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大明朝

万里高歌

https://img.ppxs5.com/32/05/cbd8ce8937.jpg

首页 >> 重振大明朝 >> 重振大明朝最新章节(目录)

第三百五十七章 检阅三大营(中)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骤降狂风暴雨,突然停电,高歌刚刚码出来的稿子就这么因为停电没了。不过还好后台有备份记忆功能,我用手机登录作家助手,总算找回来大半,又奋斗到这时候,终于把新章节搞定了,万幸!)

其实从三月间洪承畴入京至今,满打满算,也不过才刚刚五个月的时间。这中间若是再刨去洪承畴受命督兵进剿张应金,以及最开始接手了解三大营的情况那段时间,实际上洪承畴连带招募新兵的时间算在内,堪堪只花了四个月,就完成了三大营的重建工作。

虽说这个重建距离真正成军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也不得不承认,洪承畴的能力还真的是不错。不愧是能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尽管这一笔确实不怎么好——投降满清,替新主子打旧主,还做刽子手,镇压百姓的反抗。可以说,洪承畴作了满清的奴才以后,确实是尽心尽力,为满清能够坐稳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人算不如天算,这么一个功勋卓著之人,最后竟然被自己的主子给写进了《贰臣传》。若是洪承畴地下有知,却不知道又会作何感想?会不会后悔当时一念之差,投降了满清,背负一身的骂名,结果还不被新主子认可。

不过这会儿一切都还没有发生,所有事情都还有挽回的余地。朱友建愿意用洪承畴,也确实是十分看重他的能力,希望他能够在自己的指引下,为大明发光发热,真正做到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但是话又说回来,当然了,仅仅从一个招募新兵整顿三大营就来说洪承畴的能力很强,也确实有些武断。况且新兵的招募工作,在洪承畴入京之后不久,就已经在开始进行了。洪承畴虽然主要精力都放在整饬营务,裁汰羸弱上,但他也花了不少时间在关注新兵招募情况。

因为这件事其实早在刚刚过完年之后,朱友建命令黄得功等人到各地去招募投笔从戎的书生之时,也同时让兵部和五军都督府派人跟随,替三大营挑选募集兵源。

和后来自己的王府仪卫司招兵一样,朱友建不打算在同一个地方或者某两三个地方把兵员给招募齐了。三大营以后会是他手头的一把最锋利的尖刀,是大明最主要的野战力量,兵员来自全国各地,这样才能更有利于长远的发展,才不会那么容易形成山头主义。

这样也有利于今后士卒退伍复员之后的安排——他们会成为大明一批批素质较高,接受过新思想的人,等回到家乡,可以担任基层组织的官吏,将朱友建的意志传达到大明的每个角落。最后以点带面,相信要不了二十年,大明势必就会迎来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期。

当然,现在考虑这些还有些长远,毕竟新兵都才刚刚结束新训,依照朱友建的打算,他们的服役期至少要三年,等那时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谁又能说得准呢?

言归正传,按照三大营的编制,是分为三千营、五军营和神机营的。三大营的编制从成祖时期定下来以后,直到英宗时土木堡之变都没有过什么大的变动。

但从景泰帝到正德帝时,因为三大营精锐在土木堡之变中损失殆尽。所以为了提高战斗力,三大营的变质被改动了好几次。至于效果嘛,那是众所周知的——然并卵。

之后一直到嘉靖皇帝时,才又重新恢复永乐时三大营的旧制。唯一所不同的就是嘉靖帝将三千营改名为神枢营,其他则都没有变化。朱友建在拿到三大营的资料审阅的时候,看到这中间的改来改去,顿时就觉得一个头比两个头还大。虽说这其中很大的因素是文言文的缘故,但三大营的多次改动,也确实让他看不太懂。

不过还好,总算是在他接手之前,这些改动就都被他爷爷万历皇帝的爷爷嘉靖皇帝给全部撤销,不然以他所了解的三大营的历史,根本不足以去跟大臣们商议整顿什么的事情,反而还得先把这段功课给恶补一下才行。

五军营是三大营的主力,分为中军,左右掖和左右哨五支兵马,故称为五军营。它的兵马基本上是从全国各地的卫所中抽调而来,挑选的也基本上全是精锐,是天下间最能战的兵马。五军营的实际兵力能高达十几万,是三大营中人数最多的部队,也是最早成立的部队,更是三大营的主力部队。是足以抵定乾坤的部队。

三千营,不,现在应该是叫神枢营,它最初是由投靠明成祖朱棣的三千蒙古骑兵组成,所以才因而被命名为三千营。同五军营的编制相同,三千营也分为中军,左掖军,右掖军,左哨军,右哨军等五个部分。

不过也能够想象,当初只有三千人的时候,肯定没必要分得这么细,有什么任务大家一起干就是了。当三千营能分成五支兵马,也需要分成五个部分的时候,它的实际兵力那就远远不止这么三千人了,也自然不会还全是蒙古人了。三千营巅峰的时期据说拥有七万骑兵,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朱友建表示自己现在无法想象,但他也期待着自己以后也能组建起这么一支骑兵。

所以说,虽然五军营是三大营的绝对主力部队,但实际上三千营才是真正的精锐。毕竟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本身就是一个大杀器,具备着其他兵种所无法比拟的大量优点。甚至可以说,在马克沁机枪出现前,骑兵的威力都是其他各兵种很难抵挡的,就连早期的各种火器都不行。

所以三千营所拥有的优势是五军营无法与之相比的。不过到了明朝中后期,在三千营被嘉靖皇帝改名神枢营前后,其所拥有的骑兵也早已经是十不存一,寥寥无几。因此三千营也不复往日的威名,逐渐江河日下了。

这当然不是嘉靖帝的锅,嘉靖帝也绝不会同意自己背这个锅的。三大营积弱已久,自土木堡之变以后,从于谦到戚继光,这中间三大营也是经历了数次整顿,却都未能真正重振雄风。所以这事情真的怪不到嘉靖帝的头上,他给神枢营改名,也是希望能够让神枢营能够再现辉煌,只不过这最终也只是空想而已。

而神机营则是三大营中设置最晚的一支部队,当然也是大明第一支真正意义上成建制的火器部队。虽说大明在朱元璋开国前后,就已经开始大量使用火器,但火器却一直是作为辅助装备在使用,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重视。

即便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中,使用的各种火器为击败陈友谅出力不小。还有沐英在云南发明的三段击,用来对付那里驱使大象反抗大明的人们。这些虽然都让火器显示出了不小的威力,但依然没有能让火器真正成为明军正式的主力部队。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成祖时期,明军征讨安南,俘虏了安南的火器专家黎澄,从这之后大明才开始真正地去认识到火器的作用,并开始大规模使用各种火器,神机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组建起来的。

不过相对于五军营和神枢营,神机营的兵力一直就是比较少的。全营上下只有五千人,主要装备还较为原始的火枪及火炮等热兵器。再加上由于这些火器的威力有限,杀伤力也不足,根本无法与后世的枪炮相比。

所以神机营这时候的主要作用还只是用来打乱敌军的阵型,为神枢营及五军营的突入敌阵创造机会和优势。因此神机营看似是属于三大营的一股重要力量,还单独成军,但其实并没有真正成为类似五军营和三千营这样的王牌和拳头力量。

不过自从朱友建命毕懋康制作出燧发枪,并且改良了火药以后,大明的火器发展就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一个会飞速发展的时期。而且朱友建还可以很骄傲的说:从这时候开始,大明的火器就又要重新领先于整个时代!

有了这些各式各样的新武器,朱友建可不会是光拿来看的,更不会只去装备自己的亲军上十二卫。这些武器,可是大明以后在战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朱友建虽然不是唯武器论者,但却也不得不承认,当武器出现过大的代差时,仅仅依靠人力,真的是很难去获取胜利的。

就比如说,现在如果给明军人手装备一支81杠,弹药再管够,当然前提是他们得会用。那么八旗兵就算是有一百万,估计也不够朱友建的亲军上十二卫那三万人打的。

所以说虽然现在大明与其他各方的武器代差还没有那么大,火器也远没有达到可以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时候。但同样可以看到,若非袁崇焕手中那十几门大炮昼夜不停,那么宁远城能不能在野猪皮的攻势中守下来,还真的是一个未知数。

现在唯一制约大明装备火器的问题就是产能不足,别看燧发枪不便宜,国库还没有钱,真要想通过兵部的预算去采购新式的火器,估计郭允厚哪里一两银子都难给批下来。这一切看上去似乎全都是因为大明没有钱,不然别说几万人的火器了。要是有钱,就算是让百万明军全部装备上各种火器,那也完全不是问题。

话是这么说,国库也确实没钱,甚至可以说朱友建的内帑也不富裕。但架不住朱友建的别院有钱啊!真要是朱友建发狠,就上十二卫跟三大营这不到十万兵马,全部都装备上新式的燧发枪都不是什么问题。

可实际上没有这个必要,三大营不仅是朱友建的,同样也是朝廷的。就类似于后世的大型集团,没有道理让作为第一大股东的董事长自己出钱去给员工发工资的。所以同理,大明每年的钱又不是朱友建一个人花了,他又怎么会愿意掏钱?偶尔一次两次也就算了,就跟年前先后发出去的一千五百万两银子一样,朝廷困难,皇帝出点钱也没什么,不算太过分。

再者说,亲军上十二卫本就属于皇帝的私军,是要皇帝自己掏腰包来养的。不过当然了,国库同样也是需要出一部分的,毕竟这些兵马也不全是为朱友建一个人服务的。朝廷若是敢不掏钱,那朱友建就敢让他们去堵户部的大门。

别院有钱,燧发枪又是别院生产出来的产品,所以基本上成本价是多少,装备给亲军上十二卫就是多少钱。这件事,对于朱友建来说不过是左手倒右手而已,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但同时也要看到,亲军上十二卫足足有三万兵马,就算刨去虎贲左卫的三千骑兵,再除去统领幼军的府军卫,仍然有超过两万人。在朱友建的设想中,是打算将亲军上十二卫完全训练成一支近代化的热兵器军队。

一支两万人都装备着燧发枪的军队,这是一个什么样子,别说十七世纪的人们了,就连朱友建自己都是无法想象的,这还不包括其所携带的各种口径的火炮。这样一支军队如果能够完全展开,再依托一定的有利地形,只要粮弹充足,估计真的能够横扫天下的。

可是要想做出两万支这种新式的燧发枪,那又哪里会是分分钟的事情?这可不是玩游戏,鼠标轻轻一点,几分钟就能生产出来几百上千辆的飞机坦克。自从去年毕懋康在朱友建的引导下,成功研制出燧发枪以后,到现在为止别院每个月也才刚刚能够量产燧发枪八百支。

两万对八百,这么算下来仅仅是一个亲军上十二卫,完全火器化就需要两年多。而且这还是不算损耗的情况。要知道,这时代的枪管以及枪支的零部件,那可远远比不过后世,一支枪能打几百发子弹,都已经算得上很厉害了。

因此,限制大明兵马火器化、近代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别院产能的问题。若是现在每个月都能生产五千支燧发枪,那只要不考虑钱的问题,要不了一年,整个亲军上十二卫再加三大营都完全可以换装。更不用说真到那时候,朱友建也真不会考虑银子的事了。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