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芝龙的底细,郭全安多少知道一点。
就是因为知道一点,他才不愿意去同他产生瓜葛。
这位“郑大老板”别看现在威震一方、起居八座,可他以前就是个海盗,不光是海盗,还是个“倭寇”。
不对,说他是倭寇,还是小瞧了他了。
郑芝龙,其实就是倭寇的头子,多少倭寇,乃至日本的国主、诸侯,都要看郑芝龙的眼色!
这样一个人,自诩清高的郭全安不想招惹,更想不通赵承成口中“利国利民”“造福一方”这几个字从何说起?
郭全安用疑惑的眼神瞧着赵承成。
赵承成则伸手,将他让入凉棚,命人取来一个精心包装的包裹。
赵承成亲手接过包裹,小心将外面的包装纸拆了,露出其中红彤彤、闪亮亮、光彩夺目的丝绸缎面。
“这是……这是赵村长要送给我的吗?本县可是……”
“哈哈哈!”赵承成笑道,“草民知道郭县公是个清官,从来不收贿赂。草民也不是傻瓜,就是要行贿,那也要四下无人、暗室之内,又怎么会在这大庭广众之下,当着满县的百姓?”
这几句话,赵承成故意说得特别大声,让四周来做短工、修城墙、看热闹的百姓都听了个明白。
听了他的话,聚集过来的百姓更多。
如果一开始,有人到凉棚里来是为了吃瓜的话,那么他们现在过来,也是为了“吃瓜”……
巧了不是。
赵承成没让这些看客失望,大瓜来了:“县爷。这些绸缎,乃是我们赵家村刚刚生产出来的。请瞧瞧,还看得过眼吗?”
说着,他便将一整块鲜红的绸缎抖落开来,反射着夏日酷辣的阳光,竟是熠熠生辉,引得百姓刚一注目,就绝对移不开眼神!
人群之中顿时爆发出“哦”的一声哄响。
大家都知道洪泽湖畔造了个赵家村,对赵家村平定大湖、疏通淮河之事也多有耳闻,却没料到他们居然还有生产绸缎的本事……
而且这绸缎,是这样的光滑、这样的平整、这样的鲜艳,简直是巧夺天工!
百姓被瞬间折服,惊讶得张开了嘴,嘴里蹦不出半个字。
郭全安心中则是五味杂陈,半晌才道:“渔樵耕读、男耕女织,赵村长能够织造绸缎,也是圣人之道。却不知这事同郑芝龙,又有何关系?”
赵承成将绸缎叠好,回答道:“当然是准备卖给他的。如今天下不平、饿殍遍野,绸缎又能卖给谁?还不是只能出口外销,卖给外国人?”
这话,郭全安总算是听懂了:原来赵承成想要赚外国人的钱……
“但是圣上命令禁止走私,赵村长这么做,似乎有违国法吧?”
“当然不违反。”赵承成道,“郑大老板受了令尊师林阁老的招安,也是朝廷命官,我卖给他,算什么出口走私?至于他拿了货,去哪里销售,那就不是我的问题了……”
郭全安眼睛眼光一闪:还真是这么一回事,这么干,相当于把所有的风险,全都转嫁给了郑芝龙。
而他心里也明白:郑芝龙名义上是大明朝的官儿,可朝廷、官府谁也动不了他,别说是往海外卖绸缎了,只要没把紫禁城卖了,谁也管不着他!
“可这事,也是赵村长你和郑芝龙之间的关系,和造福一方,又有什么相干?”郭全安蹙眉道,“况且国家应当以农为本。都去种养蚕种桑,谁由来耕地产量?”
说来说去,郭全安也就是个迂腐的老官僚,还得赵承成教他。
“郭县令不会不知道。前几年改稻为桑,江淮已有不少地方改种了桑树,粮食产量较之以往已然大减,且天下不平,期年之内难以更改。若是我等不出钱收购生丝,这些蚕农又何以为继?只求能够保障收购、供应,那么地方上的百姓还能有些收入,手里攒点银子,不至于饿着肚子出去做乞丐。”
“此外,经营绸缎生意,更是能够造福一方。”赵承成朗声说道,“如果这条商路走通了,光凭一座绸缎坊,就足够我养活赵家村、高湖台、龙集寨这三个地方。这三个地方的人做了工、有了钱,会把钱花在哪里呢?还不是在宝应县城里?”
说着,赵承成站起身来,指着周边围观的百姓:“喏。这位是做炊饼的,要是每天都多十个人来卖的话,你的生意该有多好?”
“那边开胭脂铺的大娘。织绸缎的都是赵家村的大姑娘、小媳妇,有了钱,还不把你铺子里的胭脂卖空了?”
“那边开饭馆的掌柜,男人们过来吃饭喝酒,还不把你家的座位坐满了、门槛踏破了?”
赵承成一个个点着名:“还有这位开行院的老鸨……”
老鸨子被点了名,先是一愣,随即又搔首弄姿道:“奴家就免了吧!谁不知道赵村长看得紧,村里那么多大小伙子,就从来没人光顾的……”
“哈哈哈!”赵承成笑道,“男人嘛,手里有了钱就变坏了。要是真有人来你这儿消遣……”
“好嘞!奴家一定好好伺候。”
“放屁!你得让你手下的龟公把他们打出去。然后……然后再到我这儿来领赏。替我教训手下弟兄,也是大功一件啊!”
说完,凉棚之外哄笑成一片。
赵承成跟着笑了一阵,忽又正色道:“绸缎还是第一步。将来还要生产瓷器、纸张、漆器等等,说了,诸位现在也不懂。反正就一条,统统卖给东洋人、西洋人,从他们口袋里挖银子出来。到时候,赵家村,还有老子山、高湖台、龙集寨的人手就不够了,就要请县里的人一起来赚外国人的钱!”
大明朝人人认钱。
而钱,就是白花花的银子——所谓“银本位”。
一听赵承成要带领全县的老百姓赚钱,众人脸上无不泛出贪婪的神采,眼中满是白银那特有的闪闪银光,就连互相之间交头接耳的说话声中,也带着几分银两碰撞的声响。
只有郭全安这个老学究、老官僚略显迂腐:“这样只知道赚钱,未免世风日下,也不是……”
“嗳嗳!”赵承成摆摆手笑道,“县公这就错了。圣人不是也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大家先富起来,等有钱了,自然就会去读圣贤书了不是?”
其实赵承成心里明白,明末的经济危机原因异常复杂,远远不是白银流入减少导致“通货紧缩”这一条就能一以概之的。
还面临着气候变冷、粮食减产、人口增加,以及最重要的土地兼并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再加之内乱不断、外敌入侵等足以灭国的原因,这么个千疮百孔的大明朝,又怎么可能不灭亡?
而赵承成所能做的,也就只有利用郑芝龙的地位,撬动日渐萎靡的日本、欧洲市场,扭转白银进口不利的颓势,重新活跃市场、加强生产,自己也能多捏些硬通货在手里……
“如何?就请县公写一份荐信,也不负全县百姓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