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知道取代明朝的是清朝,后金拥有入主中原的野心和潜力。
所以他把后金完全当做敌人看待,根本不考虑议和之事。
但是不议和是不议和,双方的联系却不可能完全断开。无论是交换俘虏还是招揽降人,都需要有人有权通信。
所以朱由检考虑之后,决定道:
“前线交战区对外交往事务,朕授权有尚方剑的大臣决断。”
“但是必须有护军和锦衣卫人员确认,文书上报朝廷。”
“被赐尚方剑的大臣,同时赐予符节印信,以天子使臣名义,代表大明回信。”
这是把外交事务授权给有尚方剑的大臣,把他们当成持节、假节钺看待,同时朱由检重申道:
“其余人和建虏的通信,今后以通敌行为看待。无论许诺什么,大明概不承认。”
“之前没有规定,确认有通敌行为的才会被处理,有嫌疑的只是调离。”
“但是从今往后,所有没被授权的通信,都以通敌行为看待,当做女干细处理。”
旁边听着的毛文龙,顿时松了一口气。
因为他一直招揽辽民、甚至招纳降人,不可能不和后金的人有联系。如果私自通信都按通敌查办,那他是有口说不清。
好在皇帝只追究明确的通敌行为,今后又授权有尚方剑的大臣对外交往。他招纳流民和降人的事情,不会受到影响。
同时,朱由检为了为了不让下面的人乱来,明确向众人道:
“大明和后金是敌人,与之交往只是碍于礼节。”
“但是所有人都不能有议和的念头,也不能写在书信里。”
“朕可以告诉你们,大明和后金只能存在一个,绝不可能共存。”
“毛文龙,你把辽东死难的人给诸位说一说,让他们知道辽东民众,失陷后是什么日子。”
毛文龙听到皇帝这话,立刻把后金的“杀无粮之汉人”等命令讲了一遍。
朝堂上的大臣虽然知道建虏残暴,却并没有切身体会。如今听到建虏为了节省粮食、把没有粮食的汉人都杀掉,对他们的凶残本性,有了深刻认识——
和这样不讲道理的敌人议和,就算达成和议,他们会遵守吗?
还不如干脆不议和,避免影响军心。
像是袁崇焕私自议和的事情,对建虏能起到多大作用不好说,但是在大明朝堂上和辽东官场上,都引发了巨震。
毛文龙当然反对议和,尤其是袁崇焕议和后,给属国朝鲜落下口实,让他在朝鲜很是狼狈。
如今在朝堂上痛痛快快地将辽民的苦难诉说一些,毛文龙意犹未尽地道:
“陛下派遣文书记录辽东军民事迹,他们记录得更详细。”
“臣以为当刊印成书,让全天下人知道。”
朱由检点头认可,说道:
“不光要刊印成书,还要在报纸上连载。”
“要让全天下人都知道,大明和后金的战争,是文明和野蛮之战。”
“这场战争的胜利者只有一个,一旦我们战败,那就是文明沦丧、家国不存。”
痛恨后金对大明子民的屠杀,更担心大明被后金覆灭,朱由检继续说道:
“议和之事,谁都不能再提。”
“之前没有说明也就罢了,以后敢有提议和者,立刻罢黜调离!”
又向孙承宗、张道浚嘱咐道:
“孙督师和张指挥去了辽东,不仅要清理辽东将门的议和派,其它主张议和的也要清理。”
“总之,辽东要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和后金战下去,收复我们的土地。”
“大明的军人,要用他们手中的武器,为大明子民夺取能耕种的土地!”
定下这个原则,朱由检想到后世的反清口号,又说道:
“太祖在北伐檄文中曾说: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今日蒙元已灭,胡虏臣服大明,建虏成为新敌。”
“所以今后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辽土,精忠报国,平定天下。”
“告诉辽东将士,要有精忠报国之心、恢复辽土之志。”
“待到天下平定,朕会亲御城门,接见有功将士。”
一番话斩钉截铁,又拿太祖檄文做对比。群臣都意识到皇帝的决心,以后定要平辽。
尤其是毛文龙等武将,听到皇帝拿平辽和驱逐胡虏相比,想到太祖开国时册立的爵位,再想到皇帝登极后不断提高武将地位、甚至给戚继光等人追赠爵位。心中更是觉得,平定辽东后一定会有世爵出现,说不定还有公侯。
这种追随明君建功立业的感觉,让他们心潮澎湃,激动得不能自已。
毛文龙当即跪倒在地,向皇帝表忠心道:
“臣誓死追随陛下,早日恢复辽土!”
群臣也不得不跪下,一起向皇帝表决心:
“臣等定当辅佐陛下,驱除鞑虏,恢复辽土,精忠报国,平定天下。”
统一了群臣思想,朱由检极为满意。让群臣都站起来,朱由检道:
“不用动不动就下拜,在朕面前没有那么多虚礼。”
“你们都是大臣,该有的体面要有。”
为了让群臣更用心建功立业,朱由检向群臣道:
“朕在前几日命人整修西苑的紫光阁,并且改了名字,以后就叫紫阁。”
“大明向有紫阁名臣之说,朕打算整理一下,将开国、靖难以来的治世贤臣和有功之臣,陈列在紫阁之中。”
“功绩大者称紫阁功臣,画像悬挂在紫阁之中。由翰林院学士作传,记录年谱和事迹——”
“让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传颂下去!”
群臣听到这里,呼吸都急促了。
如果说刚刚是武将心潮澎湃,这时就是文臣了。
他们对封爵什么的不怎么关心,但是紫阁贤臣这个名号,却不能不让他们心动。
尤其是皇帝说的悬挂画像的紫阁功臣,分明就是对标汉朝云台阁功臣、唐朝凌烟阁功臣。
这些人在紫阁挂上画像后,名字一定会传遍大明,甚至历代传颂——
皇帝拿出的这个诱惑,他们不能不接受。
知道文臣对身后名的向往,朱由检看着他们的反应,不疾不徐地道:
“紫阁功臣的名额,朕初步定为不超过二十人,有于谦、张居正、戚继光等。”
“其他功绩次于他们的,称为紫阁贤臣。”
“紫阁贤臣不画像,但是传记同样陈列在紫阁,供大明君臣观看。”
“家中赐予牌匾,悬挂家庙之中。”
“希望诸位能用心做事,以后名列紫阁!”
这个鼓励,让群臣心中痒痒,恨不得皇帝立即说明白,定下紫阁功臣和紫阁贤臣标准。
紫阁功臣被皇帝明确提了于谦、张居正、戚继光三人,他们就是标杆。其他人的功绩或许低于他们,但是不可能低太多。
杨士奇、杨荣、杨溥、胡濙、商辂、李东阳、谢迁、刘健、王恕、刘大夏、杨一清、杨廷和、张孚敬、徐阶……这些文臣有多少能够入选?
王骥、王越、王守仁这三个文臣出身、以军功封爵的三王伯爵,还有蒋贵、杨洪、郭登、梁珤、孙镗、朱谦、朱永等封爵的武将,以及俞龙戚虎、东李西麻这四个被皇帝追赠爵位的武将,他们都能入选吗?
想到这些人的丰功伟绩,在场的臣子多半对紫阁功臣没有信心。但是紫阁贤臣,他们却一定要争一争。
毕竟紫阁功臣的名额有二十个,紫阁贤臣的名额,肯定比紫阁功臣多。
只要皇帝放宽标准,紫阁贤臣的名额,很可能超过一百个。
大明建立内阁到现在,大学士的总数才一百二十位。如果这些人大多能入选的话,在场的很多人同样有机会。
像是黄立极,皇帝一直在说他辅助登极有功。紫阁功臣的标准够不上,紫阁贤臣还不行吗?只要他能做出几件青史留名的事情,皇帝一定会把他的传记陈列在紫阁。
还有孙承宗,以大学士身份督师辽东,而且做出了一番功绩。只要他按皇帝的要求把辽东上下整顿好,紫阁贤臣的名额,可谓唾手可得——
甚至说,如果能平辽的话,成为紫阁功臣,也是有可能的事情。
这让在场的大臣,如何不心潮澎湃!
可以说,朱由检设立的紫阁,成功挑动了大臣的心思。
让他们更加注重身后名,用心建功立业。
《大明会典迎膳、水龙吟:
香雾氤氲紫阁重,仰天德,瞻帝容。
星辉海润,甘雨间和风。
乐比鸢鱼,瑞呈麟凤,永献卷阿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