
“启禀陛下,臣以为不妥。”
“哦,这是为何?”
蹇义解释道:
“卫青此前一直担任备倭都司指挥使,在胶东莱州、登州一带颇有声望。
去岁卫青又上书称备倭都司各卫所将士缺乏弓箭,请拨弓一万、弦二万、箭三十万,先帝允之,后卫青被下狱,当地旗军都为之哀伤。
如今山东大半已经沦陷,独留兖州府及东部登州府,若斩卫青,臣恐登州各卫所不战而降。”
朱瞻基闻言顿时抬手抚住了自己的胡子,杨荣见状便知皇帝正在纠结。
虽然心知蹇义说得很有道理,但杨荣就是看对方不顺眼。
去年洪熙帝登基后十分倚重蹇义,因为当年杨荣曾经弹劾过蹇义,导致洪熙帝对他的观感不太好。
后来杨荣被人告状,洪熙帝正准备处置他时,蹇义却叩首为杨荣求情,指出是有人诬陷杨荣。
蹇义一心为国,即便自己被杨荣弹劾过也要帮对方说话,这本来是一件足以传为美谈的事,可杨荣却不这么想。
“当年你磕头在先帝面前为我求情时,心里定是洋洋得意,可我偏不让你如意!”
想到这里杨荣再次拜道:
“有功不赏、有过不惩,为祸之道也,请陛下三思!”
蹇义闻言顿时气得火冒三丈,杨荣可是曾经当过内阁首辅的人,在卫青这件事上他怎么能如此糊涂,他到底想干什么?
于是他也再拜道:
“叛王起兵后,各卫所武官多是被裹挟而不得为之,若因此处置其家人,反倒会逼得他们对叛王死心塌地,请陛下三思!”
“哎。”
见自己最仰仗的两位重臣快要翻脸,朱瞻基顿时感觉有些头疼,轻叹一声后,为了表现得不偏袒任何一方,他只得打马虎眼道:
“两位说的都有理,朕一时无法抉择,便先将这事放下,等解决山东之乱后再行处置。”
杨荣、蹇义闻言都不满意,但既然圣意已决,他们也只能愤怒地互相对视一眼后退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