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半年多不见,忠贞侯出落得亭亭玉立,真是长大了,朕想着,便是长生天他老人家显灵,也要多看你几眼·····这些时日,你在辽西守卫,待的还习惯吗?”
“承蒙太上皇挂念,臣与科尔沁部族在锦州,一切都好,只是日日念着太上皇,祈福东征大军早日归来,祈福太上皇龙体康健,今日得见,太上皇比先前更显威武雄壮,真乃大齐之福,苍生之福。”
太初四年正月初六,沉阳大正宫。
武定皇帝左右簇拥着金虞姬杨青儿陈圆圆等一众后宫嫔妃,几个女人此刻都冷冷望着那个眉开眼笑的布木布泰,女人们脸上表情各异,或多或少都表现出一抹妒忌之色。
每年的大年初六,便是东太后寿诞,这在大齐宫中算是少有的盛大节日。
武定皇帝崇尚节俭,连带着宫中上下和他一起都过着苦行僧似得生活,只有到两宫太后、小皇帝或公主寿辰时,宫中内外才得大摆宴席,宴饮欢乐。
今年是杨青儿二十五岁寿辰,刘招孙为了给她庆祝,花费数万两白银,单是流水席就布置了一千多桌,宴请文武百官。
上至首相马士英孙传庭大学士侯询,下至沉阳周边屯堡屯长、商铺掌柜,连关内各省巡抚、知府也早早携带礼物,前来为东太后祝寿,除了像秦建勋这样在前线不能脱身的武将,五品以上官吏悉数赶到沉阳。
倒是距离沉阳最近的锦州总兵官、忠贞侯、科尔沁大汗布木布泰,这日姗姗来迟。
美人自罚三杯,三杯酒下肚,香腮泛起一抹绯红,说话也有些不清不楚了。
刘招孙颇觉诧异,想起布木布泰本是海量,这才到哪里儿,就有些醉了。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看来这蒙古美人儿在辽东久了,酒量也不如从前了。
刘招孙见布木布泰醉酒样子,颇觉可爱,对蒙古美人儿道:
“朕龙体康健,不必担心,朕的敌人,朱由检死了,杜度死了,吴三桂死了,李倧也要死了,朕却死不了,柯真恶前日还给朕算了一卦,说朕可以活到一百二十岁。”
刘招孙想象着一百二十年后的世界是什么光景。
只要按照当下这个进度,大齐很快就要满世界开始售卖货物,从丝绸到工艺品。
只要市场足够广阔,只要全球殖民地能不断刺激国内消费,第一次工业革命在齐国发生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武定皇帝相信自己能活着看到那一天的到来。
他决定复制英国的开海,去殖民地运输原材料,运回来,生产产品,往殖民地运形成卷雪球的规模。
此外,需要培养百万人口规模的中产阶级消费群体,当然,在大齐制度之下,理论上是不存在中产阶层的。
中产只是一种购买能力,具体冠之以什么称呼,其实并不重要。
总之,只要有了这个群体,就能支撑的起来工业革命了。
工业革命成熟之后,中间还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爱情、背叛、忠贞、磨洋工、夺权、打仗。
然后随着生产的产品越来越多,你们开始出去销售然后外地只开了一个通商口但是你们生产的新产品,洋油、洋火、洋车子、洋布等等价格实在是太低了(PS:工业革命一旦成熟,是非常恐怖的,二战时候,美国的钢铁从美国运到苏联,再绕新疆陆路运到重庆,特么价格都比国内自己生产的便宜·········)欧美在中国前期商品卖不出去,后期大量冲击国内经济,也是这个原因接着儒家带队就打进来抢被你们轻松击败签订了扩大通商口岸的条约然后曲阜的衍圣公没有办法,带头纺织土布,号召大家不用洋布然而并无什么卵用··因为实在太便宜质量太好了···(注:古代的小说里经常说穷书生比较脏的白袍子,一个是染色贵,一个是古代布洗几次就烂了····现代就算是棉布也是纺织的非常密,质量很高的)这时候你开始打到武昌,至此,工业革命彻底完成。
一众文武大臣齐声拜道:“吾皇洪福齐天!”
武定皇帝举酒一饮而尽,挥手示意众人坐下。
“此次东征大胜,征服朝鲜叛逆,开疆拓土,都是大家勠力同心的结果,不是朕一人功劳。”
“今日家宴,这里没什么君臣,只以朋友相见。”
一众心腹听武定皇帝这样说话,绷紧的神情顿时放松了许多,纷纷说笑起来。
眼下齐国疆域覆盖山东、河南、湖北数省,加上辽东,朝鲜,外东北,疆域之广阔,比之前明,不相上下。很多以前的老熟人现在不得不分守各地,平日里各自忙各自的事情,若不是因为今天是东太后的寿辰,很多人一年半载也见不到几面。
“圣明无过太上皇,战前力排众议,御驾亲征,一战而定朝鲜,当年蒙元兵锋何其强盛,然比之吾皇,不可同日而语啊。”
训导官森悌第一个站出来,一如既往的说了一堆没有营养的废话。
一众大臣紧随其后,又是一番阿谀奉承,刘招孙对这些吹捧早已产生免疫,等众人拍完彩虹屁,这才引入正题。
“诸位,赖神灵庇佑,大军连战连捷,朝鲜两道已在大齐控制之下,南明小朝廷也消停了,西边的流贼张自成,正在内讧,咱们的冤家又要打上门了。”
众人脸色一沉,欢乐的气氛顿时变得凝重起来。
武定皇帝回头望向布木布泰。
“忠贞侯,哥萨克人的具体情形,还是由你给大家说说吧。”
布木布泰收起对太上皇爱慕之心,面朝众人,神色凝重道:
当下众人宴饮欢乐,至当晚
望着从锦州匆忙赶来的锦州总兵官、忠贞侯布木布泰,当着一众嫔妃大臣和蒙古美少女寒暄。
刘招孙坐在上首位置,寿星杨青儿坐在上首位置、
沉阳大正宫见到了阔别多日的布木布泰,布木布泰在听说朝鲜之役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