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本弥助面色有点纠结道:“家中负责铁炮的是泷川大人,他学习了主公研究的铁炮战术,并且在铁炮初次运用之中,在本家与北条的合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一举击溃左翼大军。
主公讲解铁炮战术时,在下有幸在一旁听到,只不过在下只是听了听,但从未实行过,所以在下也不敢说会运用铁炮。”
和田惟政倒是知道泷川一益,在两年前,上杉宪义刚拜见将军的时候,泷川一益就作为陪臣,跟着宪义离开了。
当时的泷川一益对于铁炮就很精通了,所以和田惟政对他还是很有印象的。
他点头道:“坂本大人说的是武藏守大人与相模守大人的小手原合战吧,此战的详细经过,在下已经研究许多次了。
其中泷川大人的铁炮足轻与弓足轻组合的伏兵,确实让人始料未及,不得不说这样的布置,真是妙招。
只是在下想知道,武藏守大人是否研究过铁炮攻城?”
坂本弥助松了口气,说道:“其实主公在攻城上,言及铁炮用于压制敌军弓足轻或是铁炮足轻,攻城的话,可用焙烙玉。”
焙烙玉这玩意,和田惟政并不陌生,毕竟濑户内海的几家水军都用这玩意,这东西可以堺町和纪伊那边可以买到。
和田惟政疑惑道:“焙烙玉,在下倒是知道,水战中常用的火器,不知武藏守大人用它如何攻城?”
坂本弥助顿时来了精神,他当即说道:“此物可有三种办法,第一就是井楼,让足轻站在井楼上对着城砦投掷焙烙玉,可炸毁城墙,橹楼等物。
第二,便是让人拿着焙烙玉,与攻城队伍一起前进,在到了城墙下后,就可躲在木楯后投掷,压制敌军。
第三,可使用投石器,算准被投出的焙烙玉落地时长与引线燃烧速度,保证焙烙玉落入城砦时便爆炸就可以。”
众人一听坂本弥助的诉说,倒吸一口凉气,他们没有想到焙烙玉还有三种办法攻城。
焙烙玉并不大,大概就和现代的手雷差不多大,这样方便人力投掷。
和田惟政听完坂本弥助的叙述,当即喜笑颜开道:“如此,朽木城却可轻易拿下了!”
坂本弥助行礼道:“朽木大人也是奉公众,与幕府之间怎会刀剑相向,其中恐怕有什么难言之隐,不如遣使询问一番,如此也免的两家失和。”
上首的足利义晴想起自己逃难时,只有朽木晴纲和他父亲埴纲愿意收留自己,一时间也有些感慨,便说道:“你说得对,我落难时,是朽木一家帮助了我。
以我与他们家之间的渊源和情谊,他这么做肯定也是有什么难言之隐,我应该派出使者问清楚才对。”
坂本弥助行礼道:“如此,在下可前去朽木城,与朽木大人商谈。”
足利义晴点头道:“也罢,就辛苦你走一趟了。”
坂本弥助打起上杉家的旗号,出现在朽木城外,城头上守将看见竹与雀纹,心中一惊,他知道这旗号从幕府军那边出现,唯一的解释便是武藏守上杉宪义在幕府内。
他可是知道上杉宪义的武名,他看到来人,连忙问道:“来者何人!”
坂本弥助当即回道:“在下是从五位上内务少辅,武藏守上杉宪义大人麾下马迴众笔头坂本弥助义成!”
守将听闻对方唱名,当即脸色一变,他立马对身边的武士说道:“快去告诉主公,武藏守大人竟然在大御所殿下大军之中!”
说罢,他又看向坂本弥助喊道:“坂本大人所来何事?”
坂本弥助驱马向前,走到朽木城下,抬头道:“大御所殿下犹记得朽木大人与幕府之间的情谊,不愿刀兵相见,所以在下前来拜见朽木大人,进行商议。”
守将想了想,便把坂本弥助放了进来,随后他就带着弥助前往朽木城的本丸。
坂本弥助拜见了朽木晴纲,晴纲问道:“武藏守大人近来可好?”
坂本弥助行礼道:“主公近来很好,这一次在下来是想修复朽木大人与大御所殿下之间的隔阂,毕竟朽木大人和主公都是幕府御相伴众啊。”
朽木晴纲叹了口气道:“我也不想对大御所殿下出兵,皆因我是高岛大人从属罢了。”
坂本弥助点头道:“原来如此,朽木大人竟然有这样的苦衷,不知这位高岛大人有什么实力呢?”
高岛氏出自佐佐木氏,与六角氏,京极氏是一家,高岛氏虽然只占有高岛郡一地,但也是十一万石左右的大名。
而朽木氏便是高岛氏的从属,只有两万石左右领地。
如今高岛氏的当主名叫高岛高持。
朽木晴纲当即将高岛氏的情况和坂本弥助说了一遍,也就是说除去朽木晴纲这块,高岛氏至少还有两千余军势。
不过这比起幕府军来说,人数就比较少了,他觉得幕府军有可能与高岛高持打上一仗。
他当即说道:“朽木大人何不早日投降,重归大御所殿下麾下?此一战,高岛家毫无胜算。”
朽木晴纲心中一惊,眼睛微微瞪大,有些不敢置信道:“武藏守大人已经在幕府军了吗?”
坂本弥助摇头道:“并没有,此次是主公让在下前来京都,就算只有在下一人,也可以帮助大御所殿下。”
朽木晴纲松了口气,只要不是上杉宪义在,他又害怕什么呢?真要是宪义在,他立马投降,毕竟宪义可是一个以一敌百的猛将!
坂本弥助觉得朽木晴纲轻视自己,当然这也很正常,他当即说道:“朽木大人,在下作为主公麾下马迴众笔头,曾领上千人马,攻打比这朽木城还要坚固的河越城,今日朽木大人不投降,明日在下就要率领幕府军攻城了。
朽木大人觉得高岛高持还能来救援您吗?何必为了这虚无缥缈的念头与幕府作对呢?大御所殿下会在拿下朽木城后,进攻高岛家的清水山城。
所以朽木大人可要考虑清楚了,别到时候勿谓言之不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