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王梓钧

https://img.ppxs5.com/d7/2b/cb09bc6344.jpg

首页 >> 北宋穿越指南 >> 北宋穿越指南最新章节(目录)

0113【榴莲成熟时】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陈渊受到老师杨时的影响,专门学过水利、造船、兵略知识。

这三样想要精通,都必须有良好的数学基础。

朱国祥、朱铭父子俩,把简数(阿拉伯数字)给拿出来,又扔出一堆四则运算符号。陈渊最初没太在意,但仅仅过了几分钟,就意识到这些玩意儿有多么实用。

他本来就懂加减乘除,本来就懂分数原理,甚至懂得简单开方术(增乘开方法和天元术,要到南宋才发明出来)。

在记熟新的数字和符号之后,陈渊只用了半天时间,便从小学数学一路修炼到初中数学。不是他有多么天才,而是那些东西,他本来就已掌握,换一套新方法来表达而已。

到第二天,已经开始教几何原理。

这也是陈渊早就学过的,但朱家父子的方法,比传统表达更为直观简洁。

平面几何的变化和公式,终于让陈渊的学习速度慢下来。

中午吃饭,陈渊忍不住说:“算术虽为杂学,却几近于道,于家国天下有大益。”

朱铭这些天都在钻藏书楼,想要为推广数学寻找圣贤背书。首先翻阅的,便是历代史书的志,因为杂学都在其中。

他此刻说道:“算术不是几近于道,而是本就为道之一体。《汉书》与《后汉书》的律历志,一言:天地初形,人物既著,则筭数之事生矣。又言:数者,一十百千万也,所以算数事物,顺性命之理也。《逸书》(古文尚书)也言:先算其命。”

陈渊说道:“《汉书》为后世史家之言,算不得圣贤教诲。《逸书》此言足矣,可以服众。”

虽然宋代有人怀疑《古文尚书》是伪作,但还没成为主流观点。

因此,“先算其命”四个字,可以作为推广数学的论据。

这四个字,可不是说要给谁算命。“先”是指上古圣王,尧舜禹治理国家,都要先立算数以命百事,创立算数来统绪天下人事。班固还在注解《尚书》时,说“命百事”是统一律度量衡的意思。

所以推行数学,并非耽于杂学小道,而是复古,是追溯圣王大道!

朱铭继续扔出论据:“孔子作《易传》也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结绳记事便是结的数,圣人造字之后,就变成了数字。上古圣王,都要用算数治理百官万民。我等凡夫俗子,难道比圣贤还厉害,难道能抛弃算数来追求大道、治理国家?”

“然也!”

陈渊被轻易说服,因为他本就精通数学,更何况还有《尚书》、《易传》作为依据。

古今中外,想要传播新思想,都必须打着“复古”的幌子。

唐朝有古文运动,宋代有六经注我,明代也有复古运动,欧洲那边有文艺复兴。都是一群思想先驱,借复古来打破禁锢,借复古来表达新思想。这能迅速被大众认可,从而形成思想潮流,在社会上被广泛接受。

朱铭于是得出结论:“大道就在圣贤书中,如何治理国家,孔夫子说得很明白,《尚书》也说得很明白,必须‘先立筭数’。时也易也,上古之时,国小民寡,结绳就能记事。三王之时,国土变大,人民变多,需要用到数字。而今我大宋,疆域辽阔,民众亿兆,以前的筭数已经无法承载,须用到更为复杂的筭数。今之群贤大儒,广注六经,却无人改进算法,我辈当奋力补之!”

这个观点,确立了改进数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而且也是拿孔子和《尚书》来做背书。

陈渊对此非常赞同,却又叹息:“可惜科举取士,已经废除明算科。”

宋代科举改革的时候,诸科都并入了进士科,专门考数学的明算科被取消。如今只有明法科得以恢复,主要考律法,顺带一丢丢的数学题。

科举不考,数学不兴。

除非有人造反成功,强行把数学添加到科举考试当中。

吃过餐饭,校工来收拾碗筷,陈渊继续做几何练习题。

郑泓跑来拜见:“朱相公,大郎,家祖设宴邀请二位,商量君子茶的买卖事宜。”

“可以,”朱国祥问,“哪天赴宴?”

郑泓说道:“接下来几天都行,只看两位哪日有空闲。”

朱国祥说:“就明日正午吧。”

“恭候两位大驾。”郑泓高兴道。

郑胖子都走了,陈渊依旧在埋头做题,时不时的请教解答方法。

父子二人,金手指在身,对学过的东西记忆清晰。但难免忘了传授某个公式,陈渊提出问题,他们再把公式给补上。

就陈渊的学习速度,最多一两个月,便能基本掌握平面几何,毕竟他本来就有相关知识基础。

翌日上午,父子俩结伴下山。

刚走到书院门口,就看到两架竹舆停在那里。

朱铭随口说道:“君子不以人代畜,步行下山便可。”

听闻此言的书院学生,皆赞其为真君子,无声无息间又装了一逼。

若是朱铭做了皇帝,可定不会再说这话,顶多约束官员不要坐轿。因为抬轿子属于服务业,可以解决就业问题,治国哪管君子不君子。

一路来到郑家,正门大开。

父子俩从正门走入,郑岚带着儿孙,在前院里迎接他们。

郑家这种大商人,已经采用三餐制,此时还没有到饭点,于是把他们请到花园里休息。

早开的花朵已经绽放,花园景色优美,零食也端上来,郑岚拿出最好的团茶招待。

郑岚亲自添炭煮茶,说道:“俺这孙儿顽劣,前番跟着大郎,学了不少正经本事,老朽在这里谢过了。”

朱铭笑道:“小官人聪慧,并非愚钝之辈。”

“小聪明有,却无大智慧,”郑岚拍马屁道,“二位以君子之道,制出君子之茶,这才叫做大智慧,老朽佩服得五体投地。”

朱国祥说:“偶有所获,还只是初创。等到了明年,炒茶技艺能更加成熟,君子茶的味道肯定更好。”

郑岚喜道:“老朽拭目以待。”又问,“今年可产多少斤,明年又能产多少?”

朱国祥说:“今年产几百斤肯定没问题,明年有几千斤也未可知。”

“极好,这老朽就放心了。”郑岚捋胡子微笑。

现代茶山,一亩的年产量,就能达到两三百斤,但那得益于科技加成。

把亩与斤都换算成现代单位,唐宋时期的茶山,普遍亩产在150斤以下,极个别的能够达到180斤。大明村有三百多亩茶山,由于管理得不好,平均亩产仅120斤,全部拿来制作炒茶,每年的产量是三万多斤。

别看大城市的好茶卖得很贵,那是层层征税之后的市场价。

茶园主的出厂价要低无数倍,一等茶每斤只卖80多文。就算大明村的茶叶,全都是一等茶,而且一文钱茶税不交,每年也只能收入2000多贯。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一等茶只是少数,多为二三等茶,每年收入1000多贯就顶天了。

茶税也不能不交,毕竟朱铭不是土匪,他必须跟老白员外一样,拿出部分茶叶走茶马司的程序。西乡县的官府好欺负,西乡县的茶马司却不能无视,惹毛了那些人很麻烦的。

扣除茶税,扣除运费,扣除生产成本,每年纯利润估计在一千贯以下。

这还是因为炒茶成本更低,要是像老白员外那样蒸茶,一年有两三百贯纯利润就顶天了——老白员外靠卖私茶才有得赚,如果全走茶马司出售,百分之百要赔本。因为除了茶息,还有茶园税,茶园税也是按产茶比例收取。

“翁翁!”

一个少女忽然跑进来,拽着郑岚的手臂,不停的摇晃撒娇:“闵家小娘派人来,约俺三月三去踏青。阿娘不让俺去,俺就要去嘛,就要去嘛……”

“好好好,你去你去。”郑岚满脸笑意。

少女开心道:“俺还要带很多好吃的,把李家姐姐也叫上。”

郑岚点头说:“都叫上,让你兄长陪着,别出了什么意外。”

爷孙俩在那儿说话,父子俩也在私聊。

朱国祥低声说:“这个小姑娘,伱有没有觉得像哪位明星?”

朱铭问:“像谁?迪丽热巴,古力娜扎,还是马尔扎哈?”

“什么乱七八糟的,”朱国祥说,“我是说她长得像李丽珍。”

朱铭一脸疑惑:“李丽珍是谁,我只听说过李时珍。”

朱国祥很是无语,毕竟是两代人,在这方面没有共同话题,只得科普道:“李丽珍是一个香港明星,拍了很多好电影。”

“哦,”朱铭仿佛被打开记忆,“我想起来了,是不是拍了一部《榴莲成熟时》?”

朱国祥的脸色变黑,他已经听出来了,儿子就是在拿自己开涮。

“不是《榴莲成熟时》吗?”朱铭还在装,“那一定是《樱桃成熟时》,又或者是《香蕉成熟时》。”

朱国祥不再言语。

朱铭一脸坏笑:“朱院长,你肯定看过这部电影,到底是什么水果熟了?”

“你可以闭嘴!”朱国祥猛瞪儿子一眼。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