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渔村一村长

你咬死我啊

https://img.ppxs5.com/3e/fb/b0a7cc8de2.jpg

首页 >> 明末渔村一村长 >> 明末渔村一村长最新章节(目录)

第94章 赚银子、办报纸,村子蓬勃发展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自从赵承成带着赵家村的老少爷们儿,在洪泽湖畔立足,建立新赵家村,一晃已是一年有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时间就像淮河之水,缓慢而又不可阻挡地向前流动,转眼已逝崇祯十六年的年末。

正是除旧迎新的时节,却因明末小冰期的气候影响,洪泽湖内外天寒地冻,靠近岸边的一片湖面已然结了冰。

仿佛万物都在冰天雪地之中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渐渐陷入了沉睡。

至于能不能撑过这个格外寒冷的冬季,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正如这奄奄一息的大明王朝一般……

赵家村之中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老老少少都为过年做着准备。

赵承成作为村长也是忙得不可开交。

年底了,村子里要算工分、分红利,给村里的父老乡亲发钱了。

老子山、龙集寨、高湖台,还有远在汝山湖的二郎庙,同样需要分红和赞助,银子也要算到分毫不差。

经过一年多的经营,围绕着赵家村,已经形成了以出口为导向的一整个工贸体系。

绸缎织坊、瓷器窑厂、造纸作坊一个个建立起来,造出的产品,除了一小部分留作己用或是送给别人之外,其余的全都通过郑森销往海外,从外国人口袋里掏银子。

还有村里的工程队,带着赵承成新发明的水泥,四处招揽工程,修建各种屋舍城墙。

同时打鱼、腌鱼、售卖军粮的老底子生意也没落下。

这几桩生意做起来,每个月都能带来两千两银子的入账,刨去同其他寨子以及大盐商汪银城的分红,赵家村净入账也能有千把两银子。

这些银子不少了,尤其还是长期的进项而非一笔子买卖。

然而明末天下震动不断、纷乱不息,需要花银子的地方更多,又要扩张军力、又要囤积粮食、又要应付各种临时性的开支,赵承成这边一年多了,其实也没攒下多少钱。

翻阅账本,看着始终也膨胀不起来的积蓄,赵承成眉间愁云密布。

余庆祥走进书房,在炭盆边暖了暖手:“大哥,村外又来了一群难民,看人数得有千八百人,咋办?”

这都见怪不怪了。

崇祯十五年是个平年,天下小灾不断、大灾没有,老百姓还能填饱肚子。

可十六年、十七年又是两年的大灾之年,北方赤地千里、南方洪涝不止,就连江南的米价都翻了个跟斗,北方逃难来的难民就更多了。

“唉!”赵承成叹了口气,“这事让赵老爷子去办吧!照例,看看有没有落了单的、会技术的,有就留下。留不下的,一人给一斤炒米,给他们三天半饥半饱,咱们也算仁至义尽了。记着,别忘了用报纸包了再给他们。”

赵承成口中的“报纸”,又是他下的一步大棋,只是眼下看来还是一步闲棋而已。

而这步闲棋,是盯着东林党下的。

明末原本东林党人就占领了几乎整个上层舆论阵地,若到了南明半壁江山之时,本就以江南为大本营的东林党,势力只会更盛。

这也是虽然手里没有多少兵权,但东林党仍能在南明肆虐的原因。

想要打破这种舆论垄断,跟东林党人抢上层阵地是不现实的,既困难,又要耗费大量时间。

时间不等人啊!

于是赵承成便想了招另辟蹊径的招数——在赵家村里开办了印刷厂,用活字印刷技术印制发行报纸,让升斗小民听到赵家村的声音。

明末资本主义萌芽正在蓬勃发展,市民社会也已初具雏形,《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这种市井读物已然风靡。

发行流通民间的报纸的条件足够成熟了。

当然,要小老百姓花钱订阅报纸,不但没有这种消费习惯,就是邮政、物流也跟不上。

因此,索性来他个免费赠送,夹在赵家村出产的各种物资产品之中,行销海内外。

并且从一开始就绝口不谈政治,而是刊印一些笑话小说,甚至是四格漫画,先把阅读报纸的习惯培养起来再说。

吩咐完了难民的事,赵承成又想起军械生产的问题了:“庆祥,现在库里存了多少火枪了?”

“六百七十二挺。”余庆祥回答得有零有整。

“我说的是一体式枪管的新式火枪。”

“那一共是一百五十五挺。”余庆祥掌握的数字同样十分精确。

赵承成吸了口气:“还不够多啊,叫弟兄们继续加紧生产,就咱赵家军的弟兄人手一挺,还不够用。”

余庆祥点点头:“锻造坊那边说是自打宋先生来了,改进了些工艺,炉火温度也提高了,生产速度上去不少。就是几个工匠还没熟悉工艺,弄出来不少废品……”

其实就是“良品率”过低的问题。

改了新工艺,也改变了之前的工作习惯,良品率降低也是没办法的事。

关键是赵承成对“良品”的定义比较严格,出产的枪管不仅要能打得响、打得准,还要做到同其他火枪互换枪管,有利于战场上的及时保养维修……

赵承成也知道自己的要求不低,“嗯”了一声:“宋先生是大才,他研究出来的办法大约不会有错,叫兄弟们加把劲再试试。真有错了,等宋先生来时候,聚在一起再研究研究。”

余庆祥答应一声,便离开了。

赵承成口中的“宋先生”名叫宋应星,就是那位写了《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进行大总结的宋应星。

他现在任职凤阳府亳州知州,经陈于阶的介绍,来赵家村看过几次,参观了高炉、铸造坊、纺织坊、瓷器窑等处,来了就不想走了……

他就想待在赵家村里研究各种技术,甚至有了辞官不做的心思。

然而凤阳总督马士英和赵承成不对付。

既然宋应星和自己投缘,那么让他在马士英手下继续当他的知州,无异于在马士英身边插了根钉子,对赵承成的好处更大。

宋应星真想再来研究技术,只要编个理由,去南京述职,途径洪泽湖赵家村的时候多留步几日即可。

至于去南京的理由也很好找。

因为现在南京城中虽不是官职最大,但却是最有实权的,乃是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

因其在赵承成的帮助下,整顿江南军务有功,受到崇祯皇帝的褒奖,特擢升他为南京兵部尚书,会同南京镇守勋贵、守备太监,共管江南军务。

这比历史上史可法就任此职要早了近一年,让他多了一年的时间积攒人脉,或许就不会有他在弘光朝的窘境了……

赵承成这一年多以来,不断增强势力、攀升科技树、扩张影响力,等待的只是一个消息而已。

而这个消息,就在今日,由赵同瑞给他带来了!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