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明镜要高悬

https://img.ppxs5.com/b5/de/488eaeeb01.jpg

首页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最新章节(目录)

第494章 因为前朝都亡了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旧港小学。”朱高煦第一个看到的是旧港小学。

他老婆们要知道,肯定要哭翻天了,那么远的地方,而且当地番人夷人很多。

旧港小学已经弄了第二年,原本就是为了消灭当地土人文字和文化,全部宣传汉语汉字所用。

到现在为止,当地小学有十个班,一千多学生。

其中汉人子弟占一大半,另有越人,当地土人,其他番人约占一半。

包括朱允炆兄弟的儿子们都在那边读书。

“让瞻圻去旧港。”朱高煦想了想后道:“等明年交趾成立中学,迁交趾。”

“是陛下。”

“他父母是什么人?”

毛信立刻递上一堆资料:“父亲是商人宋德文,宋家祖上在元末逃到占城(现西贡),后迁旧港,跟随陈祖义。”

“陈祖义降后,宋家投靠大明,继续在当地做生意,经营米铺。”

锦衣卫和宋德文联系了很多年,讨逆战时,宋家的海船,还帮汉王运输粮草,关系相当不错。

现在毛信以自己子侄需要照顾,让朱瞻圻改名宋齐,拜宋德文为义父,在旧港上小学。

另外长子朱瞻壑在杭州小学,父亲是当地一个九品小官,改姓秦。

三子朱瞻城和朱敏儿兄妹还是在一起,在西安小学,父亲是当地盐商,改姓周。

几个子女的去处,连他们母亲都不知道。

当晚朱高煦又是叫妙贵妃侍寝。

妙锦忍不住问:“以后我的瞻域长大了,也要出去上学吗?”

朱高煦道:“以后全国小学中学全部建起来,就不会去太远的地方。”

妙锦问,为何要如此?她显然也舍不得。

她已经算是大明比较开明的女人,但还是母爱泛烂。

再聪明的女人,遇到儿女们的事,总会变的不一样。

朱高煦想了想:“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为何高煦总要做出一些,和前朝帝王们不一样的事情来?”妙锦叹道。

“因为前朝都亡了。”朱高煦道。

“。。”妙锦居然无言以对。

韦沫儿回到自己宫里后,立马写封给父亲韦达,想问问儿子会被送哪去。

韦达是浙江都指挥使,距离这里也挺的,走水路,六天不到就有回信来到宫里。

韦达回信把韦沫儿骂了一顿,让女儿听从陛下安排,儿子去哪都没事,陛下肯定会好好保护。

孩子们都十一岁了,还在皇宫里没出去,是要到外面磨练一下。

又说自己十四岁就跟着父亲上战场了。

韦沫儿拿着信又哭了个稀里哗啦。

孙若男就比较聪明,找来大哥孙亨。

孙亨是兵部左侍郎,见到妹妹后,也说同样的话,听陛下安排,不要闹,别让太多人知道。

孙若男却问,现在大明有多少地方设小学了?

孙亨当然不知道,只能说我去问问。

现在学校归教育科技部管,但沈济还没回来,孙亨和左右侍郎沈骏、王栎都不熟。

他托人去问沈骏,沈骏道,现在大明有二十县已经提前在搞。

又把二十县报了下。

孙若男也是个狠人,求大哥派人到这二十县去查一查,至少要知道儿子在哪吧?

孙亨没办法,只能答应下来,不过心里苦啊,有的地方在大员,有的大旧港,这事不好办啊。

洪熙四年三月,皇子们陆续离宫,韦沫儿哭天抢地的,她特别不明白,为什么女儿也要出去?

刚开始朝中也没什么人知道,毕竟绝大部份人都没见过这些皇子们。

到五月时,终于有消息传出来,陛下最大的几个孩子都离宫了,但没人知道他们去哪。

朝臣们哗然,有人以社稷之重来劝皇帝。

朱高煦大怒:“朕才几岁?朕至少还能再活五十年,你这么想投靠新皇帝了?”

大臣们顿时不敢出声。

五月份沈济归来,教育科技部正式登场,内阁成员又多了一人。

朱高煦的商业部也万事俱备,差不多要形成了。

时间回到三月的杭州。

初六上午,御街上一波人往北而去。

这是以前南宋皇城所在的街道,往北就是南宋皇城遗址。

前年杭州府把府学一拆为二,分小学和中学,当时的知府正是李友直,他办好这件事后,就迁工部为侍郎,接着随盛庸东征东本,回来后,迁浙江左布政使。

今天是小学新学期开学。

在皇帝教育科技部方案没出来之前,杭州小学和中学和以前规则相似,上学是要花钱的。

所以学生也不多。

今年实行新政,今天第一天报名,御街上人流如潮,城中很多普通百姓也带着孩子们来报名了。

朱高煦长子朱瞻壑化名秦汉,正和一个同龄人站一起,好奇的打量四周。

秦汉长的像父亲,身材有点高大,十一岁的小孩子里,他比较明显,身边同岁的毛信儿子毛真化名赵真,比他矮了半个头。

两人父亲都在身后。

秦汉父亲叫秦永学,原杭州府萧山县县尉,这次调任仁和县为县尉。

秦永学不知道秦汉是皇帝长子。

只知道学校现在不包住,杭州府外的人,想进来读书没地方住。

而秦家是商人,给了他一笔银子,以他儿子名义住在他家,在杭州读书。

秦永学理解商人,商人们想迫切改变身份,借着皇帝支持商业,让儿子读书,将来可以当官。

每年有五百两银子,这买卖太划算,秦永学暗暗的想着。

“父亲,今天人真多啊。”秦汉这时道。

秦永学微笑转过头,儿子秦汉也懂礼貌,他也比较喜欢。

“早知晚点来了,听说报名有七天时间。”

“婉儿妹妹呢?”秦汉说的是秦永学亲生女儿。

秦永学愣了下,然后摇头:“男女授受不轻,小学男女在一起,婉儿暂时还在家,为父可以亲自教。”

秦永学这种想法的现在很多,所以学校里一眼看去,大部份都是男生,只有极少数女生。

如果是女生,肯定是商人女儿居多。

因为商人们认为女子读书有点用,将来可以做生意,其他普通百姓,不觉的女人读书有啥用?要么就是嫁个官宦家。

赵真父亲是当地一个锦衣卫总旗,住秦永学家隔壁。

秦永学肯定想不到,人家锦衣卫故意住他家隔壁的。

秦永学还不喜欢锦衣卫,但能认识个锦衣卫,还是能接受的,说不定将来有事求到别人呢。

所以秦汉和赵真成为朋友(其实早在京城就很熟),他还是乐意看到。

“走吧秦大人,早去早回。”锦衣卫总旗赵松海这时嚷嚷道。

“赵总旗,你先请。”秦永学客气道。

两人各自带着自己儿子,从北面进入学校。

南宋皇城北门是和宁门,这会已经被修缮过,还拆了部份老旧城墙,大门很大,有点后世的风格。

秦永学看到看还是比较震憾,这学校仅看大门就很有气势。

进去之后,门口就有一些以前的学生在指引,每人面前还有个大大的木板。

秦永学和赵松海过去一看,上面写着不同的年龄段。

“11岁,四年级。”然后指了个方向。

跟着指示,他们来到一个大殿外面,这应该是以前的宫殿,并重新修缮过。

下面摆着长长的一排桌子,有几个先生模样的在登记。

边上有衙役在,示意所有人排队。

轮到他们时,先生们会问,姓名,秦汉,父亲,秦永学,然后是家庭住址。

记下来后,就发了一堆书。

秦永学也是读书人出身,瞪着眼睛看秦汉拿到的书。

论语,数学,世界地理,就三本。

他下意识问:“学校就教这三门?”

前面坐的另一个先生抬头:“不止三门,有书的暂时只有这三门。”

秦永学心里嘀咕着,论语我都能教,数学和地理是什么诡?

但他也管不了,秦汉他们能上学,他任务就完成了。

当天他们报完名,孩子们就留下。

此时秦汉和赵真两人跟着一个先生来到大殿内,里面已经有很多学生,大殿门口的走廊里也有,大家三五成群的在聊着天,有很多是熟人,因为可能是就邻居一起来报名的。

秦汉初看了下,里里外外差不多五十多人,他们这个班人挺多的,还有女生,但只看到四五个。

两人也不知道下面要干嘛,看到殿里有很多桌子,两人还捧着书,秦汉便道:“走,先找个位置坐下。”

赵真当然听他的,两人走到殿内,秦汉个子有点高,比较吸引注目,很多同学看过来。

秦汉看到前面像是老师的讲课台,就走到讲课台正前方,第三排找了两位置,把自己和赵真的书都放在上面。

很多孩子都是第一次上学,根本不知道占位置,中间最好的位置,就被秦汉和赵真两人先占了。

位置都是单人的,秦汉和赵真比较近,两人也在聊天,但都小声,小心翼翼说在京师里一些事,怕被别人听到。

正在说着话,身后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

“齐少爷。”

“齐少爷。”

秦汉和赵真听到声音回头,就见一个长的壮壮的,个子也高高的少年,身后跟着三四个少年,大摇大摆走过来。

接着就在秦汉不远处站住,这齐少爷左右看看,最后,刷,目光看到秦汉那位置是最好的。

他下巴往后摇了摇。

马上有人跑过来,叭,把三本书放到秦汉桌上:“嗨,这位置我们齐少爷的,滚。”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