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重振大明

凤凰北斗

https://img.ppxs5.com/bc/a0/d4df2c5f19.jpg

首页 >> 崇祯重振大明 >> 崇祯重振大明最新章节(目录)

第271章 舆论监督权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深知报纸在舆论上的影响力,朱由检在计划发展报业时,便打算加强对这一行的控制。

在收购控股部份报房、对大部分报房进行参股后,还成立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确保整个报业,都在他的控制下。

不过,他深知这一行的潜力,以后不可能一直被自己垄断。现在设置的各种证件、提高准入门槛,也只不过是小手段。士人、勋贵想要进入这一行,这些可难不到他们。

甚至,在报业协会的成员增多后,就连理事会和会长,也有可能失控。

所以朱由检打算从其它方面,加强对报业的控制。

王承恩在回应了有关稿费的问题后,拍了拍手说道:

“今后报纸上刊登的文章,除了要去出版厅备案外,还要由锦衣卫保密司和舆情司审核。”

“凡是涉及皇室、军情等机密消息的,必须经过审核。”

“下面有请锦衣卫指挥方弘瓒,为大伙儿讲解这件事。”

一个身穿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锦衣卫,从后堂走了出来。

众人见此情景,都是心中一惊。因为飞鱼服这种二品赐服,可不是一般的官员能够获得的。

再想到王承恩说他是锦衣卫指挥,众人都认识到,这是锦衣卫的高层。

方弘瓒确实是锦衣卫高层,早就在锦衣卫担任指挥。甚至卫尉寺卿刘侨的起复,都是他出言举荐的。

如今在通过审查,确定他和魏忠贤牵连不深后,已经被重新起复,担任锦衣卫指挥佥事。协助锦衣卫指挥使郑士毅掌管北司房,负责情报工作。

这次整合京城报业,朱由检便派了他压阵。

方弘瓒出现之后,京城报房的人连大气都不敢喘,生怕引起他的注意。

眼看有些冷场,方弘瓒对自己的威势颇为满意,说道:

“所有稿件必须分级,涉密的要经过锦衣卫审核。”

“锦衣卫没通过的,一律不得发表。”

“报业协会的规章,一定要加上这一条。”

在场的人无人敢反对,就连代会长谢长镇,也只能唯唯诺诺答应。

只有张三的哥哥张大,壮着胆子说道:

“让锦衣卫审核没问题,但是我们报房天南地北的,锦衣卫衙门又在大明门。”

“怎么把稿件送过去,给锦衣卫审核?”

这个问题,说到了很多的人心坎里。各家报房有的在东城,有的在西城,离大明门西边的锦衣卫衙门都比较远。

怎么把稿件及时送过去,审核的结果如何及时通报,那是一个难题。

否则审核结果不及时,印刷的新闻变成旧闻,那就影响销量了。

所以在张大提出疑问后,人群中议论纷纷,都在讨论这样审核的难点。

这个时候,就又是王承恩出面了,向众人道:

“陛下仁德,知道大伙儿天南地北,交流起来不方便。”

“所以让我选个地方,把各家报房聚起来。”

“出版厅、锦衣卫都会在那里建立分署,直接审核稿件。”

“你们说,这个报业园区,是选在东城还是西城,或者去南城找地方?”

提出几个地方,都是在查抄阉党后,通过置换聚在一块的宅院。还有一些宫里之前就掌握的地块,被皇帝允许用于建立报业园。

众人没想到还有这个收获,对皇帝如此仁德,都是铭感五内。就算是不想搬迁的,在这个局面下也不敢出言反对。

只能按王承恩的说法,选择一片地方地方建立报业园。

选来选去,有两个地方最被众人青睐。

一是东城区北面、安定门旁边的崇敬坊,那里是文庙和太学所在,读书人比较多,适合建设报业园。

二是东城区南面、临近贡院的明智坊草场。这是宫里掌握的大块地方,如今被皇帝拿过来,用于建设报业园。

这个地方的优势,自然是临近贡院,在会试、乡试举行时读书人会比较多。而且距离承天门、东华门比较近,朝臣多在这一带居住,他们也是购买报纸的主力。

这两个地方选哪里,众人争论不休。最终还是王承恩一锤定音,选择把明智坊草场改为报业园。

主要原因,是因为此地临近文思院。铅版印刷等新技术都是文思院提供的,放在这出了问题,能够及时解决。

如果文思院发明新的印刷技术,可以及时采用。

此地在王承恩看来,非常适合报业园。

“以后明智坊草场,就改为明智报业园。”

“先把周围的宅院收购置一部分,安顿各家报房。”

“以后报房扩大了,把报业园一点一点建起来。”

说着报业园的规划,王承恩又向方弘瓒道:

“锦衣卫在那里建分署,应该没有问题吧?”

方弘瓒当然说没问题,不过他提起一件事,让王承恩注意:

“现在还在考会试,明智坊草场那边住着一些举子,现在做大动作实在有些不便。”

“不如先放在文思院,让文思院腾出些地方。”

王承恩想了一下,觉得这话有道理。如果影响了会试举子,让士人一顿狂喷,那就有些不美了。

不过文思院被皇帝重视,他也不敢擅动。想着盔甲厂距此不远,王承恩道:

“还是让盔甲厂腾出地方吧!”

“我以前在那任职,知道周围的宅院有不少是盔甲厂子弟的。”

“可以让他们先挤挤,腾出几套宅子。”

“印刷先放在文思院,以后再在报业园建工坊。”

在盔甲厂干了好几年,而且现在的盔甲厂被内府监兼管,王承恩对使用他们的场地,没有丝毫犹豫。

就这样,报房集中的事情,被他们定了下来。世界上第一个产业园区,开始在京城出现。

在场的人,自然不知道这个报业园的意义。在定下这点之后,方弘瓒又提出了一件事,要求报刊行业执行:

“以后报纸贩卖的事情,除了原有的方法外,要把报童纳入。”

“每个坊至少有一个报刊亭,作为报刊集散地。”

“每个报刊亭负责一片区域,给报童、邮递员等分发报纸。”

“这个报刊亭,由舆情司和卫尉署合建,不得私自设立。”

这是从销售渠道上,控制京城报业。

其它地方的情况暂时不好说,但是京城报纸的销售,朱由检决定掌控起来。

只要掌握住这点,就掌握了各个报房的命脉。让他们对锦衣卫的审查,不敢阳奉阴违——

如果被锦衣卫察觉,会从销售上压制他们。如果有某些报纸绕过审查刊发新闻,报刊亭能够及时收缴处理。

可以说,这个销售体系在朱由检心里更重要,认为能让自己更长久地控制舆论。

任何人想要绕过,都会受锦衣卫打击。卫尉署作为锦衣卫的一部分,同样也会出力。

这个规定,让很多报房的人不明所以。因为现在的报刊行业没有发展到这一步,没有很多报童沿街贩卖、也没有人固定订报。

所以他们只能怀着疑惑接受这一条,以后将自家的报纸,分发给报刊亭售卖。

同时,这个规定也解决了一些人对报房集中后的担心,每个坊都至少有一个报刊亭,能够把他们的报纸,向京城各个地方售卖。

见到没有人反对,也没有人提疑问,方弘瓒继续提出第三条,也是最重要的条款:

“报业是公共服务行业,从事报刊行业的报房报社等机构,被定性为公共机构。”

“所有的公共机构,因为涉嫌公共利益,要受朝廷和民众监督,保证它的独立性,确保立场中立、为公共利益服务。”

“出于公共安全需要,锦衣卫有权对公共机构进行调查,无需另外授权。”

“在公共机构从业的人员同理,尤其是作家、撰稿人等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要接受锦衣卫监督。”

这是朱由检又套上的一条锁链,用锦衣卫监督调查报刊行业和从业人员,让他们无法脱离控制。

这个要求一出,各报房的人顿时面面相觑,有些人觉得无法接受,已经有退出报业的心思——

被锦衣卫一直监督着,还有可能被调查,他们如何会愿意?

还是张大,此时提出疑问道:

“监督调查什么?”

“总不能什么都查吧?”

方弘瓒笑着说道:

“首先是开支方面,公共机构和公众人物的开支必须公开,每年在报纸上刊登。”

“允许接受捐赠,但捐赠收入不能超过收入占比的三分之一,尤其是不能和境外人员、宗教人士等人员有关。”

“其次是对消息来源的追究,所有的消息都必须有来源,要有实名提供者,方便出问题后调查。没有确切来源、未经验证的消息不准刊登。”

“如果发布假消息,尤其是传播五百次以上、造成重大影响的,会追究刑事责任。”

“例如诽谤诬陷他人、发布虚假市场信息等,都会被追究责任。”

“其它规定会后续追加,只要你们守法,锦衣卫不会闲着没事调查你们。”

这个解释,并没有让在场的人放宽心。毕竟锦衣卫的监督调查权力,就像是悬在他们头上的一把剑,让他们怎么放宽心?

但是方弘瓒接下来说的事情,让他们完全放下了忧虑,大力拥护皇帝:

“给你们这么多限制,主要是陛下把一项权力,授权给了你们。”

“以后报刊行业,拥有舆论监督权。可以向朝廷机构和官吏提出批评建议,甚至进行检举。”

“为了防止你们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所以严格要求,防止监督权滥用。”

“在此本官要告诫你们,对朝廷机构和官吏的要求,你们同样要遵守,甚至要更严格。否则被你们批评的人,会反过来批评你们。锦衣卫对你们的保护,不是方方面面。”

对方弘瓒的告诫,众人根本就不在意。他们在意的是,报刊行业竟然拥有舆论监督权。

这是不是意味着,他们像御史一样,拥有监督官员和衙门的权力?

以后得报刊从业者,就是民间御史?

想到这四个字,各报房的人就一震兴奋,实在想不到自己一个平民百姓,竟然能拥有监察御史的权力。

虽然这个权力相比真正的御史很小,但是能监督衙门的老爷,让他们怎么不兴奋?

甚至,谢长镇等行业老手,更是认识到报业的黄金时代已经即将到来——

那些郁郁不得志、自认为怀才不遇、喜欢对各种事情发表看法的文人,会蜂拥入报业。

他们会写出一篇篇文章,让报纸不会缺稿件。购买报纸的人也会迅速增多,是现在的十倍、百倍。

还有人关心锦衣卫的保护,询问道:

“锦衣卫的保护,是让我们在揭发检举时,不受打击报复吗?”

方弘瓒肯定地道:

“只要有理有据,而且是实名检举,锦衣卫保护你们不受打击报复。”

“如果要查看朝廷资料,也可以由锦衣卫人员陪同,查看非涉密内容。”

“如果你们在调查相关事件时,感觉受到威胁,可以向锦衣卫和卫尉署求助,接受相关保护。”

“要记住,你们是锦衣卫罩着的,不用管其它衙门。”

“朝廷机构和官吏犯了错,你们尽管检举。如果犯下罪行,卫尉署会立案。”

这让各报房的人更加兴奋,更觉得自己是民间御史。

此时此刻,他们再没有对各项规定的抱怨,而是真正认识到,锦衣卫的那些要求,是在保护他们。

否则有报房接受捐赠、罔顾事实说话,会损坏整个报业的形象,被官员要求取消舆论监督权。

为了保住这个权力,他们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让朝廷的官吏,有借题发挥的机会。

可以说,这个权力就是报刊行业立身的依仗,谁敢破坏这一点,就是和整个报业为敌。

朱由检通过授予舆论监督权,真正收服了京城报业的人心。

而他也会收获一批受他指挥、自带干粮的“民间御史”,对大明各个方面进行监督,约束官员行为。

甚至,一些他看不惯的事情,也可以发表在报纸上,让报纸造出舆论,然后要求整改。

这样他就不需要在小事上都亲自下场、事无巨细地安排了。

整个大明的官场环境,都会随之改变。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