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颍川之战爆发,那边外交政策也要跟上。”赵括随即对平原君说道。
“是。”平原君立即答应道。
不放心的赵括随即再度嘱咐道:“齐国自不必多言,要持续跟进,齐王也好,世家也罢,两边都要投注,哪边弱势就帮哪边,让齐国出于无限的内耗之中,便是胜利,不求齐国能向我靠拢,能让齐国继续保持中立,便是胜利。”
“是,微臣明白。”平原君立即答应道。
“嗯。”赵括点点头,继续说道:“至于魏国,虽然魏国已经明显有些倒向了秦国,但毕竟还没有与我军刀兵相向。当然魏国作为下一个战场,也没有争取的必要。给予其足够的压力,使其不敢在颍川对战之中伸手即可。”
“是。”平原君继续点头,随即又看向了廉颇和田单,询问道:“为更好震慑住魏国,是否可以请颍川之军,在必要情况下对魏军做出攻击的姿态。”
闻言的廉颇和田单二人却是都把目光投向了赵括。
虽然只是一个姿态,但两人都清楚,这已经是涉及到了战略方面的事情,能且只能由赵括来做决断。
当然,赵括的这个决断也不好做。
做出攻击的姿态,自然是可以很好地对魏国进行压制,但谁也不能保证魏国是否会做出过激的反应。
甚至秦国,是否会因为这样的姿态而将错就错地联合魏国发起一场大型的战役,这些都是需要考量在内的。
可以说,若是允许了对魏国的挑衅,那么赵军就必须做好随时打一场大仗的准备。
手指轻敲桌面,好一会儿,赵括却是突然一笑,随即自问自答道:“便是我军不威逼魏国,魏国就一定不会加入战斗吗?”
“显然不会。”赵括摇着头说道:“更何况,若是瞻前顾后,这仗还怎么打!”
言罢,赵括便看向了廉颇与田单二人,道:“若是秦军愿意以小摩擦零敲碎打这样的方式那是最好,若是秦军执意要掀起大战,我军也定要奉陪。”
“是。”廉颇与田单齐齐应诺道。
两人很清楚,只要有赵括的这句话在,他们便尽可以放开了手脚。
而随着赵括的命令下达,整个赵国也终于再度运转了起来。只不过这次,邯郸城却并没有因为战争的准备而变得忙碌,相反,赵国百姓依旧在有条不紊地生活着。
反倒是秦国,虽然并没有在准备任何的战事,可百姓的生活已经是水深火热。
要不是有着楚国连续回了两口老血,恐怕此时的秦国还要更加地不堪。
没办法,重骑兵实在是太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了。
但面对赵国的重骑兵,秦国又不得不搞,眼见着继续压迫底层已经无力支撑三千重骑的装备和训练,秦太孙子楚终于还是将主意打到了世家大族的身上。
而刚刚死去的范睢,也成了子楚手中最锋利的快刀。
范睢在时,乃秦国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秦国朝内即便是世家大族,哪个会不给范睢面子。
自然从范睢出发,只要子楚愿意,便可以查到任何一个他想要查到的人。
好在,因为秦王尚在,子楚也还算知道收敛,只是查抄了几家民怨最重也是最富有的世族之后,子楚便主动收了手。
而在屠贾的斡旋和老秦王的威压之下,秦国的老世族们也是捏着鼻子承认了那几个世族的不端,并与嬴氏重归于好。
只是,子楚显然不知道,对自己功勋阶层的动手,往往都预示着一个政权已经由盛转衰。
而裂缝一旦存在,早早晚晚都会成为一道巨大的沟壑。
或许子楚也不是不知道,只是,
年轻的他急需表现自己,更急需重新建立起秦国的超然地位。
只可惜,赵国并不会给他太多的时间成长。
很快,赵国廉颇将军入驻颍川军的消息便已经传入咸阳,毫无办法,子楚只能打出一副对对碰——将秦王留给他的辅臣之一的王龁调到陈郡(原楚地陈都一带)。
两位老将,如同前世的对头一般,再度在战场上相遇。
泌水对峙的三年,再度在颍川与陈郡上演,只是这次,赵秦双方却是互换了角色。
赵国不再局促,无数的粮秣以及雄厚的预备兵力可以让廉颇尽情地挥霍,北高南低的地形也更有利与赵国的进攻;
秦国不再富足,三千重骑兵的压力已经让秦国有些透不过来气了,再加上如今的对峙,秦国引以为傲的粮仓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耗着。
唯一的好消息是,三年泌水对峙,早就让廉颇与王龁彼此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
因此,即便赵国有着进攻的优势,可王龁就是凭着手里的这区区几万人马,把赵军给死死地挡在了陈郡的外围。
不得不说,在这样劣势的情况下,能够挡住赵国的进攻,实际上本身就算是胜利了。
王龁要做的,就是为秦国、为蒙骜争取更多的时间。
因此,即便是平局,对于王龁而言,已经是很可以接受的战绩了。
只是,王龁不知道的是,他所引以为傲的战绩,只不过是赵军练兵的效果。
廉颇也好,后续的继任者田单,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就此攻破秦军在陈郡防线。
很简单的道理,一旁的魏军甚至是楚军,已经在摩拳擦掌地要加入战斗。
一旦赵军真的攻入了陈郡,毫无疑问,魏军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赵军的侧后,但楚军是不是还敢在秦军背后捅刀子,却不是赵军所能控制的。
但不管怎样,掀起大战不是赵国的目标。
轮战,才是赵国所想。
而在赵国大举以颍川郡为前线训练新兵的同时,针对各地的新政也随之铺开。
与之前的新政不同的是,这次的新政除了屯田等策之外,还将新附之地的豪强氏族进行了大规模的迁移。
这几乎是在断这些豪族们的根基。
土地,从来都是封建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
尤其是在这铁器还未完全普及的战国时代,没有足够的铁器助力,开荒几乎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这也就意味着,那些被开垦出来的田地是极其有限且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
将豪族世家迁移他原本的驻地,虽然会以市价收其田地,但这几乎就相当于用一笔死的钱去强行交换一只会下金蛋的鸡。
如果这个比喻还不够清晰,那换个说法,就像是丑国强行以当日的股票价格强行收购了华尔街巨鳄手里苹果公司的所有股份。
钱,对于丑国而言,不过是印钞厂上的一个按键而已;对于华尔街的巨鳄而言,也不过是一串数字而已。
而苹果公司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公司,意味着的东西可就多了。
甚至于说它就是一台印钞机也不过分。
用有限的金钱却换一台可以无限印钞的印钞机,想也知道,谁亏谁赚了。
更何况,这所谓的市价,只能是官方定义,这些豪强想要在抵达目的地后,用同样的钱财去换取相同的土地,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即便只是土地的左右倒手,朝廷便已经赚得盆满钵满。
这样的一套操作,可比什么抄家来得有效、直接也干净得多。
毕竟抄家注定不可能一网打尽,只要不一网
打尽,就会存在藏匿,不管会不会出现黑吃黑的问题,损失的总归是朝廷。
这样一股脑儿的将氏族全部迁移,虽然不可避免的会让被迁入之地的豪强们收益,但更重要的却是能让朝廷吃得饱饱的。
说好听点,这是一次利益的重新分配,也更是势力的重新划分。
说不好听点,这当然是一次“无耻”的掠夺。
只是,他掠夺的对象,却是一贯作威作福的世家豪族。而赵括从他们的身上取回来的,还不足他们历年在底层百姓身上所剥削的十分之一。
反抗几乎是必然的,只可惜,在赵军的钢刀面前,这些已经亡国的世家,根本不够看的。
也因为只是迁徙而不是直接屠杀和抄家,让本土更多的世家贵族并没有感同身受的危机感,同时迁徙过后重新置办田产的过程还让更多的贵族有了利益可图,自然也没有激起大规模的反抗。
没有任何的悬念,蓟北郡、淮泗郡以及东郡三个郡的豪强贵族们,几乎是一个不落地便被赵括也清理了一遍。
而这样的“剜肉割疮”在其他的国家看来,却是与动荡无异。
倒是给了赵国更多的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随着屯田制的推行以及大量土地的重新分配,这三个贫瘠的新附之郡,却是很快重新绽放出了勃勃的生机。
最明显的情况,便是魏国、齐国以及楚国,不断的有人口向着就近的赵国郡县流窜起来。
而赵国依旧秉持着“来了就是赵国人”的原则,几乎一个不拒地将那些流民给纳入了调管范围。
于是,在细水长流之下,悄无声息的,赵国的国力又再度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而等诸国终于反应过来,赵国已经在短短的两年之中变得异常的强大。
“实在抱歉这么多天没有更新,骑车,摔到了手,呜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