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文章的观点,林夕对大明的一些历史问题又有了新的理解。
在文章的第二段提出两个观点。
其一、国人各地分散的农业经济以及外国势力划分势力范围,导致出现军阀割据,割据各省的军阀在国内外势力的支持下又必然爆发战争。
第二、因为军阀割据和长期战争,导致各个军阀的势力范围之间出现巨大的权力真空,也就是所谓的三不管地带。这些军阀顾不上的地方,就是割据政权可以扎根生长的沃土。
那时是举国悲观的革命低潮期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刚刚失败,大量的仁人志士被反革命势力勾结外国势力进行大量的屠杀。
就在这人人认为已经无可救药的时候,文章作者就能在绝望中发现希望;发现革命力量发展壮大的机会;发现了农民是提出了农民是革命的主要力量的这一观点。
在文章的第三段又说,这种机会不是永久不变的,如果这些割据军阀势力达到利益的平衡点,或者有某种外部势力介入之后,有可能达到短暂的和平。
此时这些割据的军阀之间的战争暂时停止了,那他们必定联合起来消灭革命政权。后来的历史走向和文章的论断基本一致。
其实这篇文章只是把历史中的各次起义的成功和失败的,而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用简单平和的文字叙述出来。
这篇文章的思想在唐末黄巢起义时表现的最为明显。
唐朝末年的皇巢起义军刚起势的时候呢,实力并不强,屡次被唐朝官军击败,后来把小范围流动作战改为大范围流动作战。黄巢才摆脱唐朝官军的追击,从山东一路打到广州,再从广州北上攻破长安,一度灭了唐朝。
那黄巢能纵横天下,根本原因就在于安史之乱以后,唐朝逐渐演变成藩镇割据的状态。
甚至可以说长安的中央朝廷也是众多藩镇之一。那在这样背景下,黄巢只要流动作战,不准备夺取藩镇的地盘,那么藩镇为了保存实力,也不会和起义军死磕。
稍微打一仗,放黄巢过境就可以了,这才造成了起义军纵横天下的现象。但是消灭唐朝以后,黄巢纵横天下的基础条件就不存在了。
因为长安的朝廷能成为最强,是江南忠于唐中央朝廷的那些藩镇通过江汉漕运持续向长安提供粮草和钱财的结果。
而不是长安有多么雄厚的经济基础,
当黄巢在长安成立大齐政权以后,要想取代唐朝的中央政府就需要疏通江汉漕运沟通东南。
而作为新成立的王朝,东南藩镇显然不可能主动臣服皇朝,必须发动征服战争,才有可能疏通江汉漕运。而黄巢成立了新王朝,也不可能局促在关中一隅,必须发动兼并战争,消灭各地的割据藩镇,开拓大齐的疆土。
这样一来黄巢和藩镇就成了不死不休的敌人,最终大齐政权在诸多藩镇的围剿下战败了。
另一个和皇朝起义比较相似的是明朝末年的李自成起义则是另一番景象。
历来都有人批评李自成是流寇主义,不懂得建设根据地的重要性。
其实不是李自成不想建设根据地,实在是不具备建设根据地的条件。
因为明朝直到崇祯年间都是一个完整的大一统王朝,崇祯皇帝的诏令可以畅通无阻的发到各地,轻而易举的罢免内阁大学士或诛杀六部尚书,各地的地主士绅也紧密团结在朝廷周围。
从王朝的统治构架来看,明朝从头到尾都是铁板一块的,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造反难度可以说是相当高的。
李自成不论在哪里建设根据地,都要面临明朝官兵的十面围剿。所以李自成唯一的出路便是大范围的流动作战,利用天灾人祸发展队伍,然后在运动中歼灭明朝的有生力量,从根本上取代明朝在各地的统治。
但问题是走完这条路需要耗费漫长的时间,等李自成消灭明朝的有生力量,初步建立起根据地了,就要立即取代明朝行使大一统王朝的职责。
那对于李自成的个人能力、团队的综合素质来说,这些都是巨大的挑战。
事实证明李自成和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首领都没有通过考验。在他们毁灭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间隙满清一战入关,并利用数十年打造的成熟政权,裹挟大明的九边精锐,并用利益拉拢地主士绅,建立了清王朝。
可以说,尽管黄巢和李自成都是流寇主义,但他们面对的统治阶级是不一样的。
李自成和黄巢虽然都失败了,但是两人失败的原因是截然不同的。黄巢是因为没有在建立大齐政权的过程中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和忠心与他的行政管理官员。
而李自成则是和大明朝一样失败与税收。李自成攻下北京后,由于他不是外宿,所以很容易就能接受明朝留下的统治机构。
而且当时的官员士绅都已经认为大明彻底终结了,而换上李姓家族来做汉族的皇帝。
但是由于李自成提出的政治口号是迎闯王不纳粮。所以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是没有稳定的税收来源的为了保证国家的运作。
所以它必须采取想办法收收拢财富,维持国家的运转。
作为底层出身的李自成自然而然的把脑筋打到他们的造反来的对立面,贪官污吏的脑袋上,所以造成了他无法接受明朝留下的统治机构,从而给了满清一个天大的机会。
那至于林长礁他们遇到的这种情况,其实也可以用文章的观点做出指导性分析,那些土司和周边的卫所其实是一种共生的关系。
恐怕他们这里制定的进攻的计划,土司那边也是非常清楚的,所以他们就避开官军的主力,不断袭扰他们的粮道。
通过林长礁的信件中可以看出,虽然粮道不停的被袭扰,可却没有多大的伤亡。
林夕长出了一口气,恐怕这场战斗很快就会结束,因为官军是没有携带大量粮草前进的本领的。
官军需要靠不断的后方补给才能把这场军事行动进行下去。一旦粮草不济,官兵就会退兵,到时林家独木难支,也只能回来。这件事情恐怕就会告一段落了。
林夕之所以在这里胡思乱想,因为大员岛的白旗帮势力派来的舰队也到了。
他们一共来了十二艘大船只只是这只为首的并不是男人,而是女人,她就是颜思齐的女儿。
林夕见过这位姑娘。人家姑娘也是个有分寸的,知道自己的身份跟别人不同。
由于男女有别所以接待的人变成了林夕的长嫂林海氏。在此时林府的正林海氏正在屋门外迎接这位颜姑娘。
就见身材窈窕犹如弱柳扶风,美人肩圆润娇小,真是我见犹怜的女子走到林海氏面前。
那位姑娘两只白嫩的小手,涂着蔻丹的红指甲上方,十只芊芊玉指犹如水葱儿一般娇嫩。
来到林海氏几步远的地方右手压左手,左手按在左胯骨上,双腿并拢微屈,低头行礼。这姑娘脸上的五官小巧精致,鼻子俏皮地挺着,一双红唇更是娇嫩可人。
林海氏见状,脸上立刻就露出了一副和蔼可亲的笑容非笑的神情也回了一个万福礼。
林海氏和女子相互见礼之后便来到正堂当中。主宾坐下后,林海氏的贴身丫鬟紫娟姑娘照旧上了凉茶。
这时的颜姑娘才向林海氏说明了来意。她缓缓道来:“小女子名婉儿,福建大坪人氏,家里中经营海贸生意。
然父亲与三月前暴毙物为了维持这偌大的家业,小女子不得已抛头露面,替夫君处理这些琐碎事物。”颜婉儿微叹口气,接着说道:“这次从大员走海路北上。谁料到商船出海不久居然遇到了风浪,幸得妈祖娘娘保佑平安的到达了粮城。”
原来昨天商船到港之后。颜婉儿休息了一夜便来到林家拜访。
她昨天到访的到来的时候便投递了拜帖和带来的礼物。
对于林家而言两家已经是很长时间的世交。颜姑娘经济上述然后又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岁数大很多的男人。林海氏对颜姑娘却觉得有些怜悯的心所以才特地亲自出面。因此生怕颜姑娘心里不舒服,反而言语间都对她分外的亲热。
两人不但交谈甚欢,相互一见恨晚,而且颇有共同语言。
林海氏在府中设宴款待了颜姑娘,并且直接明言这些价格的问题已经定好了,她无权改变。
但是林海氏可以向负责交易的林夕说说情,可以允许他们挑一些林家自己使用的武器卖给他们。虽然颜婉儿嫁给了郑一官但是那是因为他父亲的老兄弟在她身后。这郑一官想坐稳龙头的位置,必须得到颜家旧部的支持。
“颜姑娘不必介怀,天色已晚,不如今晚城中休息。待明日我正好带你去见见负责此事交易的人。”
“那就多谢姐姐了。”
“你不必在意。在下有些生意想跟姑娘商量。”
颜婉儿心中一动,她想在这乱世生存,没钱肯定是不行的。颜婉儿有些诧异的看了林海氏一眼,然后两个人就一些生意的事情交换了意见。
林海氏看到颜姑娘之后,便想把粮城加工的那些首饰,还有一些铁质的农具通过颜家销售出去。这是属于他们两个女人之间的生意,跟林家和颜家并没有多大瓜葛。
听完管事的汇报林夕点点头。
王管事拱手低声说道:“公子,禀报完,我也打算亲自过去盯着。”
“不必,兄弟们我信的过。”林夕摆摆手道。“你这边我另有安排你跟那些来的人好好打探一下,我总觉得此次负责的并不是颜姑娘,而另有其人,你一定要把这个人找出来。”
此次以颜家为首的势力来到粮城之后,便是想靠海寻一处合适的营地在那里搭上帐篷,并没有想租房子的打算。
那出营地就距码头不远,此次他们带来的日本的红,日本的铜和白银。并不太多,总计合计不到50万两。但是他们却带来了六船的人,都是那些福建的灾民,他们打算把这些灾民每人10银子的价格卖给林家,最后经过林王氏讨价还价,不论老幼每一个人按七两银子。
林家现在手头上钱暂时不缺了,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了。
而作为一个势力的基础便是人。
林家虽然也在福建招揽了一些灾民,不过那些福建的灾民显然更信任大员岛那些老乡们。林家虽然仗着优厚的条件也招揽了一些人,不过都安排在
淡水河口了。而对于这些海南岛过来招移民的人有很大的排斥。而这些郑家势力拉来的移民也多以老弱幼为主。不过老人却不多,多是以幼小的女孩儿和男孩儿还有一些壮年妇女为主。
这些都是在灾难中失去家中的男人自卖自身或者被家族卖给人贩子,最后落到他们手里的。其中发生的事情当然不可能是平和的。
甚至有几艘船就是大员的势力在海上截夺下来的,发现里面装的都是要拉往南洋的福建的灾民。他们一时收留不了这么多灾民,便把他们当做货物贩卖给了林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