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七岁,老朱你让我监国?

姜阿山小树

https://img.ppxs5.com/62/57/9b3f8e5e71.jpg

首页 >> 我才七岁,老朱你让我监国? >> 我才七岁,老朱你让我监国?最新章节(目录)

第七十七章 风起!大明兴,南王帝!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齐泰语气急促,反问道:“这真的可行吗?”

朱允炆却是大惑不解:“黄先生这是何意?为何反而要拥戴他呢?”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黄子澄道:“南王崛起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陛下难道就真的丝毫也不担心他的背后有什么,阴谋篡国吗?”

朱允炆听到这里,顿时呆住。

黄子澄沉着脸说道:“就算陛下不疑,我们也可以让他疑。”

齐泰沉吟道:“只怕仅靠我们这些人,还远不够啊。”

黄子澄脸上浮起一抹阴阴笑意,道:“他之前不是打过蓝玉一次,听闻蓝玉对他还颇为感谢?”

“蓝玉此人,只知冲锋陷阵,缺谋少思。我们只要稍加引导,就可以牵着他的鼻子跑。”

“只要蓝玉带头上书,请立南王殿下为储君,他的部下,自然追随。”

黄子澄接着道:“听闻南王制作了燧火枪,我们借此大加宣扬,言南王若是继承大统,军中将士尽可得枪,只要一番鼓动,军士必定听从。”

“南王本有诗名,民间百姓最喜传离奇之事,他年仅七岁,只要编一些故事,说他是天君转世,当继承大统,百姓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会形成浩大的声势。”

“再让他们上书朝廷,请立太孙。”

“我们再发动自己人一起造势。”

“如此一来,文武百官,满朝勋贵,三军将士,乡野百姓,都有了。”

“汉武帝能杀太子刘据,我大明的皇帝,就杀不得吗?”

“此计的关键,就要看我们能造多大的声势。”

“要让陛下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南王的算计,他想夺大明的江山。”

“好!”齐泰赞赏道:“此计甚妙。”

黄子澄道:“我们还可以来一个鱼腹藏书,写上“大明兴,南王帝”。”

齐泰一愣,道:“这恐怕有些过了吧?”

黄子澄道:“只要声势够大就行,真真假假,陛下也不可能分得清。此事你不必操心,我自会办好。”

朱允炆听他两人商议,也是喜上眉稍,拜谢道:“一切就拜托两位先生了。”

……

……

……

就在黄子澄等人密谋的时候,朱允熞却正应天府衙内忙着给学子们上课。

应天府有自己的府学,里面的学子人数不在少数。

当然,进府学读书,都是冲着科举去的。

但实际上,真正能中举的,寥寥无几,更别说中进士了。

大多数学子,可能也就中一个秀才,再回家开一个教馆,教教稚子幼童。

朱允熞决意加征商税,同时也革新税制,那便需要大量的人才。

后世推广九年义务教育,自然不缺认识字的人。

但在这个时代,读书人是有限的资源,并不多。

认识汉字实际上是非常高超的技能,远比学一门手艺,掌握一项普通的专业技术要复杂得多,困难得多。

后世教育的普及,让人们都习以为常了,才觉得不过如此而已。

实际上,如果真让一个不认识字的文盲,让他去认识所有初中水平应该掌握的汉字,掌握初中水平的文化知识,教育的难度,比收他为徒,教他学会耍杂技还高得多!

后世国家的经济腾飞,离不开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即所谓的“人口红利”。

但实际上,如果没有义务教育普及,如果都不识字,则人口最多,也不存在什么红利,只会成为负担。

完全不识字的文盲,甚至可以说没有培养价值。

因为要培养他们来收税,做会计,那太难了。

府学的学子,至少有一个坚实的基础,他们都识字。

尽管朱允熞年仅七岁,但他走进府学,给学子们讲课的时候,并没有受到任何排挤。

这并非因为他南王的身份。

事实上,不管他身份多高,如果学识不够,进府学讲课,也是会被学子们嘲笑的。

这个时代的读书人,都是真正的眼高于顶。

连帝王之家,都敢私下说他是泥腿子出身,没文化。

老朱对此虽心知肚明,却也无可奈何。

他虽然动不动就举起屠刀,杀得这群读书人胆战心惊,却也无法改变他们的思想。

老朱才迫切希望自家能出一个读书厉害的后代,狠狠打那些读书人的脸。

也因为如此,朱允熞才成为老朱心中的骄傲。

神童之名,早已响誉整个大明。

如果说之前两次写诗,还有人质疑是别人代笔,质疑是老朱“造神”。

集贤楼的即兴题诗,则是彻底让他们闭上了嘴。

谁不知道南王殿下有惊世之才?

谁不知道南王殿下诗词天赋天下第一?

他来给学子们讲课,自然没有人敢质疑。

不过,让学子们想不到的是,朱允熞今日来讲课,讲的并不是诗词歌赋,而是复式记账法。

“本王已向奏请朝廷,先行在应天府成立税务所,专管征收商税事宜。”

“此事与寻常八股科举要求大不相同,本王决定先期从你们当中,挑选人才,担任僚员。”

这句话一说出来,下面的学子们顿时来了兴趣。

读书是为了啥?

科举是为了啥?

不就是为了做官吗?

虽说在老朱手下当官,属实是有点惨,但还是有无数的人前赴后继,抢着参加科举,以求谋得一官半职。

现在能有一个机会,不用去考举人,考进士,就能直接当官,除了极个别自视甚高,一定要谋一个“正途”出身的少数天才,谁还不愿意呢?

现代税制是非常复杂的。

要在大明建立起符合未来时代发展的新型税制,首先需要的,就是培养税收人才。

朱允熞本来并没有将这个作为重心,他要处理的事情非常多,比如尽快发明定装弹,再比如制造宝船出海等等。

毕竟,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也是基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

没有相应的生产力水平,很多看似很美好的制度,都是空中楼阁。

但理想和现实总有区别,眼下他要站稳脚跟,首要解决的,还是将加征商税的事,快速落实,办好。

故而,培养相应的税收人才,就成了当务之急。

要不然,放任那些衙门的人去下面按原来的老办法收税,好事都能办成坏事。

朱允熞侃侃而谈,将如何厘定税赋,如何开发票,如何管理,复式记账等一一向学子们讲述。

而与此同时,就在他讲课的时候,金陵城中,一道关于他的谣言,已是不胫而走。

南王乃天降神童,帝君临凡,当立为大明天子。

鱼市上,一名渔夫正在宰鱼卖。

一条活蹦乱跳的鱼被一刀切开,里面竟然露出一块油布条。

这一幕顿时吸引了周围众人的注意,大家纷纷围了上去。

渔夫似乎也是吃了一惊,鱼肚子里面竟然有东西,这可是从来没见过的稀罕事。

当着围观众人的面,渔夫打开油布条,只见上面写着几个字。

旁边有识字的读书人当即念了出来:“大明兴,南王帝”。

刹时间,那名书生脸色大变。

“这是什么意思?”渔夫很是不解。

“陛下刚刚封了四皇孙为南王,听闻是一个神童,了不得啊!”

“这话的意思,是咱大明当兴,南王要当皇帝?”

“这可不兴乱说啊,要杀头的。”

“怕什么呢?南王又不是外人,不也是朱家的子孙吗?他当皇帝,也没啥不对啊!”

“我听说陛下本就有意立他为皇太孙,只是朝堂上很多大臣反对,才没有立。”

“南王执掌应天府,对那些商人征收重税,真好啊!我早就看他们不顺眼了,猪狗一般低贱的家伙,为何却能那般富有?朝廷早就该对他们课以重税。”

“说得不错!如今南王开放行商资格,只要领了税证,都能行商,再也不用受那些商人的盘剥,大好事啊!”

“我看南王真的不错,他才七岁,写的诗词就非常了不得啊!”

“岂只是了不得,我听书塾里的教书先生说,南王殿下的诗词天下第一,旷古绝今。”

“对对对,我也听说了,“滚滚长江东逝水”……写得真的好啊!咱老汉虽然不识字,但一听也觉得写得太好了,可比那些酸臭秀才的诗强多了。”

“那是,现在讲三国的说书人,哪个不是开头就先来这么一段?”

“你们说,南王这么厉害,他当了皇帝,咱老百姓是不是就都会过上好日子啊?”

“那肯定的。伱看这里不都写着“大明兴,南王帝”吗?这就是天意啊?”

“那朝廷上的大臣,为什么要反对册封他为皇太孙啊?”

“这还用说吗?当官的能有啥好东西吗?有一个算一个,全拉出去砍头,都没几个冤枉的!”

这话一说出来,围观的百姓都纷纷赞同,当官的就没有一个好东西!

都是贪官污吏,奸臣国贼!

自古至今,老百姓一提到官员,总是会联想到贪官,联想到坏蛋,错不了!

“咱不能让陛下被那群奸臣蒙蔽了。”有人提议道。

“不错,我看咱可以集体上书朝廷,请立南王为储君。”

“好主意啊,陛下素来最重视民意,咱们要是一起上书,陛下肯定会采纳。”

“对,咱们集体上书,让那群奸臣看看民意,看他们还敢不敢反对立南王为储君。”

“那就这么办!”

……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