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觉得你的品味比较低,视频长了就看不下去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消费主义就是要最大限度的压低大众的品味。
还是用实例举例
公园下象棋的老大爷和玩消消乐的中年人,同刷短视频的人之间到底谁的投入更大?是下棋。
人天然会向着更简单的选择,人类社会的最大进步来自于懒惰。正是因为用手刨地太累人才会发明锄地用的工具。
而消费主义的增长最关键的,还是有一个流程的。
以牛奶为例子吧。
国内的生产端刨除民国。大概是供给社,蒙牛崛起,常温奶崛起,伊利蒙牛大战巴氏奶到如今。其中也有中央跟地方掐架的博弈,不过这不重要。
重点我说消费端,牛奶在供给社阶段,除了少部分区域外是天生带有轻奢的定位的。而由于存储技术的限制,所有的牛奶都是就地就今近供应,是稀罕东西。
第二个阶段,是蒙牛的那个超级广告之后。在那个广告的同时,是中国牛奶行业的快速爆量增长时期。通过强行跟体育,健康等概念挂钩,整个行业的奶源在这个时候导致了三氯氢事件的种子。也就是生产端奶源大规模造假事件。这个时间点牛奶还常常作为送礼,是一种类似水果的定位。
第三个阶段是国家奶的公益计划实行。这个计划本身是好的,效果也是有利的。但是我现在谈的是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这个学生奶计划让大量原本地区没有牛奶饮用习惯的孩子开始喝牛奶,本质上是培养了喝牛奶的潜在客户。
就这样,牛奶彻底完成了三次迭代的变化,从一开始的轻奢,到礼品,到大众认可的一般商品。
好了,解释完毕,接着继续讲消费主义。以上是一个商品从无到一般商品的路线,毕竟我们很多地区的人以前也没有喝牛奶的传统吧。总之结果就是创造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链。还有许许多多的就业和岗位,而实际上好像谁都没有输的事情达成了?
输的是买牛奶的人,输的是之前搞奶粉的,搞豆浆这类廉价替代品的人。
在消费主义下购买任何商品就都是缴税和帮助资本主义的一环,所以一个人永远也逃不过死亡和收税。
回到之前说的,因为人性,预制菜和外卖干掉了方便面火腿肠和榨菜。因为追求,我们绝大多数人开始拥有车辆,不再是一辈子只局限于一个县城或是村庄。
在走路走一天和开车半小时,所有人都知道如何用脚投票。
文化上的事情也是也是一样。
这里说一遍,这里的文化的定义必须说一下。
戏剧,诗歌这些说到底一开始的服务对象是我们吗?不是,是有闲钱可以坐着听曲的食肉者。
对于他们,艺术就应该是高深的,要多琢磨的,是用来消磨时间的。
而新诞生的,比如小品,又或者是短视频,服务的对象是光大的寻求短时间刺激的劳动者。
这当然也是艺术,但是这个艺术的核心追求就是带来快乐。
两者都是艺术但是决不能混为一谈。
而有些人创造性的给艺术开始上门槛,最开始玩这一套的就是所谓的贵族。
高尔夫,马术,西服……
这些艺术的本质就是阶级成分大于享乐成分,是服务于一些特殊目的或者说特殊阶级的“艺术”。
就比如西服一开始就是为了让人能够快速区分对面的实力。
一个能够穿着得体,穿着不便宜西服的人。这个事情是筛选,是阶级。同时他穿上西装更精神了,这也是一种审美的进步,一种艺术的前进。
某些艺术的消亡,恰恰是原本支撑这个艺术的群体,逐渐消亡了。但是却又没有像是牛奶一样,一直扩展新的,源源不断愿意购买这个商品的消费者。
这tm就是艺术。
艺术就是商品(仅仅只代表个人观点),尽管可能一分钱不要,但是艺术就跟牛奶一样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