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霸宋

墨落皇朝

https://img.ppxs5.com/6d/ff/3e9ffb18ba.jpg

首页 >> 夫子霸宋 >> 夫子霸宋最新章节(目录)

第十六章 事非经过不知难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杨夫子估计,十万流民渡过淮河,如果安顿不好。

两淮流域必然会出现大批乱匪,而且是有甲胄的精锐匪军。

面积最大的淮南西路首当其冲。

本就被金贼肆虐过,再来一批精锐乱匪。

弹压不住,就是小朝廷的腹心之患。

未来成为顽疾,也未可知。

无力弹压,自然要甩锅。

淮南西路这边,多半会把杨夫子定为这批乱匪的源头。

双进士杨夫子,差不多会被朝野称为‘淮西匪首杨某’。

这还要看伯祖杨时夫子的面子够不够大。

名声不够响,面子不够大。

龙池杨家也会成为过眼烟云。

南渡求生、南渡送人头,又是一个给了答案的选择题。

题外生路也有,但‘淮右布衣’不是杨博的选择,不想选、也做不了。

事涉生死,杨夫子的大脑只能快速运转了。

至少七万人打底儿,就食地也不好选择。

淮南西路一片凋敝,粮食绝对充沛不了。

目前来看,最好的就食地,就是江南两路了。

离着最近的就是江南东路的建康府了。

去建康府,就要凑黄天荡的热闹。

两万青壮,对阵宗弼的十万大军,还是送人头之旅。

接下来几天,杨博纠结于几万人就食地的选择。

而南渡人马,也在滚雪球似的不断壮大。

有了杨夫子的拣选之法。

上官悟这边,也忙的不可开交。

为了尽量的节约粮食。

带甲执兵的时间要求,从整个白天,增加到了一天一夜。

在上官太尉看来,这是根本不可能通过的选兵之法。

带甲执兵一天一夜,第二天是不能休整的,实际上就是两天一夜。

几天时间里,令人难以置信的选出了近五千青壮。

喝稠粥的标准,也调整到了带甲执兵一天。

带甲执兵不是竖立不动。

而是身着五十斤的扎甲,背负三十斤粮食,手执十多斤的战斧,行军六十里以上。

甲胄或许轻重不一,粮食或许已经不足三十斤,战斧或许也没有十斤以上。

但每天六十里的行程,是杨夫子定下的。

不计生死的行程。

现在看来,杨夫子还是有先见之明的。

晚一天,饿死的就会多过一路累死的。

不能称之为人的甲士五千,可以饱食。

能喝稠粥的也绝对是军中力士,三千。

加上原本金家寨的一千多人,万余人的精锐甲士。

除了没有训练,已经基本成型。

有了这样的筛选标准。

能带甲半天的青壮,现在只配喝稀粥挑扁担。

当队伍接近淮河岸边的时候。

站在杨夫子对面的金六郎跟上官太尉,脸上满是恐慌神色。

十八万人!

粗略统计,十八万人!

而且多半是壮丁。

如今可带甲执兵一天一夜的精锐甲士,也只能喝得上稠粥了。

饱食,对于残民、流民、饥民、灾民,是个致命的选择题。

跟杨博面前的题目一样,都是有了明确答案的选择题。

一天一夜也好,两天一夜也罢,为了吃饱他们不惜命。

路上掩埋的尸骨,见证了万余最精锐甲士的诞生。

下一阶层,能带甲执兵一天的,数量也已过万。

如今甲士的选择已经停止。

除了缺粮,甲胄也没了。

金六郎这边,还研制了半稠粥出来。

汴梁城的残民,经过最初几天的三餐饱食,打下了底子,性命无碍。

可后来的这些灾民,就只能跟随大队,靠着一点点食物吊命了。

稠粥、半稠粥、稀粥、草根稀粥,森严的饮食等级,确保了队伍井然有序。

饮食等级之外,还有一道全天常备的救命粥。

不到奄奄一息的程度,救命粥谁喝谁死。

因为食物短缺,行军的速度加快,每天损失的人员也不在少数。

这些都只能被忽略。

接下来的渡淮,才是杨夫子抉择的关隘。

今天找来金六郎跟上官悟面谈,说的也是南渡之中,最大的这个关隘。

“小夫子,已经十八万人了,要赶紧渡河,散去这些灾民。”

这几天,金六郎跟杨博几乎没有见面的时间。

为了防止有乱匪趁机作乱,金六郎已经用上了弹压的手段。

各自分开的队伍,拉开了足以决定生死的十多米距离。

擅自越队者格杀。

这也是杨夫子的主意,很好用,但也很累人。

晚上是贼人串联的好机会。

越是夜晚,金六郎这边的压力也就越大。

他手下的人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了。

“散?

散了,咱们就得拿项上人头赎罪!

让十八万乱民涌入淮南。

咱们还不如直接投了淮水妥当。”

横了一眼已经不知所措的金六郎,杨博红着眼说出了原因。

从刘家寺大寨,得到的武器太多,数量属于未知。

即便装备不了十八万人,三分之一应该是没问题的。

算上乱七八糟的农具之类。

十八万人,也算是有武装的乱民了。

甲胄的数量差不多明确,各种甲胄,差不多两万余。

最关键的还是这两万余甲胄。

而是杨博拣选出来的精壮。

这批人的基础素质太好,有甲胄有兵器。

一旦作乱,小朝廷怕是无力剿灭的。

“贼配军,十八万人马,打不打得金兀术的东路军?”

将自己人金六郎压住,杨夫子转头看向了上官悟。

这位上官太尉,算是专业人士。

应该可以给出相对专业的建议。

“据守城池,可战!

平地,战之必溃!

溃散之后,金贼军马掩杀,十余一二,算是万幸。”

听了上官太尉比较客观的说法,跟杨博自己的分析差不多。

打金贼游骑小队,胜算很大。

对上宗弼的东路军主力。

在冲积平原上大兵团作战,结果跟上官悟的说法一样。

战之不胜,则不当战。

无路可退,则不当退。

进退皆死,不如战死!

选择的机会并不多,目前来看,只有战死这一条最痛快。

心里有了成算,赤红的双眼微阖,杨博杨夫子继续开口。

“贼配军,如果是在长江的旧河道之中呢?”

史料跟经验,是杨博的依靠。

但到具体实施,差别可是不小。

进入黄泛区之前,杨夫子信心满满。

如今的杨博,焦头烂额。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自人数过了六七万,杨博一直呆在前军,从没有往后面走过。

热乎乎的历史,一样不忍卒读。

纠集着脑中的史料、演义,杨博也在不断完善求生之路。

黄天荡是大江支流的汊湖荡,老灌河故道,是胜败的关键。

杨博琢磨着,扼守河道,也不是不能战一场。

将家眷妇孺放在后军,十八万人,可战之兵至少十万以上。

加上各路援军,即便大败。

有了各军辖制,十八万人,也不至于就地成为乱民。

至于仗怎么打,只能临场现浪了。

“如无必要,最好不战!”

盯着面无表情的杨夫子,上官悟心里有些忐忑。

杨夫子知兵而且果断,是军中帅才。

所以上官悟也就接受了杨夫子贼配军的叫法。

如果喊他上官太尉,他这边反而心里发虚。

杨夫子是厉害,可对上金兀术,那就两说了。

到如今,还没人真正挫败过金兀术的东路军。

“此战过后,你上官太尉比肩赵知州不在话下。

或有可能比肩韩刘两位。”

听到上官太尉自杨夫子口中而出,上官悟立马就心虚了。

比肩韩世忠与刘光世,想都不敢想的。

这是自种折二将门之后,大宋的风云人物。

虽说风评不怎么样,但也是皇帝行在臂膀依靠。

没有护驾之功,还能比肩韩刘。

那杨夫子所说的截击金兀术,只怕是空前的大战。

以步军对战金贼马军,这等同于寻死。

上官悟直接一言不发,僵在了当场。

“六郎,下去查一下,看看有没有人能联系到各处的乱匪。

知会这些乱匪,三月间,金兀术搜山检海得来的千船珍宝,将泊在建康府的黄天荡!

东京汴梁城十八万义军,已然南下堵截。

建功立业在此处,天降横财也在此处!”

见上官悟这个贼配军不给力,杨博索性就将情报爆了出来。

各处乱匪想要成事,缺少的就是钱粮。

而多半乱匪的首领起事,为的也是钱粮。

想着参战的一位位宋军将领。

杨博这边索性送上了一场饕餮盛宴。

成了,你好我好大家好。

不成,道友贫道一起完。

以现在的时间算来,金兀术不是在赶去黄天荡的路上,就是已经蹲在黄天荡了。

情报泄露给金贼也无关紧要。

自己这边正常赶路,也能恰逢其会。

“杨夫子,慎重呐!

勾连乱匪,可是朝廷的大罪!”

事涉各路起事的乱匪,上官悟就僵不住了。

这个比弃城而逃要严重的多,必死无疑之罪。

“那是义军,宗泽宗太尉在汴梁已有成例。

怎么能说是勾连乱匪呢?

贼配军,莫要妖言惑众。”

上官悟的话,让杨博这边加了小心。

这也是需要背书的,只是如何背书,还要细究。

“杨夫子说的是。

聚各路义军江南勤王,是我等本分。”

看着面前大宋好儿郎指鹿为马,上官悟只有敬服。

这就是大宋文人士大夫。

事情的好坏,不看结果,全凭嘴上功夫。

“粮食还能用几日?

队伍之间,切不可有勾连。

非饿毙之人,不得出队列,擅出者格杀!

渡河之时,六郎先走,贼配军殿后,作乱者格杀!”

上官悟的勤王说法,只是说法,人不散,那怎么说都可以。

散了,没有背书,他杨博杨夫子就要背黑锅。

问了粮草,再次强调了行军纪律。

杨博也在寻找着自己的不足之处。

初中、高中晨跑动辄几千人。

大学的运动会、联欢会,动辄几万人。

这些杨助教不仅经历过,而且组织过。

想要不乱,班级之间禁止串联,就是基础。

对于学生,训斥就是最好的手段。

对于流民大军,杀人是唯一的手段,也是最好的手段。

好在有粮食钳制,队伍最大的损失,在拣选精壮上,一路累死过一些。

饿病而死的也有一部分。

但总的数量,对于十八万的基数,算是很少了。

即便很少,杨博这边也不太好接受。

他能做的,就是尽量不下去,尽量不去看。

“不计种粮,可供甲士饱食十日。”

听了金六郎的回答,杨博这边稍微的轻松了一下。

及早的控制粮食,显然也是正确的选择。

大概估计一下,依照粮食的数量,十五天还是能坚持的。

“病马、残牛杀上一些,渡河之前,让所有人吃上两顿肉汤。

可以多杀一些,汤汁要浓厚一点。

尽快勾连各路义军。

贼配军,差人联络淮西官府,杨夫子要上书。”

将脑中想法吩咐下去,见两人走了,杨博这才喟然一叹。

南渡之路,是求生之路,也是杨博的抉择之路。

杀伐果断四个字,字字重逾千钧。

本以为做皇帝,只是后期艰难。

旅程过半,在杨博看来,做淮右的布衣猛虎,过程更是艰难。

相对于筚路蓝缕,端坐畅谈才是杨夫子所擅长的。

端坐前军,以言语指挥六七万到十八万流民。

目前看来,除了一些小瑕疵,大的变乱没有。

粮食也足够南渡,结果算是不错的。

选择看似很多,但根据自身素质来判断,其实选择真是不多。

定好了抉择,杨博杨夫子就开始琢磨上书之事了。

弘农杨虽说是两朝进士及第,家里也算是官宦人家。

但正经的官府行文,却一次也没接触过。

杨博杨助教,虽说知道一些,但现在该如何行文却是不怎么清楚。

别说行文了,依照弘农杨的记忆,思维很清楚,但怎么说出来,还得自己斟酌。

依照水浒开口,倒是没出大的纰漏。

明朝的书对宋朝的人,众人都能听的懂。

再过一段时间,杨博也就可以慢慢融入了。

如果能对接上淮西官府,只要消息到了赵苟爷的行在。

最大的黑锅,杨夫子也就甩出去了。

或许与行在有了联络,黄天荡也不用去了。

只是十八万流民的安置,也是个问题。

古之四民,士农工商。

正经来说杨夫子麾下的十八万流民,应该是流人才对。

无房产、无田产,官称就是流氓了。

所谓救民于水火,无民自然无须救。

想着赵苟爷的小朝廷,说走就走的尿性。

扶危济困,杨夫子也就不做期待了。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