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武:世界病了,得治!

饿祸

https://img.ppxs5.com/47/1c/e72ab9e3a4.jpg

首页 >> 综武:世界病了,得治! >> 综武:世界病了,得治!最新章节(目录)

第八十七章 大宋局势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原来,南宫权之所以发愁,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大宋朝堂上局势的暗流涌动。

宋皇赵匡胤欺负孤儿寡母上位,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大宋,可谓是个十足十的狠角色。

但再狠的人,都会有软肋,宋皇赵匡胤也不例外。

赵匡胤枭雄一世,却是个大孝子。

某日,赵匡胤之母,既大宋昭宪太后以后周幼主临朝而致使灭亡为由,要求赵匡胤立下金柜之盟,赵匡胤死后皇位先传于其弟赵光义,赵光义死后再传给赵匡胤的儿子。

兄终弟及,帝终侄继!

当时昭宪太后都快死了,对其临终遗言,赵匡胤也不好拒绝,免得老娘死不瞑目,只能无奈点头答应。

可皇位不优先传给自己的儿子,反倒传给弟弟,赵匡胤又不是傻子。

若皇位给了赵光义,最后能回到自己这一脉手里吗?

能成为皇帝的,最清楚皇权的诱惑力,赵匡胤可不敢赌自己弟弟的良心。

时至今日,大宋朝堂因立嗣之争闹得不可开交,赵匡胤明里暗里压制赵光义,赵光义则以金柜之盟为由,拉拢了一大批追随者,对皇位虎视眈眈。

而自古以来,皇位之争必然牵连甚广,尤其是定国公府这种有钱有势的豪门,更是优先拉拢的对象。

南宫权所发愁的正是这点,在局势未明朗前,冒然选择站队,无疑是最愚蠢的。

然而面对来自双方的拉拢,定国公府也不好明着拒绝。

赵匡胤乃是宋皇,大宋唯一的主宰,陆地神仙境的实力足以横推所有;

赵光义则手握金柜之盟,占据礼法大义,在大宋嚣张到没边的文官多数都支持赵光义;

如此局面之下,定国公府哪敢轻易站队。

正因为不敢轻易选择站队,双方对定国公府的施压也越来越大,致使南宫权整日愁眉苦脸的。

“......”

听罢南宫权的话,明了前后原因,南宫旭登时无话可说。

大宋内部权力之争,确实不是他所能掺和的。

不过他有一点想不通,赵匡胤堂堂陆地神仙,与蒙元铁木真,大明洪武朱元璋齐名的乱世枭雄,怎么连区区赵光义都解决不了,难道纯粹是因为文官势力的阻碍?

往往不可能的事,恰好就是事实。

赵匡胤没拿赵光义开刀,一直容忍赵光义上蹿下跳,部分原因是源于昭宪太后。

但昭宪太后都死了多少年了,哪怕再怎么孝顺老母亲,赵匡胤也不可能因为昭宪太后的遗言而无限容忍赵光义。

久病床前无孝子,何况昭宪太后早死了。

真正让赵匡胤忌惮的,是日益膨胀的文官势力。

当初为了压制武将集团,赵匡胤积极扶持文官势力,推行以文御武的政治格局,但现在文官势力日益膨胀,已超出了赵匡胤的掌控。

如今之大宋,文官势力无处不在,主管大宋军务的枢密院都是以文官为主,他们已不满足于臣服在皇权之下,欲开启皇权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时代。

与士大夫共天下,赵匡胤嘴上也是这么说的。

但大宋文官势力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看来,赵匡胤起于军伍,是个下九流的武夫,与高贵的读书人完全不算是“自己人”。

所以呢,文官势力想要未来的皇帝变成“自己人”,从而为读书人争取到更多的利益。

赵光义亲近文官势力,又有昭宪太后遗言为凭,占据礼法大义,正好是大宋文官眼中最合适的“自己人”人选。

只要赵光义顺利上位,大宋文官的春天就来了。

以上种种,赵匡胤岂能不知道,大宋皇城司虽然不像大明锦衣卫那么无孔不入,但探查文官势力的动向还是不成问题的。

只不过知道是一回事,怎么做又是一回事,碍于文官势力深入大宋方方面面,赵匡胤还真不敢拿文官势力以及赵光义开刀。

一旦动刀,牵一发而动全身之下,死几个文官事小,万一众多文官联合起来罢工,那问题就大了,整个大宋运行体系都会崩溃的。

因此,即使自身实力臻至陆地神仙之境,紫金盘龙棍天下少有敌手,赵匡胤也不敢来硬的,只能在规则范围内与文官势力,与赵光义博弈。

陆地神仙,也有无奈的地方啊!

个人武力,再怎么强悍,在滚滚大势面前,也不得不退让。

诚然大宋文官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弱者,更有甚者,与他国暗通款曲,出卖大宋国家利益,可众多文官加起来形成的软实力,陆地神仙也拿他们没辙。

除非赵匡胤敢拼着大宋秩序崩溃,陷入混乱的风险与文官势力死磕,不然文官势力只会越来越嚣张。

人性三毒,贪列第一,胃口只会越来越大,所谓的知足常乐,根本是不可能的。

“世叔不必太过忧愁,而今局势未明,纵然上面再怎么斗,对定国公府也影响不大。”

看着南宫权愁眉不展的样子,南宫旭出声安慰道。

赵匡胤,赵光义,文官势力的博弈,虽波及到了定国公府,但只要定国公府不主动掺和进去,想必没有谁敢对定国公府硬来。

定国公府不似春霖山庄,暗中掌控着诸神殿,武力方面颇为欠缺,可这不代表定国公府好欺负。

南宫家立族百年,家族势力横跨大明,大宋,靠的不是层出不穷的武道高手,而是分号遍布天下各地的钱庄。

在大明,南宫家有着参与造反的前科,洪武皇帝也没对南宫家进行大清算,一方面是因为南宫家在江南势力根深蒂固,动了南宫家,其他世家大族人人自危,江南动荡不止,对朝廷的稳定统治没有任何帮助。

但更重要的是,南宫家掌控着大明分号数量最多的钱庄,若南宫家倒了,无数人存在钱庄的钱都将化为乌有,引起的后果绝不是朝廷愿意看到的。

同样,定国公府于大宋经营着数百家钱庄,光是这汴京城,就不知道有多少人把钱存进了定国公府门下的“鸿运钱庄”。

假如朝堂上博弈的人因拉拢定国公府不成,恼羞成怒对定国公府下手,导致鸿运钱庄倒闭,那得知自己辛辛苦苦积攒的财富全都没了的人,一定会把汴京城闹个天翻地覆。

相信没人会蠢到因拉拢不成,就把定国公府往死里整。

江湖上,最不好惹的人,是老人,孩子,女人。

而在宏观的朝堂博弈中,可以得罪文官,武将,得罪皇帝,但绝对不要得罪掌控百姓命脉的人,谁也不敢拍着胸脯保证,自己会不会死在涛涛众怒之下。

这不是没有前例的。

于大隋朝,杨广与世家门阀的争斗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将士,农,工,商,僧,道等各个阶层的人都牵扯了进去。

大约是在五年前,某个出自高门大姓的官员为了打击杨广的权威,故意误导杨广查封了一家钱庄。

结果,那家钱庄一倒,当地百姓直接造反,误导杨广的那名官员全族都被愤怒的叛军灭了。

前车之鉴,后车之覆,精明至极的大宋士大夫们不可能犯蠢,把定国公府往死里整。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