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

要离刺荆轲

https://img.ppxs5.com/c7/48/f818e25104.jpg

首页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我在现代留过学最新章节(目录)

第六百五十三章 苏、程生隙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第二天上午,苏轼提前来到了右昭庆门下。

通见司的郭忠孝,早早的就在这里等候他了。

作为范纯仁的女婿,郭忠孝对于苏轼还是很敬重的——真要论辈分,他得叫苏轼一声:叔父。

“龙图,请随我来。”郭忠孝将苏轼带入禁中。

跟着郭忠孝一路穿过重重宫阙,来到了集英殿前。

“龙图,请在此稍候片刻,待某去通传。”郭忠孝将苏轼安排在集英殿前的小殿,与其说道。

“有劳舍人。”苏轼道了一声谢,郭忠孝轻轻的嗯了一声,便来到了集英殿的正殿前。

此时,经筵已经散了。

殿中的官家,正在与诸位伴读说着话,讨论着今日经筵的内容。

今日讲经的经筵官是集英殿说书程颐,站在一旁,微笑着看着殿上官家与伴读们讨论。

郭忠孝对此已经熟悉了。

自官家开始上经筵以来,都是这个路数。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家在经筵上越发活跃。

如今,这经筵后的讨论,已经完全在这位官家的节奏掌握中。

他太聪明了!

总是能从一些稀奇古怪,偏又无比正确的地方,找到一个抓手。

就像现在,殿上的官家,似正在与右相吕公著的孙子吕好问说着话。

“盱江先生论气,还是本于易,只点到为止,以朕之见,还是不如横渠先生的气论的……“

“横渠论气,以太虚无形,造化宇宙,宇宙万物,又终究归于太虚,实是气势恢宏,为大家之论。”

“朕在专一制造军器局中,已观到一些端倪。”

“可见,横渠气学,与圣人格物致知也是通的。”

程颐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不发一言,这是他的风格,他乐于见到这样的学术讨论。

哪怕讨论内容和经筵本身毫无关系。

“这横渠气学,怎与格物致知联系在一起了?”

郭忠孝感觉有些脑子不够用。

但殿上的讨论却无比热烈。

在官家开口之后吕好问、章持、韩谕等宰执之子纷纷开口附和。

这三人一开口,就是引经据典,看上去准备充足的样子。

而曹家、刘家、杨家等外戚家的伴读,则在旁边充当着气氛组,但这气氛组也不是好当的。

以郭忠孝所知,这几家外戚家的孩子,平素下了经筵,在家都是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

其家里都给他们请了名师大儒来开小灶。

也就是燕毅、苗业、刘昌这样的武臣家送进宫的伴读,可以不参与这样的讨论。

但是,有些时候,官家会在经筵后,拿着沙盘,与伴读们推演着已经发生过的战役。

这个时候,这些武臣家的伴读,就得上阵了。

郭忠孝在门口足足等了差不多两刻钟,才终于等到了讨论停止。

程颐起身,领着诸伴读,面朝官家拜了四拜。

然后,次第趋步而退。

这個时候,郭忠孝终于得到了入殿的许可。

到了御前,通报了苏轼已经入宫就在殿外后旨。

官家便吩咐道:“舍人且将苏轼带到集英殿后便殿来见朕。”

“诺!”

……

苏轼端坐在集英殿前的小殿里,看着从殿中鱼贯而出的人影。

“那一位就是程正叔吧?”苏轼审视着领头的人影。

程颐在经筵官里是最好辨认的。

因为他的本官最低——迄今依然是京官,而他是唯一一个会穿着青色官袍出入禁中的大臣。

大宋服章之制,文臣选人、京官服青,朝官服绿,待制服绯,宰执服紫。

但自仁庙之后,因为染布技术进步,使得青色的衣袍价格被打了下来,所以民间百姓,普遍开始穿青衣。

这就让士大夫们很不爽了。

于是,纷纷开始越级服绿。

法不责众,朝廷也就只能默认,所有文臣选人以上都可以借绿。

于是,穿着青袍公服的程颐,自然一眼就被认出来了。

“听说此人食古不化,迂腐愚昧……”苏轼想着自己听说过的一些事情,就忍不住嘟囔起来:“恐怕只是标新立异,欲图表现罢了!”

“又一个叔孙通?!”

“呵呵!”

叔孙通在大宋的名声,可不好!

一直就是被批评的对象。

因为叔孙通说过:人主无过举这样的话。

被大宋士大夫们纷纷抨击——阿谀奉承,岂能称大儒?

最重要的还是大宋士大夫们认为,叔孙通制礼,让大量先王的礼法失传,简直和秦始皇一样是儒家的罪人!

所以,苏轼的这一句评价在大宋士大夫中是典型的骂人的脏话。

而苏轼的性子,本就洒脱,根本管不住自己的嘴。

所以,他这些话是当着小殿上宿卫的御龙直说的,根本没有遮掩。

没办法!

若是没有看到程颐也就罢了。

看到了程颐,他就忍不住吐槽、奚落甚至攻击对方。

这是因为程颐今年做的一些事情,让苏轼知道后勃然大怒,甚至起过要去程颐家里真实他的想法。

不过,苏轼也来不及多吐槽了,因为郭忠孝已经从小殿后的小门,走了进来,对他道:“龙图,官家有旨,诏龙图至集英殿后便殿觐见。”

苏轼于是起身,跟上郭忠孝的步伐。

但在穿过殿后的小门的时候,他还是没有忍住自己内心的八卦心理。

……

“真说了程颐是叔孙通?”赵煦听着冯景的奏报,皱起眉头:“这大胡子,还真是……”

明明苏轼从去年开始就不在汴京。

司马光死后的丧仪,他也没有参与。

但,其还是和程颐对上了。

这是命运的纠缠吗?

赵煦也是叹了口气。

在他的上上辈子,苏轼为什么被刘挚为首的朔党以及以程颐为首的洛党混合双打,赶出朝堂?

因为他大嘴巴,把程颐形容成大宋的叔孙通。

程颐自己可能还能忍。

但他的学生、门人,就忍不了了。

于是,元祐二年开始,朔党、洛党、蜀党开始大混操,彼此互相扣帽子。

苏轼更是亲自下场,指责程颐——臣素疾程某之奸,未尝假以辞色!

直接撕破脸,将程颐当成奸臣指责。

此事,赵煦印象很深刻。

因为,在这场大混操中,他生病了,病的很严重但内臣、朝臣还有经筵官们都假做不知。

最后是程颐捅破了窗户纸,才让他得到了医药。

却不想,这一世,苏轼还是和程颐走向了对立面。

这就真的是难绷!

“让探事司的人去查查看……”

“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赵煦吩咐着。

大胡子这个人,虽然大嘴巴,但绝不会无的放矢。

所以肯定发生了什么事情!

“诺。”

冯景领命而去。

赵煦则摩挲了一下双手:“程颐、苏轼若是和上上辈子一样决裂……”

“可能还是好事情!”

现在,没有刘挚在背后煽风点火,他们两个就算闹起来,也闹不大。

只要烈度可控,就有利于赵煦。

在大宋这样的社会,皇帝应该如何驾驭士大夫呢?

答案很简单——挑动士大夫对立,人为制造分歧与矛盾。

而这一招,赵官家们的功力,炉火纯青。

你看——庆历诸君子,当年何等团结?

后来还不是被拆得七零八落,彼此攻讦?

你再看啊——王安石时代的新党,何等团结。

现在呢?

章惇、吕惠卿、曾布,这新党三巨头谁也不服谁。

关于吕惠卿的坏话,赵煦即位才一年多,就已经听到耳朵都要生茧子了。

猜猜看,这些坏话都是谁说的?

旧党肯定有份,但新党也是争先恐后!

章惇、曾布的黑材料,更是被人塞了不知道多少到赵煦面前。

对皇帝来说,让大臣们彼此对立,是有好处的。

当然不能太过。

要控制烈度,不要上升到不死不休。

像他上上辈子的元祐时代和绍圣时代,就明显太过了。

所有人都在加速踩油门。

最终,整个国家无可挽回的在党争中走向撕裂。

成为一个一半的统治集团反对另外一半统治集团,大脑和小脑闹分家的畸形王朝。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