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向河间王称呼王叔的齐王铎哥儿吉可不简单。他虽然只有十八九岁,但是爵位却是顶级的兽钮金印王,也就是汉人们俗称的一字并肩亲王。
齐王铎哥儿吉不是中原的山东齐地的藩王,而是岭北地区东道诸王中最重要的合撒儿的后裔。
孛儿只斤·合撒儿是成吉思汗的胞弟。成吉思汗曾说:“合撒儿之射,别里古台之勇,皆我所藉以取天下也。”
合撒儿后裔的齐王属地在现今的外兴安岭以南,大兴安岭以西,额尔古纳河(金元时期称为也里古纳河)和石勒喀河(金元时期称为斡难河)之间。是东道诸王中,封地面积最大,也是最富饶的岭北封君。齐王家族更是东道诸王之首。
然而,当年老齐王因为饮酒过度,突然去世(没错,蒙元时候的君主藩王人均饮酒过度而死),家里又因为大雪灾,大量牛羊牲畜倒毙在茫茫雪海之中,从而导致了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
当时还是元武宗初期,朝廷混乱,经济问题严重,财政入不敷出,根本无力救援。眼看着齐王封地将会有出现大批人员死亡。
河间王夫妇听到消息后,立刻派了大量商队,从南方运过去很多粮食、布匹,然后声称,只要换取齐王府养不活的丁壮就行。
得救之后的老王妃感激涕零,亲自写信,替刚刚继承王位的年轻儿子铎哥儿吉,拜河间王为王叔。
其实这事主要的操作者是河间公主。
她要管理庞大的封地,还要组建天南海北到处走的商队,更要经营江南的很多手工业作坊、工场等,但是忠诚可靠的蒙古扈从不够用。而且不知道为什么,她不是特别信得过色目人。
正好齐王辖地闹灾,那边最不缺的就是矫健忠诚的蒙古勇士。于是那一次,一下子就给王爷换回来一两千名,上了马就能开弓作战的蒙古勇士,还有几千名蒙古老幼家属。
塔拉亥公主就把他们都安置在河间的奥鲁中,在河间王的封地上放牧或者跟着汉人学习耕作。
(如果你问,为什么河间这里会有草场放牧。我只能说,退耕还草你不知道么?那么有人又要问?那原来这片耕地的农民呢?我只能笑着指了指这片肥沃的草场。植物,也吃肉!)
获得如此大好处的花费,不过是从南方购买的十万斤粗粮陈米、十几大车的粗布旧衣服。
而且河间王府的商队是有特权的,带着这些东西,穿州过府是一文税钱都不用交的。王府的商船是用朝廷的漕运官船,一路上连运费都省了。
这才叫一本万里的生意。
然而当年不过是想占点便宜的小事情,顺便帮帮孤儿寡母。结果如今却给德格都巴雅尔结出了累累硕果。
而且,那些在草原上没有饭吃,眼看着全家人都会饿死的蒙古人,他们感念河间王的救命大恩,对于河间王夫妇自然也是奉若神明,忠诚不二。
这也就是为什么河间王能发布屠灭城池这种骇人听闻的命令之后,下面的王府护卫竟然可以坚定不移去执行的重要原因。王爷的命令,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天条!
此时,德格都巴雅尔自己就可以从王府护卫之中,抽调出1500名精锐士兵。再加上齐王铎哥儿吉给的1000名护卫,还有其他几个藩王、部落首领给的“赞助”。
林林总总,德格都巴雅尔现在就可以集结到5000名最为精锐的蒙古铁骑。
这些人可以快速编练,立刻成军。最重要的是,连铠甲、马匹、武器装备都是他们自己带来的,不用德格都巴雅尔和朝廷操心。顶多给一点后勤物资补助就行。
这是河间王德格都巴雅尔第二次惊诧到所有人!
很快,几天后,寿山大汗邀请这些人再次到皇城开战前军议的时候,德格都巴雅尔第三次让大家吃了一惊。
德格都巴雅尔不但向大汗汇报了自己这几日的“丰盛收获”,而且还提出一项请求。
他说,他希望将这些支援和赞助多余出来的粮饷物资,优先运到岭北地区,分给那些当地从最开始一直到现在,一直与察合台叛军交战在第一线的部落和军队。
他也提议,从朝廷拨付出来的粮饷物资中,提前拿出一部分,现在就运往岭北,奖励那些作战勇猛的前先将是,补充那些损失较大的忠于朝廷的部落。
这样他们就会感受到来自朝廷的恩泽,与此同时也会坚信胜利之后,朝廷绝对不会漠视他们的功劳,忘记他们应得的战利品。
一向鄙视德格都巴雅尔,对他不屑一顾的脱火赤,听到这个提议后,非常感动,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他当着众人的面,主动走上前,抚胸鞠躬,代表所有岭北奋战的将士们和忠诚于朝廷的部落,向德格都巴雅尔致谢,并且诚挚的希望德格都巴雅尔能原谅自己之前的无知和无礼。
原本,脱火赤作为岭北主将,这次特意千里迢迢来到大都,并不是真的为了参加什么忽里台大会。而是想要为岭北的诸军、各部落军申请更多的物资支持。
然而来到大都这么多天,人微言轻的脱火赤听到的只有如何增加朝廷大军的粮饷,如何增加朝廷大军的数量。
对于岭北那些一直抵在交战最前线上的地方边防驻军,几乎只字未提。这些朝廷的中央大佬,心中就没有任何支援和奖励前线将士的想法。
德格都巴雅尔坦然接受了脱火赤的恭维和致敬。化干戈为玉帛其实是最强的反击。
之后他马上提出了自己的作战想法。
他的总体作战思想,总结起来其实很简单:不要跟灵活机动的察合台叛军比质量,而是比数量。
察合台叛军大部分都是地方封王的私兵,只有也先不花亲自率领的汗庭亲军才是他们的中央军主力。
根据之前的记录,这支察合台汉庭亲军只有五万人。那么,除了留守各个主城,尤其是首府阿力麻里(中国新疆霍城一带)地区,也先不花能带出来的汗庭亲军不会超过三万人。
而这三万人他还必须分别派给前线各个部队作为中坚主力或者督战队。那么他身边的汗庭亲军也就一两万人呢。
只要击败这一两万人,察合台叛军必然全军溃败。
因此,朝廷主力根本就不需要太多中央军精锐。只要有三五万侍卫亲军作为主力,其他的部队完全可以以来西疆地区的藩王和封君的私兵部族兵来补充。
这样就能大大降低朝廷的财政压力,甚至还会取得兵力上的优势。
唯一不足的是,这些部队的战斗力很差,而且属于各自不同的封君,互不统属,必然会出现战场上最要命的问题——指挥脱节。
而这个问题,德格都巴雅尔也准备一力承担下来。他愿意去协调和指挥这些由部落和藩王私兵组成的军队。
德格都巴雅尔自夸,当年跟着先帝海山在称海(现在蒙古国西部地区)作战的时候,他是先锋,麾下数千人,竟然来自二十多个不同部落的兵士。
但是这些人都在他的指挥和调教之下,如臂使指,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他也讲出了自己的治军方法,就三件事儿:拆、比、奖。
将这些部落兵都拆散了混在一起,然后让他们进行大比拼,对于胜利者不分身份,提拔奖励。这样,这些本来就训练有素的士兵,很快就能融为一体,只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磨合,他们就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作战团体。
还有一个重点,他说自己当年跟着先帝作战,先帝手中无兵无权,有的只是真金太子的金印。
而如今如今的自己,上有寿山大汗、答己太后的信重,下有中原各地取之不绝,用之不尽的物资支持。
难道还能比当年跟着只能用真金太子的金印,才能指挥军队的先帝海山那时候,更艰难,战绩更差?
他不相信自己拥有这么多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还无法将这些所谓的乌合之众,打造成百战精兵?因为他现在拿到的是大汗的圣旨、朝廷的将令,这些私兵藩将,谁敢不服?谁会不服?
德格都巴雅尔强调,只要装备齐全,粮饷充足,给他半年,或者最多八个月,他就能将这些西疆地区的散兵游勇,训练成一支勇不可当的雄师劲旅。
寿山大汗还没说话,内定的西疆作战总帅,句容王床兀儿已经站起来了。他已经被德格都巴雅尔壮怀激烈的陈词所打动。他激动的表示,自己完全支持的河间王德格都巴雅尔的作战方针。
然后跟德格都巴雅尔一直不太对付的岭北元军主将脱火赤,也跟着起身表示,他也完全赞同河间王的作战计划,并且表示岭北诸军愿意全力配合河间王的战略作战,拖住叛军,为河间王训练部队,提供足够的时间。
之后其他将领也纷纷起来跟进表示支持和配合。
寿山大汗摸着胡子哈哈大笑。他感觉自己似乎突然捡到了一块之前被泥土掩盖了光芒的宝石。
寿山大汗说:“我曾经听说过汉人有一个故事。一千年前,中原的南方有一个叫东吴的国家。这个国家有一个将军叫吕蒙,原本粗鲁无礼。后来,他勤奋学习,变得满腹经纶,文韬武略。他的主将叫做鲁肃,也是文武双全的一代名将。他发现这一点后,夸奖吕蒙不再是当年那个吴下阿蒙。于是就有了一个成语。你们有谁知道?”
大汗都说到了主将了,那么除了句容王床兀儿,自然此时就算有人知道,也不会插嘴,他们都齐齐看向句容王床兀儿。
床兀儿赶紧起身躬身说:“臣知道。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哈哈哈。说的对。”寿山大汗笑着点头:“你们看,咱们的主将也是文武双全啊。他以后必然将成为一代名将,流传千古。而河间王德格都巴雅尔,也不再是当年那个‘吴下阿蒙’了。今日军议,连朕都对他刮目相看。”
“但是”寿山大汗突然笑容一敛,沉声说道:“先帝曾经留下遗言,跟我说河间王德格都巴雅尔是他留给朕的长矛。朕现在不这么认为了。”
所有人被寿山大汗的这句话吓了一跳,性子直的脱火赤差点站起来直接问大汗为什么否定先帝的话。
但是大家确定寿山大汗突然微笑着说:“河间王不是朕的长矛,他是朕的孛秃。”
大家一听这话,立刻开心的鼓掌大笑。
寿山大汗说的这个孛秃,指的是孛秃·亦乞列思。他是成吉思汗的妹夫,亦乞列思家族的族长,也是成吉思汗的亲信大将。
其实,这就是在告诉大家,他可不是普通的将领,这是朕的家人。跟大元朝廷休戚与共的皇亲国戚。这地位可比被人驱使的战将要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