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在海洋时代

认可自己

https://img.ppxs5.com/1d/ed/f1f39f1a83.jpg

首页 >> 重生在海洋时代 >> 重生在海洋时代最新章节(目录)

310后面道路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为了这与众不同的精气神,林夕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在林家人中只有长嫂林海氏和小丫头林月华支持林夕。

林海氏支持林夕的原因是因为林夕在这里的改革,实际上是给林长石趟路。

如果实验成功,那就会在西贡等地的林家殖民地推行。

至于小丫头,那只是她跟林夕相处,觉得林夕是无所不能,林夕说什么都是对的。

不过经过两个人转弯抹角的打听,发觉林王氏只是想从这些军户身上获得应当的地租收入。

林夕连忙找个时间向林父和林王氏劝说这种赤裸裸的剥削实在太直接了,应该采取隐蔽的方法。

林父对林夕到来早有准备。他向林夕提出了几个要求。

第一,让他把琉璃镜和金银铸币的铸币收入完全上交,以代替这些军户的地租收入。

因为那些地租收入根本没有办法和这两样相比。林夕虽然不太同意,但他也知道即使自己不同意,这些钱也落不到自己手里,所以就无奈的同意。

第二,林海平说这些佃户是林家以后军队的来源,即不能减少林家在土地上的收入来源。同时又要让那些林家制下的军户不反感林家。

这种方法其实林夕早有准备只是他原来不想用这种方法来剥削。

到此时只好无奈的说出来,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利用工业品和农业品价值的不对等提出了一种剪刀差的剥削方式。

甚至提出了后世的贷款买房的那种提前消费的贷款观念,来代替对地租的剥削。

其实这种后世的所谓这种提前消费和此时的高利贷的区别不是特别大。

这种隐性的剪刀差式的剥削提起了林海氏的兴趣,她准许让林夕在林家所控制的军屯田上试着推行他的政策。

但是有一个要求所付出的代价需要从林夕的盐场分层中提取,林夕只好答应。

第三点就是要在这些村庄中加大军事训练的强度。让这些村民能够随时的加入扩充的林家的军队当中。

而这部分费用也不能从林家的补贴中出。需要让这些村庄能够自己负担。

林夕看着林父那严肃的面容,只能无奈的点了点头,这简直是既让马儿跑,马儿还要不吃草。

虽然林夕费了很大力气,按照林父的要求,但是也只实际控制了75个村庄。

林家的军屯田上一共有237个村庄。

而且林夕控制的这75个村庄中有20个是原来就隶属于粮城的地盘儿,也就是说林夕费了半天劲只控制了55个村庄。

本来在林夕的一套优惠组合的公示之下,其他村庄也打算试试。

但是林长建组建陆师部队时,从这75个村庄中抽取了大量的精壮加入军队,一下子让那些意动的村庄都停下了脚步。

而且因为林夕投入的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光白银就投入了不下1万两。

虽然是以钱票的方式投入的,但花的这些钱票也是能当真金白银使。

剩下的这些村庄就是盐场中那些人所说的“汉奸”和自立山寨的山民。

他们原本就是依附在其他乡绅之下,并不是那些乡绅真正的佃户,本来就对官府和大户人家充满警惕。

这一下只维持了一个表面的态度,只答应向林家交纳税粮和接受林家的免费教育。

由于林夕没有那么多的老师,所以只能让那些偏远的村庄的孩子来到已经服从林家管理的村中学习。

这些参加免费学堂的大部分都是男孩子,每一两个月回家个三两天。而且这些人还会享受蒙学当中孩童同样的待遇,中午一顿免费的午餐。再加上孩子带来的粮食,他们每天只吃两顿饭。

而林王氏仿佛知道林夕推行这些政策不会顺利一样,在一边笑眯眯的看着他碰壁。

林夕无可奈何之下,决定出海换换脑子,才有这次出海捕鱼之旅。

其实林夕所遇到的困难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此时官府的税收制度。

对于老朱来说两宋灭亡的借鉴性的,北宋的覆灭,南宋的亡国不就是因为北边儿有金和元这两个强大的邻居!

鉴于往事朱元璋对北患的重视程度可以说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全国设立卫所尤其看一个朝代对兵事重视不重视,就看武将地位的高低就能看出来答案。

明初那会儿最高的军事机构呢叫做五军都护府,改自前朝的枢密院。

五军都护府的都督为正一品,明初的文官最高的职位莫过于中书省的左右丞啊就变成了正二品的官员。

于是在明初就形成了一种格局,武将权柄上可能比不上文官儿,但是在品阶上呢是高于文官的。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免除武将掌权柄对朝廷形成的威胁,让大明变成中晚唐时期的节度使割据的覆辙。

又可以提高这些武将的地位满足这些武将的虚荣心。

这项政策也一改两宋以来武将地位低人一等。而军队没有进攻欲望的情况,从而更好的为大明奋斗。而且老朱给予武将很高的荣誉和地位。

这些事儿呢都足以说明老朱对北部边境的残存的北园势力和游牧民族的北部边患也是相当重视的。

可是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卫所制屯田制搞上一代两代还行。时间久了会不会像唐朝的府兵制一样,最后因为无田让士兵耕种而崩溃呢?

这个答案是显而易见,所以说这个唐朝的府兵制跟明朝的卫所制在形式上是大为不同的。

但是本质它都是以田地为基础的,都是以粮食为标准的。

一旦涉及到这两样东西,什么制度都靠不住,国人对田地和粮食的执着不用形容。

一切准则都会输给时间,历史也告诉了我们同样的结果。

明朝的卫所制之所以会崩溃,就是因为大量本来用于军田的土地被大户或者是士绅所占。

军户的百姓因为无粮可吃,无田可种,只能逃跑,有的甚至躲进了深山老林之中。

底层出身的老朱自然是明白这些官吏还有大户的鬼魅伎俩,那么为了保险起见北边的卫所一但依靠不住。那就需要有一个能够代替卫所的制度。

朱元璋将大量的藩王封到了北边的长城附近,提供给他们兵马,赋予他们权柄,让他们为大明呢看守北大门。

朱元璋就沿着长城防线,从西到东,秦王,晋王,燕王,代王,肃王,辽王,庆王,宁王,谷王这些塞王为大明看守着国门,抵御着北方的游牧民族,并且监督的这些卫所。

但卫所平时不归这些赛王指挥他们是归五军都督府指挥的。这样既可以防备塞王做大,也可以让这些卫所有人监督。

老朱的这个想法正是吸取了汉晋边防的教训,汉晋那会儿都是朝廷跟游牧民族火拼,世家大族们在后方坐收渔翁之利。

这么一搞不就攻守之势异也,老朱大肆提高宗室藩王们的待遇,一方面是私心私情所导致的,还有一个呢就是为了防止这些手握兵权的藩王造反。一旦这些繁忙想造反,哪有这么高的军饷去给他手下的那些军队。

另一方面家底越厚,你造反的代价也就越大,谁愿意舍弃万贯家财,提着脑袋跟朝廷对着干呢?

还有一个就是这些丰厚的俸禄并不是给他们自己的。你每个赛王麾下都有三卫的部队,这些部队的军饷也是从这些俸禄之中出的。

而且培养这些藩王也可以更好的去制约开朝之时的那些武将,毕竟这些藩王还是一家人嘛。

所以明初尤其是这些塞王的权利是相当之大的,他们可以在有边患的时候统一指挥区域卫所都司中的兵马,这也是朱允炆想要削藩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的时候,人算不如天算,如果朱标还活着,以朱标的威望是可以镇得住他这些弟弟们。

其实即使朱允炆继位之后,其实他只要维持好和塞王的关系。等这些初代藩王们都死去之后再找机会把北患跟藩王的问题一起解决。

奈何这朱允炆是个急性子,可是有些事儿本来就不是一时能办好的事。

朱允炆着急削藩结果闹出了靖难之役,朱棣登基之后就是采取的这个方法逐渐的削去了塞王的所有的兵权。

但是当时朱元璋提出这个条件的时候,就因为当时大明的国力不允许朝廷直接支持边境的后勤,才想出这个折中的办法。

为了支持朝廷对北部边患的防御不得加大了对于开中法的投入。

到万历时期开中法几经变换,实际上已经执行不下去了。所以才有了张居正改革变成了一条编法。

执行一条编法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朝廷为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同时提高朝廷的收税效率。

在明朝之前,朝廷的税负都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人丁税,田税和徭役。

但是作为开国者的老朱是从普通老百姓中走出来的,所以他为了减轻当时底层人民的负担,便把人头税,也就是人丁税给取消了。

所以明朝就没有人丁税了,征税只有田赋和徭役两项。

所以明朝官府中的黄册只是统计田亩的数量。由于没有人丁税,所以明朝对人丁的统计并不是十分准确,而且有些统计的时候就是把上一回统计的数字抄下来往上一报。

所以明初人口6000万,明末还是6000万,其实归根结底就是明朝不按人头收税,朝廷就没有统计人口的动力。

朝廷的税收一个叫田赋说实在的,这个税其实不重。大明所有在册的田亩包括士绅的田,只要在册的这个税根本没人逃。

那为什么会出现非常严重投献事件,宁可当士绅人家的佃户也不当自耕农呢?

那就要说另一项徭役了。如的京官七品,嘉靖时是优免二十丁,就是官员家里有二十个人都不用去衙门当差了。

徭役就是老百姓每年都要无偿给官府进行义务劳动,大的就是修长城、修陵寝、修宫殿,修防洪堤,挖河。

小的徭役是本县之内修桥补路,给官府劈柴,烧水,看门,抬轿子。

但这么干会耽误农时,同时服大徭役。修船,挖河甚至送粮,又要需要自备食物和衣物,所以就对那些服摇役的老百姓来说,几乎就是生死攸关的事情。

张居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把徭役变成了银子。所以说张居正变法其实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

普通老百姓交一笔钱,那官府就用这笔钱另外雇人干这些活儿,而这笔新收的钱就是丁徭银这就是一条编法的实质。

同时张居正清田所查的是隐田,也就是说不在黄册上的田亩,对这些田亩进行征税。

同时把查出来隐田的税负和以前的税负统一变成银子,以方便官府的征收。

这下改成银子收取,相应的就就免除了当时农民交实物的时候踢斛淋斗等恶习,使老百姓的负担减轻的一部分。

这部分代替徭役的银子被叫做丁徭银。也是按每家每户来征收的。

它是老百姓和官府的是一种交易,是货币化后的徭役,把原本的徭役变现成税了。

这个丁徭银其实也有很大的毛病。这个丁徭银的收取很有问题。

按照张居正的意思,这个还不简单人口多了,那就收多点,人头少的那就收少点儿。但是他没有考虑到这不是人头税,这是徭役的货币化呀。

人口多,万一人家里都是妇女小孩儿呢?人口少,那可人家家都是壮劳力呢?哎这你怎么算?就这收钱环节的弊端。

那再说雇人,不同的地方雇人要花的钱那能一样吗?再加上一部分有功名的人这些丁徭银是可以免的。但是官府为了能够雇佣到人,这工钱是不能少的,所以这些就全部压到那些贫困百姓的身上了。

林夕此时遇到的问题实际上是他自己瞎出主意而造成的。

和林夕遇到的问题比较像的就是雍正的摊丁入亩和官差一起纳粮的改革。

雍正弄的摊丁入亩,表面上看来,那这也是好事儿。

那些家里没有田地的非农户就可以不用交税了,还减轻了负担。而那些家里土地很多的地主就要多交税了,这不就维护了社会公平。

但是吧田赋这玩意儿是给中央财政收的,雍正把丁徭银按田亩收就算了,那么这笔钱显然还是进了中央财政的口袋。

那么你不妨猜一猜,地方衙门的用丁银代替徭役后该让谁来干?

你总不会指望官员和吏员们去干吧?还得是老百姓来干,所以地方压的又开始摊派摇役了。

所以雍正干的这件事情特别恶劣。

之前说好了给官府缴纳个丁徭银就不用干活了,但现在丁徭银被朝廷用摊丁入亩的名义给拿走了。

但是衙门的那些徭役的活总要有人干不是?那你们这些该服徭役的人还是继续回来干活吧。

所以这就等于是又退回朱元璋时代那个初时的版本了。但是雍正这个人给这个政策打了一个补丁,那就是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所以老百姓一看还能够接受。

但是到了乾隆时期,他为了笼络地主阶级便把官绅一起当差纳粮给去除了。

因为在这之前这些官绅为了不当差,所以他们出了很大一部分钱用来免除徭役。

官府用他们的这部分免徭役的银钱来雇佣人替他们当差。

而地方官府为了不激怒老百姓,也把敲诈县里的乡绅富户当成了丁徭银的补充。毕竟富户掏出百十两银子还能接受,可你让一个贫苦老百姓掏100两银子,那是要了他全家的性命。

而且地方官府也可以通过徭役来吓唬这些乡绅富户,让他们老实一点听官府的话。如果太过分,我就让你一个没下过地的人去服徭役,这一趟去了恐怕就回不来了。

可是乾隆将这一条去除之后,徭役便真正的落在了老百姓的身上。同时地方官府也失去了对那些乡绅富户的制约的权利。使皇权不下县,从一个政治口号变成了一个事实。

再说摊丁入亩看似是钱少少交,钱多多交,然后你就觉得,贫苦人占便宜了,地主吃亏了。

如果贫困百姓真的那么想那你就太天真了。

首先对于没有土地的贫民来说,他们总要吃饭的,他们自己又没有土地。

所以要活命只能去当佃农啊,就是租种地主家的田,给地主叫田租。

那现在地主家的钱多,要被收免役银了,那么他们当然会把这笔损失转嫁到佃农的头上,所以最终受苦的还是贫民。

那你就要说了,按地方衙门是身把这些转嫁到佃农身上难朝廷不管吗?

岂止不管呀,还大力的怂恿和支持,最后还公然表示租无所出,赋从何来?

就是说你们这帮佃农不多招租,那我们朝廷还怎么收田赋呀?

所以朝廷和地主阶级虽然有矛盾,但在对付贫苦老百姓这方面,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

所以摊丁入亩之后,判定入目实施后各方的利益盈亏情况。

那就是大清朝廷肯定是获得了很大的利益了。官府,基层官府和士绅地主虽说那个损失了一部分利益但至少不亏。

只有底层的佃农和自耕农啊,那才是输了个一干二净。

摊丁入亩雍正在本意上就是为了给国库搞钱,就没有想过管老百姓的死活,那你中央拿走的本来是地方的钱。

地方政府没法儿运作了,那肯定要在弄钱,那他不敢向朝廷要,那只能向老百姓讨。

就像这种简单的道理就证明了雍正的心里就已经默认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所以林夕此时面临的情况和当和雍正搞摊丁入亩后地方官府面临的情况几乎相同。

林夕把收入分成了三份儿,第一份儿是上交给林家的,这就相当于原来的田租;第二部分则是把一部分粮食放在村中的义仓当中。其实就是相当于集体留存的粮食,这部分粮食是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救护贫苦的村民的。

剩下就是分给村民的那一部分,这部分是一丝一毫都不能动的。

因为这些是村民的口粮,如果要动这部分会饿死人的。

但是林夕为了得到林父的支持,给林王氏出了一个利用后世工业剪刀差的方式隐性的剥削农村的剩余价值的方法。

这部分是从哪里出的?就是从义仓当中。

因为林家利用有铁作工坊加工精良农具的机会,向这些村子里大肆销售农具和耕牛。

东西可以先拿走,也不怕你还不起钱。林家出面做保,先从铁作把东西佘出来,然后年底归还时加上一至两成的利息。

这个利息对比此时的高利贷并不多,甚至还是相当的少,让那些借惯了高利贷的农民十分高兴,纷纷大肆购买生产工具。

但是买的太多如果年底还不上怎么办?其实也没有多大关系由林家作保到年底结算一下。然后要把这部分做成本金,再借贷一次。

但是由于林夕在制定分配规则的时候,义仓留下的粮食比较多。

各个村子基本都是量入为出,很少有人会借这种利滚利的第二次贷款,基本都会到年底还清。

林夕的制定分配规则的时候,为什么会在义仓中留下较多的份额?

就是因为这个义仓实际上承担的就是村子里的这些村长,保长的报酬和一些公共支出都留在义仓当中。

但通过林家的林王氏的这番操作等于把义仓中的那部分收入完全抽走了。

而林夕所规定的由义仓支出的那部分费用就变得没有出处了。

现在林夕之所以花了1万多两银子,就是弥补的这部分收入。

而林海平之所以在同意林夕如此方法来治理农村。实际上就是想找出一个既能满足普通农民的生存和生产需求,又可以不用付出多大代价的治理方法。

林夕现在想办法就是如何让这些实验的村庄能够自己出的起这笔费用。

否则这个方法便毫无意义,因为别的地方不可能像粮城这样每年补贴大量银子进去。

林夕想采用后世的那种搞副业的方法在这个时代根本就玩不通。

因为在后世有大量方便便捷的交通,在这个时代是根本没有的。

就比如说林夕吃的那种海月蛤。在这个时代除了它的贝壳之外,其余的根本不值一钱,其根本原因便在于交通。

唐诗中有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就是岭南的荔枝经过唐朝的驿道送到长安之后供杨贵妃食用的情景。

可见作为一个皇帝受宠的妃子想吃荔枝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是此时荔枝根本无法远运,只能是当地采收当地吃。

尤其是在后世价值不菲的海鲜们,在此时只是渔民实在无物可吃的果腹的食物。

就像林夕吃的海月蛤,那只是实在无可吃或者是孩子们在海滩上嬉戏时的小零食。

别说是在这明末的时间就是在后世的民国时期,报纸上还有写到上海市民因为贫困只能靠大闸蟹果腹。

林夕蹲在海岛上挠破脑袋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把脑筋动到了铁作上面。

因为现在的铁作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瓶颈,再想发展就要自己采集铁矿石,炼铁提供原料。

不然靠外采购铁精是经会让人卡脖子的,也无法大规模的扩大生产。

铁作最挣钱的,除了林夕的发明的那几个生意其实就是铁甲。

甲胄的作用其实是防御减少伤害。最简单的就是戴上一顶头盔便可以保护脑袋。然后是要考虑保护肩膀和手臂的披膊、臂甲,保护腿部的裙甲、胫甲等等。

这种全部配齐的铠甲,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全装甲。

以此时的物价计算,按照一副全装甲要花费百贯,也就是十头牛。

如果你是骑兵的话,想要配一套马甲要花上40两价格也相当于两头黄牛左右。

这些甲胄都是那些海外势力和卫所的军将装备家丁用的。至于普通的甲胄也要在五两银子以上,大明初年一个军卫当中三万军队里就只有一万人披甲,可见它的昂贵。

而通过林夕的改进,现在这些甲胄的造价已经大面积的下降了,如果能够自产精铁的话,这一副全装铠甲的造价不会超过三两银子。这个还是原料需要外购的情况。

虽然在粮城周围的铁矿很多但是能在林家势力范围控制之下的只能是海南铁矿。

包括石碌铁矿和田独铁矿,属沉积变质型铁矿床、赤铁矿类,是我国开发较早,规模较大,原矿品位较高的铁矿石生产基地。

田独铁矿位于后世三亚市田独黄泥岭西北山麓,田独村南约500米处铁矿石储量685万吨,是海南第二号大铁矿。

矿石平均含全铁58.29%,属中型富铁矿床。于1933年被人发现在1960年采完闭坑。

林夕对田独铁矿的兴趣虽然也很大,铁矿所处的位置要比石碌铁矿的位置靠近海边运输也比较容易。

但是由于林夕虽然后世参观过遗址和田独的万人坑,但是具体的位置在现在的海南岛还是一片荒芜地带。

此时还没有那个标志的田独村却是十分不好找的,相反石碌铁矿确实相当好找的。

石碌铁矿位于海南省西部昌江石碌镇南部约3公里的金牛岭山麓。

石碌铁矿平均品位51.2%,最高达69%,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型露天矿山。铁矿石以质优品位高而闻名海内外,为重点大矿之一,到2017年8月资源已基本挖完。

石碌铁矿矿体北起石碌河,南至羊角岭,西起石碌岭,东至红山头,方圆16平方公里。呈南北长,东西狭的长条形。

主体矿分布在石碌镇南部一公里一带以北主矿体为中心是我国大型露天矿之一。石碌铁矿储量约占全国富铁矿储量的71%,品位居全国第一。

它不仅有丰富的铁、钴、铜资源,而且还有镍、硫、银、金等多种矿产资源。

做为我国著名的大型富铁矿床,石碌铁矿累计探明总储量4.66亿吨,含铁平均品位48.81%。

另有一个大型富钴矿床,累计探明钴金属量1.3万吨。

同时探明具有中等规模富铜矿床,探明铜金属量7.5万吨等被誉为“亚洲第一富铁矿”。

石碌铁矿在此时已经有开采了,但它不是作为铁矿开采而是作为铜矿开发的。甚至林家铁作中的很多铜矿都是从这里采买的。

此时的石碌铁矿还叫亚玉山(石碌岭)铜矿。

此时在当地豪强势力的支持下,由包矿山的人对石碌矿山进行开采。

是从亚玉山的西面露天点开挖,采取正面钻凿的办法开采铜矿石,然后利用畜力、牛车将矿石运到百里外的儋州海头铸冶。

因民间盗采铜矿猖獗,官府在水头村立一块严禁私采碑。

之所以官府屡禁不止,就是因为像林家这样的地头蛇纵容和保护。

他们虽然不亲自开采,但是他们收购这些矿工盗采出来的铜矿。

而且亚玉山铜矿规模不大,大规模开采不上算。只有这些小股的私人开采,能够贴补一点家用,这些人都是在农闲的时候开采矿石,农忙的时候还要回家种地。

林夕打的主意是把这些村民拉到石碌地区去开采铁矿,用他们的工钱来填补这个钱款。

但林夕马上想到,恐怕自己这是异想天开,如果能采用这种方法林家给这一些补贴其实才是最简单的办法。

林夕正在自己的帐篷里胡思乱想。门外传来了一声喊声。

“长旭,你在吗?我可要进来了。”

林夕连忙将自己的一个硬皮本子合了起来,并把用来写字的铅笔放在桌面上,然后对外喊了一声。

“进来吧!”

能在这个岛上说这句话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他的新任姐夫张铁雄。

只见门帘一条一个精壮的身影从外面走了进来。

张铁雄走到林夕的帐篷内,抬眼看着那明亮的窗户,不由得啧啧称奇。

“不知道你这脑子是怎么想的?居然在这个岛上用明瓦制作了一个窗户。

待在帐篷里即不漏雨,还显得明亮,过两天也在我的帐篷上掏个窟窿,也做这么一扇窗户。”

张铁雄围着林夕用海月蛤制成的明瓦的做成的窗户前仔细的看了看。

然后他走到林夕的面前说道:“按照计划,我们今天就该返航了,由于那两个伤员的原因。我们还要在此驻扎多久?”

林夕看了看张铁雄说道:“春姐姐到今天怀孕已经是第四个月了,你回去之后也什么都干不了,不在乎这一天两天的。”

张铁雄面对小舅子的调侃,面不改色的说道:“我跟你说正经事儿,你别拿这件事情时常调侃我。”

林夕想了想说道:“我今天上午刚看了两个人的伤口,估计再有个两三天便正式封口了,到那时就不怕海上的颠簸了。

到时在船上弄个吊床,躺在上面应该没有事情,我们五天之后吧,五天之后就可以返航了。”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