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赵桓的初步估算,即使只采用十厘米厚(这是考虑到这个时代没有动辄几十吨的卡车,大型马车顶多两吨重)的水泥路面,铺一里水泥路面,也要七八十吨水泥!
从洛阳到孟津港,四五十里路程,要想在数月内修通这条水泥路,每天至少要修一里才行(可采取多点开花,最后合拢的方法),那么,要供应这个修路速度,赵桓就需要一个日产七八十吨水泥的厂子!
日产七八十吨!年产两三万吨!在现代只算是个小厂子,但放在宋代,这绝对是个天文数字!
他需要知道,一架水车,一个碾槽,一天能碾多少煤炉渣,多少矿渣。才能计算出,要修多少个水车才能满足需求!
虽然当初在设计的时候,他就已经进行了初步估算,为了提高水泥产量,他将碾槽设计的很大,光是配合的生铁碾轮就有一百多斤!
一个碾槽分十段铸造,拼合浇焊而成的的生铁碾槽,重达数吨!
按照他的估算,这样的碾槽,如果一小时能出一槽料,每槽料的重量应该在两百公斤,一天下来,就能加工四五吨的粉料!
那么,他只要有二十台这样的碾槽,就能基本满足修路的需求!
至于浇铸碾槽用的数十吨生铁,每天需要的煤渣,矿渣等原料倒不用太发愁,宋朝如今一年的铁产量高达万吨,产生的炉渣数量更是生铁数量的十倍,无论是生铁还是炉料都不缺。
煤是开封一百多万百姓的基本燃料,每天生成的煤渣更是多的没地方倒。
赵桓现在只要高俅赶紧建成一座水泥工坊,验证一下自己的各种预算。
很多东西,没有经过实际检测,所谓的预算往往谬以千里。
高俅当然知道皇帝最关注的事情,所以他早就说服金永年,让他拿出一座磨坊,直接改造成水泥工坊。
改造并不难,水力碾槽的结构也很简单,就是利用水车带动碾子顺着碾槽旋转。
期中需要用到锥齿轮改变力的传递方向。
锥齿轮可以用铸造工艺实现,并没有太大困难。
磨坊的改造其实并不费事,七八天时间就差不多了。
真正麻烦的是碾槽的铸造,运输,和安装。
为了做这东西,将作监的炼铁匠们已经忙活了大半个月了。
赵桓发现,自己还是把事情想简单了。
为了追求水泥的产量,赵桓匠碾槽设计的大的离谱,六米的直径,即使他想了很多减重的办法,整体重量计算下来也有将近六千斤,即使分成十锻,每一段也有六百多斤!
为了铸造这个大碾槽,需要先用木头雕刻出十锻碾槽的外形拼合验证。
成功后,再用这些木头做模具,进行铸造。
光是熔化六千斤生铁,对这个时代的工匠来说,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一段六百多斤的碾槽,工匠们要分好几次浇筑。
运送浇筑好的碾槽的任务正好交给新造好的四轮马车。
碾槽运到地方,又要就地建炉,来熔化生铁,对碾槽结合处进行浇铸……
整个过程,赵桓都看在眼里,每一步都极为艰难,让参与的工匠们愁白了头发!
好在前世在工厂里摸爬滚打了七八年的赵桓早就习惯了这种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边设计,边验证,边改进的工作。
他整理了碾槽的生产过程,开始思考改进方案。
首先是缩小碾槽尺寸的选项被他首先排除,碾槽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未来水泥的生产效率,这个不能妥协。
接下来就只剩对铸造工艺的改进。
要铸造这么大的东西,自然就需要更大的炉子。
其实这种铁槽并不比铜炮更重,问题在于,生铁的熔点比铜高太多了。
要将生铁锭重新熔炼,十分困难,这是铸造这种碾槽最大的瓶颈。
赵桓想来想去,最终还是觉得,直接在开封炼铁最划算,从炼铁炉里流出的铁水直接进入模具中,不用二次熔炼,最是省事。
在开封炼铁,煤不成问题,位于黄河两岸的新安,绳池,怀州(焦作)在宋代都是煤矿产地,能供应开封百万人口的消耗。
至于铁矿,可以通过运河将徐州和京东(山东莱芜)的铁矿运来开封(汴河通徐州,广济河通山东)。
这样一来,本来不着急的张家的炼铁厂就又被提上了日程……
就在赵桓被弄的焦头烂额的时候,北方的战事终于尘埃落定!
粘罕的西路军退过黄河后,沿着他们来时的道路,向西过卫州(今河南新乡市),入怀州(今河南焦作),穿过太行陉,进入泽州……
来时,粘罕也许已经将沿途州县当成了自家战利品,一路虽然没有制止劫掠,却也没有故意放纵。
这次返回,粘罕将金军的凶残彻底释放出来,一路上他不断派出小股轻骑,烧杀抢掠,他们会拿走一切能拿走的,杀死一切遇到的人,然后烧毁剩下的!
大军经过的每一座城池,都会遭到轮番的,彻夜的屠杀!然后放火!
在金军经过的州府,只留下一座座残垣断壁!
如果张俊跟着粘罕的脚步追击,肯定会遇到补给困难。
好在站前赵桓和张俊他们在讨论中就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张俊过黄河后,过相州,入磁州,从滏口陉进入隆德府。
磁州,相州虽然也有金国东路军过境,但两州的城池大半还在宋军手里。
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负责河北防务的宣抚副使宗泽准备比较充足,但更主要的也和河北的形式有关。
因为华北平原北部,也就是幽燕之地一直被敌人掌握,对宋朝来说,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就是前线。
因为无险可守,宋朝只能在这里修建坚固的城池,屯驻大量的禁军。
尽管这个所谓的“大量”肯定有不实之处,但总的来说,河北也是大宋朝除了陕西之外,驻军第二多的地方。
所以,西路军南下的时候不可能,也没必要一座座城池去硬啃,反正广大的华北平原上,他们就能够劫掠或者勒索到足够的粮食。
河东就不一样了,有着表里山河之称的山西内部就有着众多的险要隘口,以供防御。
从太原平原进入汾河平原,要经过多山的灵石县,闯过南北关,要进入隆德府,也要穿过多山的威盛军(沁县),威盛军城就是一座军事要塞。
也正因为如此形胜,河东的宋军防御重点都放在了这些关隘上,对其后方的军事建设就难免不足。
当金军突破灵石的南北关之后,晋州(临汾),泽州(晋城)等城就一鼓而下!
所以,北上追击的张俊,韩世忠等人进入相州,磁州后,多少能得到一些补给,再加上从开封带来的粮食,总算没有挨饿。
这也是韩世忠他们当日不敢直接追杀金军,非要返回开封,准备充足才北上的原因。
张俊从磁州进入隆德府后,补给问题就得到了解决,种师道,李邈,在这座城市里囤积了不少粮草。
张俊在隆德府稍作修整,拒绝了张所调集辽州王渊军,和隆德府姚古军一起,凑一支十五万人的大军北上收复太原的建议。
这就是为什么赵桓于顶着压力,给张俊,韩世忠加上枢密院佥事,亲征行营使的职衔,还反复叮嘱,刘韐,张所,河东军事行动,必须以张俊为首的原因。
如果真按张所的意见,凑出这么一支臃肿的大军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