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不是宋钦宗

江湖无水

https://img.ppxs5.com/cd/07/c6b0b46da7.jpg

首页 >> 朕不是宋钦宗 >> 朕不是宋钦宗最新章节(目录)

九十七 赈济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两百余口大锅一字排开,下面的柴火烧的正旺。

锅中白气升腾,散发着诱人的米香味。

各色粗粮熬成的稠粥,对饥肠辘辘的灾民来说,实在是难以拒绝的诱惑。

此时,各个锅前已经排满了人。

叭~

刘罡毫不留情地抽出柳树条,落在一个青年身上。

“直娘贼,方才说得清楚,老幼妇孺在前,青壮在后,你急甚么?滚到最后面去!”

那青年看了他一眼,却不敢争辩,只能低头走到了队伍最后。

与刘罡同样,百余军兵都持着柳条,来回巡视,督促灾民们排队。

人太多了,若是不加整治,极易因为发生拥挤而发生踩踏事故。

要是有人被挤到火力锅里,悲剧更甚。

因此赵桓吩咐,但有争抢者,鞭打绝不留情。

柳条这玩意附近多的是,打人又疼,却不容易打伤,十分合用。

于是,每个人打断三五根柳条后,队伍是排了出来。

梁红玉拿着一把筷子,走到一个锅前,插了一根进去。

随着锅底气泡翻滚,筷子微微倾斜,却未曾倒下。

“不错,符合要求。”梁红玉微微颌首道。

说完,她转身往下一处去。

熬粥的衙役长出一口气,觉得自己的腿有些发软。

太子就在城头看着,知州被关进了大牢,通判县令都撸起了袖子在熬粥,他们能不紧张。

各自检查一遍无误,梁红玉素手一挥,喝道:“开饭!”

“哦~”

“多谢殿下~”

“吃饭咯~”

熙熙攘攘中,灾民们不禁又要向前挤去。

叭叭叭~

监督军兵把柳条挥舞得震天响,喝道:“别急,按序取食,人人都有!”

听到柳条响,人群里不少人下意识一顿,缩起了脖子,随后又热切地看向了前面。

方才吃的疼痛都不是事,唯有食物才是永恒的追求。

梁红玉已经接过了铜勺,从脚边的木桶里取出一个大碗,舀了满满地递给了前面的大嫂。

“新粥出锅,小心烫着娃儿。”

“哎~哎~多谢娘娘。”大嫂忙不迭地接过,没口子感激道。

乡下妇女,又是遭逢大难的,直把这个还未正式纳入东宫的姑娘当成了皇后。

梁红玉懒得纠正她,只道:“去旁边吃罢,莫要挡了后面的,也别着急,吃完还有。”

“哎~”

大嫂小心翼翼地端着碗,浑然不顾烫手,同时也没忘记拉着自己的孩子。

到了旁边空地坐下,她从怀里掏出两根剥了皮的树枝。

没错,灾民们大多没有家当,碗都是统一提供,筷子却没有,只能自己折两根树枝用。

她轻轻搅了搅粥,又吹了吹,才给自己的孩子喂。

大人不着急,娘娘都说了还有,那肯定还是有的。

当然,梁红玉的话只是安慰,让她放心的是地上堆着的一袋袋粮食,还有护城河里的一艘艘粮船。

粮食,才是她们相信能够吃饱的依据。

孩子也是饿久了,根本顾不上烫,大口吃了起来。

“咦,咸的,里面加了盐。”

“是啊是啊,还是殿下想的周到。”

“可惜都是粗粮,要是精细白米就好了。”

“吃的都堵不上你的嘴。”

唏哩呼噜中,伴随着议论纷纷。

粥里加盐,是赵桓的要求。

灾民可以捕捉蛇蛙,采集野菜草根树皮果腹,甚至运气好的话还能有人施舍点米面,强撑着活着问题不大。

然而,盐这东西除了偷抢,是决难搞得到的。

江南近海,距离产盐地不远,盐价也要四五十文一斤。

这价格对寻常百姓都是不小的负担,自然不会施舍给灾民了。

没有盐吃,力气不足,还容易生病,赵桓就给粥里加了盐,让灾民补充点盐分。

顷刻间,许多人的碗底见空。

贪婪些的,非得把碗舔干净不可,反正碗口不比脸小,舔起来也方便,聪明些的立刻端着空碗,再去打一碗来。

“都听着,吃了第二碗,立刻去洗澡,洗干净了方可吃第三碗。”韦嘉带着几个兵丁来往呼喝着。

“韦爷,好端端地如何让我等洗澡去?”有灾民问道。

曾经韦嘉也是他们中的一员,只是被太子赏识,得了个协助赈灾的差事,算是飞起来了。

说不嫉妒是不可能的,然而毕竟相识一场,也不会真就视若无睹了。

而且,心中有疑惑,自然也可以问出来。

韦嘉道:“大家来往奔波,身上久未清理,已经脏得不成模样,极易得病。

为防止大规模传染病,须得各自洗澡一次。”

“这没热水,万一洗澡得了风寒,可不得了。”

“是啊,我等衣服也都脏的不成模样,便是洗了澡又有何用?”

听了他们的抱怨,韦嘉也不生气,只是道:“殿下仁慈,每人发放衣服一套,洗澡的话男人自去河里,女子幼儿有热水。

这日头初升便已经有些酷热,进了水里自然无妨,都给我洗干净些。”

“听韦爷的。”有人叫道。

“不是听我的,是听太子殿下安排。”韦嘉道。

“多谢太子殿下赏赐。”众多灾民纷纷对着城头拜下。

一身衣服,包括上衣裤子内衬三件,要是全买新的,大约花费两贯钱。

哪怕是旧的,只要不是全部破洞,大体还是完整,也要五六百文。

数目相当不小。

当然,赵桓也不是花的自己钱,甚至不是自己带来的钱。

润州知州姚政被抄家,搜出的近两万贯钱,直接就在城里购买了衣服。

新的没有这么多,赶制也来不及,然而溢价两三成买旧的,城里居民还是很愿意赚些小钱的。

灾民吃饭的功夫,已经有军兵在附近搭帐篷了。

帐篷不多,二十多个罢了。

“韦爷,这可是我们夜间住宿的地方?”有人问道。

“当然不是,这么点地方如何挤得下?”韦嘉回道。

“那这?”

韦嘉道:“这是老弱妇孺洗澡的地方,等清理干净了,我等去城里校场住。”

“可能睡个安稳觉了。”有灾民咧嘴笑道。

校场本来是当地军兵的军营,只是润州同江南各地一样,禁军基本没有,厢军十不存一,校场自然空置了下来。

此时用来安置灾民,自然是再好不过。

正议论纷纷时,有军兵走来,叫道:“听着,待会需要一百人清理校场,报酬一百文文钱……”

“小人愿往。”

“军爷,小人干活可是一把好手。”

“军爷,小人……”

“都闭嘴!”这兵叫道:“只要十到十三岁的少年,余者另有活计。”

“军爷,为何还有年纪限制?”有人壮着胆子问道。

和韦嘉的平易近人不同,早间的柳条实在让太多人心有余悸。

只是事关切身利益,如何能够不问?

开封城里的普通居民日赚不过百文,乡野村民,一天能够赚三二十文,那都是天降横财。

大部分人,还是依靠的土地产出,另外就是鸡鸭鹅猪羊,可惜养不了多少。

若说能够日赚一百文,不,只是打扫校场罢了,一百个人不需要半个时辰就能搞定。

这可实在太好赚了。

一百文啊,对重新返乡恢复生产,作用无穷大。

“太子令,执行便是。”军兵叫道。

实在懒得解释。

十二三岁的少年,打扫卫生自然可以胜任,抗包是不行的。

如此,当然要按照年龄分工了。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