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国家的经济自由主义,翻译成文言文就是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大概意思就是国家不要和私人争利,藏富于民。
藏富于民本身自然是好的,南部非洲各级联邦政府也是这样做,在美国就变了味。
亨利·福特最自豪的事,是他创造了美国第一批中产阶级,奠定了美国纺锤式结构的社会基础,于是美国就曾为很多人心目中的梦想实现之地,美国政府也正式推出了美国梦这个概念,从世界各地吸引移民。
可实际上中产阶级就是个伪概念,比较高级一点的打工仔而已,美国真正的主人是华尔街的大亨,自由贸易没有让所有美国人富起来,只富了一部分人,与其说藏富于民,不如说藏富于希伯来人。
罗克对杜鲁门并没有报太大希望,罗斯福都没能做到的事,杜鲁门更没可能,不过现在的美国还没有堕落到无可救药的程度,罗克并不希望美国被华尔街那群利欲熏心的大亨引入深渊。
“曼哈顿计划是一个伟大的计划,你们的政府表现出了非凡的组织能力,所以你们完全有能力做到更好,不至于让整个国家,为小部分的私欲蒙羞。”罗克对美国的理解很复杂,就像美国大兵一样。
在马尼拉,美国大兵的确是纪律败坏,在欧洲的表现也不好,严格说起来比德国人也没好到哪儿去。
不过在纪律这个问题上,全世界也只有南部非洲联邦政府,会对南部非洲远征军进行约束,其他包括盟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几乎都没有在纪律这方面进行太严格的约束,甚至为了鼓舞士气,对军队进行刻意引导,放大了人性的阴暗面。
这也不奇怪,衣食足而知礼节,仓禀实而知礼仪,诸如英法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富起来的也是一小部分人,绝大部分英国人和法国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不能用太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他们。
连英国法国都是这德行,历史才百十年的美国就可想而知了。
美国人的道德水准虽然不高,但是在和德军、日军作战的时候还是很勇敢的。
想想那些前赴后继向日军军舰发起进攻的鱼雷机飞行员。
还有那些冒着炮火向列日要塞发起冲锋的美国大兵。
别管他们是被动参军,还是他们真的抱着拯救世界的心态参战,他们确实为这场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和那些美国大兵相比,华尔街那些为了利润不惜挑起两次世界大战的所谓上流社会人士,更面目可憎。
“曼哈顿计划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在美国是不可延续的。”杜鲁门并不喜欢曼哈顿计划,他当副总统的时候甚至都不知道这件事,怎么喜欢的起来呢。
“想想罗斯福总统是如何带领美国战胜大萧条的吧——”罗克只能做到这个程度,杜鲁门能领悟多少,是他自己的事。
杜鲁门现在面临的情况,并不比罗斯福刚上台的时候好多少。
罗斯福上台的时候虽然美国深陷经济危机,但是罗斯福拥有整个美国的支持,所有美国人都对罗斯福充满期待,华尔街的大亨也希望罗斯福能带领美国走出大萧条,那样他们才能继续赚钱。
美国现在虽然还没有爆发经济危机,但是经济危机已经在酝酿中,随时可能被引爆。
杜鲁门没有罗斯福那样的支持力度,不仅面对在野党的挑衅,还要面对民主党内部的压力,连麦克阿瑟这种政治素人都对杜鲁门的位置蠢蠢欲动,杜鲁门的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经济危机已经不可避免,这一次的恶劣程度可能不亚于大萧条,你们有什么具体的应对计划吗?”杜鲁门这一次来南部非洲,很大一部分目的也是想找罗克取经。
罗斯福当年正是参考南部非洲的方式,才带领美国走出大萧条,杜鲁门自然也有样学样,有现成的经验为什么不参考呢。
“不会到那么严重的程度吧——”罗克并不认为这一次的经济危机堪比大萧条。
这个问题也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对于美国来说,这一次的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害即便不如大萧条,也不遑多让。
南部非洲可是两年多以前就开始对经济进行调整,将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尽可能控制在最小程度。
考虑到南部非洲和欧洲国家的友好关系,南部非洲联邦政府接下来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欧洲国家的战后重建上,这样一来南部非洲不担不会在接下来的经济危机中遭受太大损失,搞不好还能因祸得福。
虽然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事听上去不太地道,但是死道友不死贫道,在这个问题上罗克是不会手软的。
手软当然不是宰起欧洲国家来不手软,而是在援助上不手软。
问就是双赢。
“我并不是危言耸听,南部非洲的情况可能比美国更好一点,在美国,经济危机事实上已经开始了。”杜鲁门心急如焚,这对他来说是一次大考。
随着战争结束,欧洲国家对军事订单的需求急剧减少,很多尚未交付的订单甚至直接被取消,给美国相关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定金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订单的损失,可已经生产出来的商品肯定是赔钱的。
放在以前,军工方面的订单不愁下家,定金说不得都能赚两份,反正保质期动不动就几十年,不用担心商品过期。
两次世界大战将欧洲彻底打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任何国家会轻言战事,那生产出来的商品卖给谁?
关键还不是这些已经生产出来的商品,而是因为对未来的悲观导致大量企业裁员,工人失业,失去收入无力消费,这才是大问题。
所以杜鲁门这一次来南部非洲,两个目的并不冲突,援建欧洲和经济转型从根本上来说是同一件事,只要罗克同意和美国保持一致,那么就是杜鲁门最大的政绩。
罗克肯定不会松口的。
还是那个老问题,蛋糕就这么大,南部非洲想多切一块,美国人就不够分了,谁会嫌钱多呢。
所以罗克想尽一切办法挑起美国政府和美国私人企业之间的矛盾,这不算趁伱病要你命,最多是落井下石。
“我记得两年前就有经济学家在报纸上呼吁重视这个问题,你们难道从来没有关注过吗?”罗克表现的并不是很关心。
罗克是南部非洲首相,美国人的死活,关罗克什么事?
至于经济学家和报纸——
罗克当初顶着压力要求企业转型,肯定是要通过不同渠道吹风造势的,经济学家这时候就要充分发挥作用了,听不听是一回事,说不说又是一回事。
不教而诛谓之虐,南部非洲联邦政府要是连个招呼都不打,那相关配套企业就要倒霉了。
罗克先让经济学家和报纸吹风,聪明人自然就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了。
不聪明的家伙不用管,凭借运气赚的钱,最终还会因为投机赔出去,市场上每天都有很多人破产,有些人是倒霉,有些人就是活该。
“你不能在企业一帆风顺的时候,要求企业为了未知的风险减少利润,这不符合经济规律。”杜鲁门也是没办法,要求美国企业家有理智是不现实的。
有些企业就是赚快钱的,不能要求他们有太长远的规划,生意好的时候一窝蜂往里冲,生意不好的时候干脆关门大吉,工人有没有失业跟他们又有什么关系。
南部非洲这边罗克本人就是最大的军火商,个人利益和联邦政府的利益深度绑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美国的军火商不会因为可能爆发的经济危机提前转型,罗克却可以接受短时间内的利润下降,这就是两国最大的区别。
说句不好听的,罗克当初就算毫无准备,现在也可以短时间内不赚钱,对工人进行再就业培训,对工厂进行改造,罗克陪得起。
让美国商人不赚钱可能吗?那比杀了他们都难受。
所以那些鼓吹自由经济的,要么是傻,要么就是别有用心。
罗克事务繁忙,不可能一天到晚陪着杜鲁门,杜鲁门也不会一天到晚盯着罗克,他还有更重要的目标。
罗克很早以前就说过,等世界大战结束就退休,现在其实已经提前进入退休状态,只等南部非洲举行大选。
罗克已经确定不会参加大选,党内提名都没有,代表自由党参选的是盖文。
自由党内的初选几乎没有任何波澜,和所有人预测的一样,自由党只进行了一次表决,就确定由盖文代表自由党参加大选。
盖文的对手也很弱,这跟自由党的强势有脱不开的关系,不出意外的话,盖文将和托马斯·杜威一样,以绝对优势当选。
这种情况下,罗克自然就不是杜鲁门的唯一目标,盖文才是杜鲁门的重点攻略对象。
盖文现在也很忙,南部非洲大选已经确定在年底举行,新首相将会在明年的一月一号正式上任,盖文并不是忙着拉票,而是忙着组织南部非洲企业积极参与到欧洲重建中,他现在的正式职务是欧洲建设委员会第一委员。
有意思的是,欧洲建设委员会并不是一个刚刚成立的机构,而是拥有超过20年的悠久历史——
这真不是恶搞,参考南部非洲的历史,20年已经很长了。
欧洲建设委员会是1920年成立的,第一任第一委员不是别人,正是当时还担任着南部非洲远征军总司令的罗克。
盖文现在做的事,和当初的罗克一样,这是个很有影响力的位置,除了盖文也没人有能力担任。
南部非洲有规模的企业,基本上全部控制在三家手中,盖文和三家都有亲戚关系,从血缘上来说是拥有继承权的那种,自然也就是这个位置的不二之选。
现在还没到截止日,但是已经有超过一万家南部非洲企业报名参与到欧洲的重建中,从这个角度上说,盖文已经在提前行使南部非洲首相的权力。
“我们当然欢迎美国企业积极参与到欧洲的重建中,事实上这些年,我们很多企业也一直和美国企业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这已经成为我们两国友好关系的最佳纽带。”盖文在欧洲建设委员会的总部招待杜鲁门,说不上重视,也不失礼。
欧洲建设委员会的总部就在正义宫的总督府对面,跟总督府相比,欧洲建设委员会所在的建筑算不上宏伟,和实力严重不相符,只是一个貌不起眼的三层小楼,也正是这个三层小楼,引起了杜鲁门的强烈兴趣。
杜鲁门的兴趣肯定不在建筑上,而在于欧洲建设委员会的工作方式。
“我们的工作很简单,组织南部非洲企业积极参与到欧洲的战后重建中,我们会为欧洲国家提供重建所需要的一切资源,所以企业各尽所能,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我们也会给与足够多的重视。”跟老奸巨猾的罗克相比,盖文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坦诚的。
这也跟成长的环境有脱不开关系。
罗克来到南部非洲的时候是警察,还是警察那个群体里不太受待见的那部分,连三哥都不如。
盖文出生的时候南部非洲已经自治,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南部非洲经济都处于高速发展中,跟南部非洲相比欧洲是旧大陆,美国是异端和流浪汉成立的国家,放眼看世界没一个国家比得上南部非洲,所以盖文他们这一代人有足够的理由骄傲,不管是从哪一个角度来说,南部非洲就是最好的。
在这个背景下,盖文自然也就虚怀若谷,对杜鲁门也不会因为杜鲁门的身份有多少特别待遇,就一个来南部非洲取经的美国总统,跟巴西总统、澳大利亚总理没多大区别。
当然这只是在态度上,战略上还是要重视的,所以盖文也不会毫无防备,挑能说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