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贡城南的一座土岗上,一群人坐在那里正在闲聊。
王凯面对坐在周围的哥们讲往事:“……一座小山不算很高,大概就跟咱们脚下的这座土岗差不多。”
王凯看了看四周的人们骄傲的用手抹了抹鼻子继续说道:“当时我们用锹稿将那座小山上的土挖下来,然后搬到河边。用盆在河水里涮差不多一石的土石能够出一两的金子。”
王凯的话语赢得了周边围观的人的一声惊呼。
坐在王凯身边不远的王海琪看见正坐在那里吹牛的王凯露出了一股会心的微笑。
经过这段时间接触王海琪已经很能能分辨王凯什么时候吹牛,什么时候说的是真的。
如果他用手抹鼻子的话,那这句话是有八成有水分,甚至就是王凯自吹自擂。
“当时我们要挖哪一块儿的土都是由把头指定的。
那把头可深了,用手指一掐算便知道哪块儿地里有金子,哪块儿地里没有。不过我们淘出的金子要给他提成。
有一次我们为了图省事不经金把头的许可,就挖这座土冈,结果我们将那个土岗的图算了一半儿都没有出一两金子。
我们只好凑钱买酒给金码头赔不是,金码头喝了酒。对,我们说要如何选金矿,不能光看地方,还要给神仙上香进行祈祷。
人先得到香火供奉之后才会把地点告诉他,他再告诉我们。这都是要消耗寿命的。”
“呸,你们这些坏小子!我在用命祷告,你们却连一点儿小钱都不想给。就因为你这个坏小子,金银财宝会钻进地里去……”
其实处于湄公河三角洲的西贡耕作的先天条件并不优越,沿河一带都是沼泽之地,塘浦圩田正是治理这种地貌改造为良田的一项伟大创造。
通过塘浦圩田,聪明的古人用竹篱笆和木头做成了墙,将泥土和水逐渐分离开,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河流和可以耕种的土地。其中,与太湖岸线平行的叫做“塘”,而垂直的称为“浦”“溇”“港”,而挖出的泥土堆在土地四周,形成犹如城墙般的堤坝,人们把它唤作“圩”。
水行于圩外,田成于圩内,打造出大面积的塘浦圩田。塘浦圩田系统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纵横交错的人工水网,即“塘浦”,来排干沼泽地内的水,再在河道两侧筑防洪堤,将陆地划分为一个个可供耕作的圩田。
分隔开的圩田各个单元的塘浦在系统中起到排水、泄洪、灌溉等多重功能。
塘浦圩田多种功能整合在一起,先民们正是利用这种技术,使原来的低洼涝地变成了良田,并伴随着更多人工河道的挖掘,各个村、镇联系也更加紧密。
塘浦就像一条条灵动的血脉,圩田则如一块块壮实的肌肉骨骼,滋润着这方百姓的生息繁衍。是华夏文明实践中发明江南开发的重要方法,对江南水乡面貌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先民们因地制宜创造了水稻种植、塘浦圩田、蚕桑养殖、茶果间作、棉粮复种、水产养殖等农耕系统。江南的农业发展水平达到了农业的鼎盛,对江南文化的兴盛产生了深刻影响,为我们留下了“鱼米之乡”“天下粮仓”的称号。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王海琪仍然可以通过古诗来想象古人耕种收获的场景。在沼泽中开挖滩涂淤泥为小河,形成溇港,挖出的挖出的泥土堆在土地四周,形成犹如城墙般的堤坝。人们把它唤作“圩”,圩堤地势较高利于土壤排水。
王海琪家里就是处在太湖的周围所以对这套系统非常的熟悉。而且他还为这片鱼田的建造提了三个建议。
开始这片圩田开始建设的时候就是用古人用竹子和木头做成两道透水的挡墙,中间的软流质泥土被挖到挡墙外面,泥土中的水,透过竹木围篱的缝隙渗入河道。
这种技术有一个缺点就是每年能增筑的圩坝只有三尺左右。而一个圩堤至少要高达两丈,能达到三五丈更好。所以排水圩田就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但是王海琪却知道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那就是这些淤泥上面铺上一层稻草或者其他芦苇野草也可以。然后再填上半尺的河泥再铺上一层草,这样就可以很快的构筑到足够的高度。
但是这个办法构筑圩坝的高度不能超过三丈而且还要常年进行维修。不过这对于圩田来说倒不是什么难以接受的事情,因为每年都要进行挖泥修圩。
水行于圩外,圩田成于圩内,形成滩涂上的溇港圩田。在每一条溇港在与太湖的交汇处,建一道水闸,这也是溇港水利工程的关键。太湖溇港形态的作用是汛期,由南往北流的河水经过逐渐变窄的河道得以加速,湍急而来的水流将淤积的泥沙冲入太湖。
旱期,由北往南流的太湖水从逐渐变宽的河道缓缓流过,润泽干裂的河道,从而保护和减少了对岸堤坡脚的冲刷。
水闸作用是每当陆地上袭来洪水时,开启水闸,水得以泄入太湖,如果太湖水位高涨,关闭水闸,防止来自太湖的洪水吞没良田。
即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旱涝灾害的影响或行洪排涝,引水灌溉,扩大水域面积,发展渔业便于产品的运输。这里的圩田的建筑完全仿造太湖溇港。但是这里的情况和太湖不同。
太湖南岸溇港河水流向东北入湖,太湖地区冬季盛行西北风。
此时正值枯水期,湖水较浅,湖底泥沙多。如果闸口朝向西北或者正北,湖水更易倒灌,导致太湖泥沙在入湖溇港口淤积,因此避开此方向,朝向东北。
但是此地的河流却是南北流向,如果再按照太湖的方式住建闸口就会是水剂时,洪水直接灌入圩田,所以他建议管事把闸口修建的偏向南方,这样可以避免洪水直冲闸口,造成危险和淤堵。管事请示了上面之后,按照王海琪的意见修改了闸口的方向。
第三个建议就是此地虽然也处于河流的岸边,是一片沼泽,但和太湖的情况不同,太湖是湖,而这是一条河,所以林海琪建议把围田外面的河流修成一条运河,让河流顺着地势重新流回大河。这件事情管事都没有请示直接就修改了图纸,按照王海琪的建议,把维田外面的那条河直接连接到下游的河口去了。
建成的这个圩田叫做元号圩田院。这是一个实验产品,如果他能经过今年雨季的考验,那么下一个圩田还是按照这个方法建造,叫做一号圩田院。按照管事的给他们解释的,元乃首也代表着开始。
正在王海琪胡思乱想的时候,从外面来个来了七匹骏马,全都是高大雄健,每匹马前各有一个官兵牵马而行。
这一对官兵面前是管他们的管事来到他们面前对他们说道:“王凯,王海琪,你们两个人为干活儿卖力,所以得到了林老爷的表彰。”
管事者看着目瞪口呆的众人,又大声的喊了起来:“还有李凤、张骢锦、郝头赤、王照夜……余满仓你们由于工作老实并且无欺辱他人的表现,所以也被了。老爷赏赐参加宴会的机会。”
这时管事看着底下没有反应的人群笑骂道:“还不快点儿出来,这些军爷就是接你们去参加宴会的。”
几人从人群中走来,那些军士将军马牵到他们面前,对他们说:“请几位大哥上马。”
以王凯为首的七个人难以置信地瞪圆了眼睛,贪婪地看着面前的骏马,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管事的在他们身后踹了一脚笑骂道:“还不快点儿上马?”这些人在牵马军兵的帮助下坐上了高头大马。
这七个孩儿兵便牵着马向西贡城中走去,几个人坐在马上。
王凯身体僵硬着随着马身的起伏不断的上下运动,他两手紧张的抓着面前的一个铁环。
这种骑马夸官的形式他以前只听人说过,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能享受这个待遇。他想着就是身上差一身红袍和一朵胸前的大红花,头上还少顶乌纱帽。
这七个人刚刚骑马离开,土岗上的人群便炸窝了。
众人纷纷议论着主家能给这些人什么赏赐。
他们这些人刚刚完成了脚下的这个圩田的建设,在圩院中修建了三个品质型的分布的围屋式的建筑。
两侧就跟福建的那些夯土围屋一样,而中间的却像是一座小城还有200多座房屋。
他们在这里议论,就是想知道这些圩院田地是分给什么人的。
最后他们的结论是要卖给有钱人,所以王凯才能在那里吹嘘他当年在婆罗洲那里挖金子是多么的容易。
此时在那七个人当中的王海琪坐下一匹骏马极其雄健。
他双手抓着铁环,不敢抬头向远处看,只好把目光集中在身下的这匹骏马上,可是他发现马的肩膀上却像龙鳞一般,带着青紫色的花纹。
在这一刻,王凯琪就是再没有见识,也知道自己坐下的这匹马恐怕不简单。
他猜的一点儿都没错,王海琪和他们同伴胯下的这马匹都是林海平从天竺买来的折耳马,每一匹都是留着配种的马。
为了让场面隆重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林长石也算是下了血本儿了。
他瞒着父亲把这些宝马良驹都拉出来,给那些受表彰的人物壮门面。为了防止这些马匹伤人,所以每一匹马都有一名孩儿兵牵拉着。
这二百多匹马从西贡城的四面八方拉着今天受表彰的人物。
他们在西贡城的街道上巡游,他们的聚集点就是孩儿兵的操场。
西贡城里的人今天算是见识到了大场面。他们看着画面上一匹一匹高大壮硕的骏马,上面坐着穿着各式衣衫的人。
甚至有人还赤着脚,腿上还有泥身上还有斑斑的泥点,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坐在马上笑呵呵的朝周围的人挥手。
这些马生得高大雄壮,身材威武,尾巴长而有力,极有气势,这样的马匹在江南恐怕都要百两银子上下。
人骑马朝山脚下的河边滩地奔去。马蹄嗒嗒响着,踩得尘土四处飞溅。
河滩地上,那里是孩儿兵经常训练的场所,此时四周用芦席围着,当中放着很多放着很多桌子,在桌子的底下铺着草席。
在这片桌子的前面还有一片比这片面积稍微小的场所,那是由木头垒成的一座有三尺高的木台。
西贡城有头脸儿的管事都在这里坐着。
今天既是庆祝屿港田成功,也是庆祝林长石正式接掌西贡城的时刻,所以这些人都来祝贺。
在操场的旁边,有一些骑马的人在等着他们将被孩儿兵牵着马走进操场。
之所以等在这里,就是因为人还没有聚全,他们骑的是一匹匹漂亮骏马。
马上的人岁数大小都有不同,而且脸上都有紧张的神色。
当王凯他们骑着七匹马来到这时的时候,突然看见一面红旗举起,这时有人喊道:“按顺序进场。”
只见这时那些牵马的人便按照顺序向前走去,十匹马排成一排。
而且每排马进场的时候,还有人给马上的人一人塞了一个牌子,告诉他们把牌子要举到头顶上。
马上的人听话的用双手将牌子举到头顶,牌子上写着什么,他们根本看不见。
他们感觉这样的动作十分的搞笑。但是由于他们是接受表彰的,没准儿上面写的是他们的名字。
马匹挨个接受木台上的人的检阅,马在围着操场转了一圈儿,操场中有很多很多穿着红色衣服的女子拥在道路两边,冲他们欢呼着。
台上的人也站在道旁向他们挥手,他们激动的两手举着不停的摇晃手里的牌子。
王凯和王海琪游行一圈儿之后下了马来人便按照牌子把他们带到一个个的桌子面前,这时两人才明白感情手里的牌子是他们做的位置。
王海琪来到桌子之时,却立刻就是一怔。
大殿桌子上并桌子并不大,只有三尺见方。上面放着四盘儿菜,一壶酒和一个酒杯,还有一个空碟,上面摆着一双筷子。
朱红色的桌子上排着青色的碗碟显得齐整肃穆。在前面的三尺木台上同样有人坐着两排。但是主位上却空无一人。
由于这里是操场上面,参加宴会的也不过四百人左右所以看起来极其空旷。台下的座位排了十排,但每一排的人数却不是完全相等。
一进来他就闻到了一股奇异的香味现在他来到桌子前却可以确定那些香味儿就是来自面前的这些菜肴。
明代的时候普通的百姓已经开始都吃圆桌的宴席。
像这种正规的单人独坐的宴席,一般只有一定地位的豪绅或者官员才会知道如何吃。
可是此间的主人,也不知因为什么却摆出如此隆重的宴席,来款待这些出身卑微的人。
这种宴席吃的就是规矩。这些被邀请来参加宴席的新老移民这庄严的宴席之中,只觉得庄严肃穆,好像一下子自己就渺小了许多。
在那个穿着红衣的侍女的带领下。这些身体粗壮,脸上泛着红光的汉子们一步步地走到里边,老老实实的坐在位置上一动都不敢动。
他们面前摆放着桌椅上面的光芒暗淡,却是隐隐透出温润的味道。
显然这些家具无一例外,全都是几百年大树所产的木料做成的。
这个东西如果放到大明是很值钱的,不过在南洋这种东西遍地都是,只是结实好看。
侍女把他们引到座位上坐下之后,随即倒酒然后施礼便离开了。
等到那侍女走了之后,王海琪伸长了脖子向四下观瞧,却是越看越心惊!
在他面前那些菜肴散发着浓郁的香味儿。他只认识其中的一道,那是地主王老太爷过六十大寿的时候,特意请名厨做出来的。
当时他是作为端菜的人才见到了这道名菜,这套名菜名字很普通,叫做羊肉羹。
这道佳肴如何做成?
当时那个厨子曾经当着吃宴席的人解说过他清晰的记住。
圣人有云:食不厌精,烩不厌细!
羊头签只取两翼,鲈鱼只取两鳃,以蝤蛑为签、为馄饨、为阳澄湖螃蟹只取两螯!余者皆弃之。以上诸物取其精华,余者皆非贵人可食。有取之为宴者杖责八十赶出勤行。
他非生于富贵之家,但也知道能做出这样菜肴的并用于待客的绝非一般富贵人家。
这不是钱的事儿,而是有钱都没处买的问题。这样的名厨只有豪富人家才能养得起。
到那时王海琪才知道原来在这宴席里菜是使用螃蟹的,只用螃蟹的两只大螯。羊头上用的肉,只有脸上的两片而已!当时王海琪只觉得心里暗自哆嗦了起来。片刻之后他一抬头,却是更加难以置信地睁大了眼睛!又吸引住了他的目光是台上出现的那个人。
就看到一个白衣公子从大殿后面走出来,慢慢坐到了居中的主位上。
王海琪一口口吞咽着口水,却是被震惊得头脑里一阵空白。
让他没想到的是居然又见到了一个熟人,就是那个自己得病时经常对自己巡查病房对自己问寒问暖的青年人。
他听旁人说这是林家的公子,是看他们的病得好了没有。而且从看守他们的那些军兵的口中得知,是他力主为自己等人看病。否则自己这些移民不知道要病死多少人。
白衣公子坐下之后,表现却随意得很。
台上的诸位都像他拱手施礼,他并没有起身,而是笑着抱拳还礼,随即便轻轻摆手,让众人在一边坐下。
这之后这位公子,也就是此间的主人,示意开席。
这人身上的气质温润如水,不拘谨,不怠慢,不傲然,不做作,似乎都不怎么抬头看人,却有一股难言的威势从他身上透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