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在海洋时代

认可自己

https://img.ppxs5.com/1d/ed/f1f39f1a83.jpg

首页 >> 重生在海洋时代 >> 重生在海洋时代最新章节(目录)

235隋亡1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科举制的精髓就是英雄不问出处啊,这个原则可太伟大了,所以科举制一经创立就显示出勃勃生机,也是一直沿用到现在,成为中国古代文官政治的基础,这是文化方面的丰功伟绩。

科举制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就是因为当时世家大族所沿用的是从晋朝传下来的九品中正制。

也就是说这些世家大族的人无论是否有才能都可以得到荫萌当官,这样对皇权就有很大的影响。

科举制就是从寒门和老百姓当中选拔出一些优秀的人才来当官儿,这样隋文帝就得罪了世家大族。”

“所谓富强啊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经济富,第二个军事强,那我们先说经济富,隋朝的经济是一个什么状况?那我们也讲过嘛,衡量古代的经济状况,大家常常考虑两个指标,一个指标人口,一个指标粮食,隋朝的人口状况怎么样呢?隋朝有人口接近5000万。接近5000万是什么概念?这差不多已经接近西汉后期的数字。”

在杨坚还是将军灭北齐的时候,他发现北齐虽然实行均田制但是大量的人口其实都在豪强名下,成了好土的私兵和隐户。

这种情况是南北朝的常态,因为常年战乱,很多地区的大户大姓为了自保会自发的,依靠宗族或乡党团结起来建立一个邬堡来自卫。

而就是附近百姓想躲战火的人就会来投奔你,成为这个邬堡的一员。

而越来越多的人来投奔后,这个邬堡就会发展成占地一方,分工明确,以姓氏和宗族为纽带的中原经济体也就是豪强。

而这个豪强继续壮大不会发展成割据一方的势力控制着一县甚至一郡。

现在的张家村,李家村本质上也是怎么来的,但是大量人口聚集在豪强门下,就意味着国家对基层掌控力弱。

这对本身就大隋篡夺而来的根基不稳的,再说这些豪强的存在也妨碍了朝廷的税收。

毕竟当地官府的枪杆子只能冲着一家五口人收税,而面对一家一千口的豪强收税能是一回事吗?

所以为了削弱世家豪强,获得更多的征税人口。就成了国家必要办的一件事情。所以杨坚出了一个政策。就是大范围搜查人口,然后挨家挨户核对百姓登记在官方的花名册上。

而为了把这些佃户,游民从豪强那里骗出来,官府的方案是胡萝卜和大棒。

一方面告诉游民给豪强打工,种地的产出一半甚至更多都要给豪强。而且子孙世世代代都要当牛马。

所以杨坚就开出优惠条件,如果你愿意脱离豪强来官府登记呢,官府就对你实行均田制。

也就是给你100亩田地,其中20亩为永业田可继承,并且降低税收绝对比豪强的剥削低。然后服徭役的时间从18岁推迟到21岁。

而且杨坚把你名下有多少在编人口当成官员提拔的条件,如果达不到一定水平,那就撤你的职。

谁给国家回来的人口多谁谁就升官快,如果达不到一定的水准,那就流放撤职。

并且鼓励让老百姓互相揭发。比如你揭发了一个人不在官府户籍,那么你揭发的人就可以让他承担你的徭役让他替你受罪。

在这种政策刺激下,大量的官员为了不被撤职。而普通的百姓为了可以把徭役转嫁给别人。不断把那些豪强隐匿的人口登记在隋朝的花名册上。

隋朝户口疯狂的增长,所以隋朝那些光鲜亮丽的数字不是自然情况下生出来的,是他们过于为了自己利益搜出来的。

比如说有一个叫裴训的人,一次来641200人直接从六品名木士郎升任御史大夫。

人口对应的是土地,根据史料记载,开皇九年全国耕地1944万倾,大明在开国之初建立的黄册也是不到2100万倾。

要知道那时候的湖广和两广地区根本没有现在这么多田地。是不是说明隋朝其强悍的实力已经远远超越1000多年后的大明了呢?

肯定不是的,当时是针对地进行收税的,有多少地收多少税。

官员查户口和土地是和官员的待遇和升迁挂钩的。

于是官员为了各自的荣华富贵,虚报瞒报开垦的土地。

因为只要我记录一个人名下有100亩土地,那么他就要按照100亩交税。

虽说百姓实际上分不到100亩田地也要按100亩交税,等于是承担好几倍的税收。而且人口全是从豪强那儿出来了,但豪强的土地才是豪强的土地,这意味着出来的这些打工人,隋朝其实是没有这么多地一个个安排了。

因此出台了个政策,就像大臣和官僚地主接管这些奴婢,让这些人在他们土地上干活儿,干出来的收成和正常百姓一样交税。

而且每多接受一个奴婢,官员的田地就多100亩。

但是人性的阴暗面体现出来了,那就是你给我授田容易,但你想从我这儿拿回去,那还容易吗?并且授田制度之下有一个漏洞,那就是授田100亩,人死后官府只会收80亩,20亩可以留给后代继承。

这是不是意味着只要官僚地主死一个奴婢,那么他就可以通过操作永久获得20亩田地。

当然除此之外,隋文帝杨坚还整了个大活儿,统一度量衡。

这个统一度量衡和秦始皇的那一个可不是一回事。

隋文帝也需要将这300年里各地用的尺子、秤和量筒进行统一。因为经过三百年的分裂,隋朝这时各地的度量衡是不一样的。

因为古代大部分时候老百姓交税交的都是实物税。

男耕女织,当时老百姓交的税是粮食和布。收税的时候,官府来人拿个量桶,看看你装的粮食够不够一桶。

拿个尺子,看看你老婆织的布够不够。所以统一度量衡本质上还是为了收税。

在南北朝时期,南梁和南陈都乖乖也用汉朝的度量。

而里北朝边儿的就比较坏,北齐一斤相当于汉朝的一斤八两,北周的一斤相当于南边的一斤四两半。

而隋朝这玩意儿规定以汉代的三斤为一斤,这就意味着原本只需要交一斤粮食,但现在交的是原来的三倍。

所以隋朝的粮食增长那是从老百姓手里骗出来的。而骗出来的粮食都放入义仓。

义仓顾名思义就是鼓励百姓丰收的时候把粮食囤积起来,等到灾荒年纪再拿出来赈济百姓。

但是如此话,普通百姓家中是没有余粮的,有粮食的是那些世家大户和官府的手中。

这样就造成百富百姓手中没有可以度过灾年的东西,为后来的隋朝的大规模民乱埋下了伏笔。

而于后来官府发现就是老百姓目光短浅,不体谅朝廷的难处,所以义仓成了税,那就是非交不可了。

并且杨坚认为我是按贫富上中下三个交税。上户交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

听这话是不是觉得税不重,但是隋的一斗是唐的三斗啊。

不过话说回来,灾年的时候,隋朝真的把一仓的粮食用来镇灾了吗?

要知道人性是丑陋的,你把这些粮食交给别人容易,但你把这些粮食再要回来,那可就不容易了。

开皇14年关中大旱。史料里并没有记载有开仓操作。

但根据李世民这个同时代人的描述,腰间存了50年的粮食,隋文帝宁可带百姓去别的地方要饭,也不肯开仓赈灾,他活该亡国。

隋文帝通过各种手段搜刮,然后广建官仓储存粮食。

当时的洛阳仓有粮窖3000口。每一口粮窖能够储存粮食8000的。那加起来3000×8000是2400万石,这还是一个仓库的数量量。

唐太宗李世民的看着隋朝的粮库曾经有一个感慨,他说即天下处积得供五六十年,隋朝储存的粮食可以够天下人不干活儿,吃五六十年。

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量,其实这也是国家古往今来储粮量的最高值。

那如果从这个角度上讲,说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富庶的时代。

在隋朝统治者眼里,山东地区和南方是被统治者,因此隋朝制定的很多政策都是在压榨关东和南方百姓。

比如说刚刚提到的义仓和大运河,隋朝国家级大粮仓都在黄河沿岸,而永济渠和通济渠的终点恰恰是隋朝首都洛阳。

隋朝大运河的目的不是贯通南北交通,而是单纯维护统治,让首都的统治阶层吃饱饭,而他把大粮仓放在黄河沿岸,纯粹是他老杨家自己用的方便。

所以隋朝就像一个地主老财思想的资本家,他一直在用各种手段剥削他的百姓,不仅不让他们吃饱,反而让他们去开运河,让他们去远征高句丽。

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百姓脱离官府,成为盗匪。而越来越多的盗匪聚在一起就会发动农民起义。

总之当事情又向着不好的方向发展时,先前埋的雷都会一个个爆发。

因为隋朝的灭亡是因为它不发百姓当人看,而只要不把人民当人看。

人民有机会让它尝尝铁拳的力量,这也是后继者李世民作为一个亲历者,说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这句话的真实感悟。

所以唐朝一改隋朝的制度,恢复了汉时的度量衡,同时建立了赈灾制度。并且牢牢的把土地控制在国家手里,并不断的削弱世家大族的势力。

隋朝实行府兵制,府兵都是屯田的农民。国家给士兵分了田之后,平时农忙的时候种田,农闲的时候练兵。

有战事的时候就出兵打仗,那打仗立了战功回来还可以得到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主要是还可以分更多的田。

这样一来呢,士兵他的生活有了保障,又有了比较好的激励机制,所以隋朝的府兵啊都非常的骁勇。

但是骁勇的士兵和储存的那些粮食从哪儿来的呢?隋朝是一个篡位北周的政权,它延续了很多北周的遗产,内部矛盾并没有解决。

在北周灭北齐那年全国人口400万户,而到了杨坚登基的开皇元年,全国人口是870万户。

短短14年人口增长400万,直接翻倍。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同时唐朝贞观元年全国304万户,而到了贞观13年全国人口382万户,13年人口增长76万户。

那我们再来看军事方面,军事方面影响最为深远是隋文帝建立的影响最深远的制度是府兵制。

林长石这是又插话说:“我听说,府兵制不是北魏时候创立的吗?”

杨先生说道:“没错,府兵制确实是北魏创立的,但是那时的府兵制和隋唐的府兵制根本不是一回事。”

隋朝前的府兵制那是户籍单列土地单分人口单住啊,那是一个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军事集团的。

那这种军事集团当然容易助长军阀专权,不利于皇权的发展。

就在开皇十年,隋文帝刚刚荡平江南之后,就对府兵制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

他要求所有的府兵一律在地方落户,而且军人的土地也一律划归地方政府统一调度。

从此府兵户籍土地都和老百姓是一样的。

这个改革就是把府兵从兵农分离,兵将合一的职业兵改成了兵农合一兵将分离的民兵。

首先意味着军人不再是独立的社会集团了。

他是老百姓中的一员了,平时种地,战时出征,自给自足,国家不用养兵了,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兵将分离。意味着将军的权力大大下降了,从此就不能够对皇权,对政治形成严重的干扰,这不就是有利于中央集权。

是这样必然触及军贵军贵集团的利益,所以勋贵集团也对杨坚的这项政策不满。

杨广同李世民一样作为嫡次子,按照自古以来的嫡长子继承制,与皇位无缘。

而杨广的野心很大,并且城府很深,善于隐忍,如同司马懿一样,是一个十足的演技派。早年杨广作为三军统帅参与平南陈之战。

战后杨广在面对珍奇宝物时,隋书记载其封府库资财无所取。天下称贤。

为自己打造了一个鲜明的人设,由此可见,杨广很早就为了争夺太子之位开始了布局。不得不说杨广从平定江南开始算到其最终被立为太子,他用了十年左右。

在这十年中,杨广一直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利好自己贤明的人设。

根据史书的记载,为了博得杨坚夫妇的好感,在二人面前,杨广一直都伪装出一副简约朴素,人小谦逊的千古好儿子的形象。

而杨广的演技之高,以至于瞒过了所有人的眼睛,连当时的百姓也纷纷称他人小贤明。

在成功后,杨广又不断收买人心,渐渐的在隋文帝身边就形成了以独孤皇后和杨苏为首的反对太子杨勇的实力。

经过不断的陷害杨勇,最终使得隋文帝下定决心废掉杨勇,改立杨广为皇太子。

如果隋朝经历过两三代皇帝这样干无所谓,但是杨广只是第二任皇帝。隋炀帝这么一干等于给天下世家大族树立了一个榜样。

告诉他们,在我这里是没有什么规矩不可打破的。实际上这就等于干了和司马懿一样的事情,失信于天下。

实际上动摇了隋朝的统治基础。之后杨广知道自己得位不正,所以迫切想干出一件大事证明立自己为皇帝的正确性。

而且杨广登基之后干了一件更恶劣的事情,那就是他杀了原来的太子杨勇。

本来他可以将杨勇好好的养起来,哪怕是囚禁起来都无所谓,他这样杀了杨勇,使其余的宗室势力,不敢再和杨广争权夺利。

也使朝中的大权落于世家大族和宗室以外的人的手里是杨广的统治基础再一步被削弱。

我们知道从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开始,整个帝国就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杨广为帝,对于百姓又以严刑峻法镇压,使得百姓深受其苦,之后就开始大兴土木,营建洛阳,东修长城,修建行宫,开挖运河,等等。

在杨广统治的十多年间,前后服劳役兵役的超过1000万人。

参与这些工程的平民百姓大约一半都被活活奴役而死,尸体多的以至于都来不及清理。

他就像一个地主不断的剥削佃户,随着大量老百姓奉献多,但吃不上自己种出的粮食,而且付出大量的劳动没有任何收益就干脆起义反抗。

先是不堪忍受兵役劳役的人民反了;接着啊镇压人民不利的官员反了;曾经臣服的少数民族反了;再接着那些想要谋权篡位的野心家反了;到后来了隋炀帝最为亲信的那些官员和最为亲信的军队也反了。

四海沸腾,三年之间强盛的大隋帝国就土崩瓦解,曾经一统天下,号称圣人可汗的随天子,隋炀帝也困守江都。

再到后隋炀帝最亲信的军官带着他最亲信的禁军发动政变,用三尺白绫结束了隋炀帝的性命。一代帝王就用四块床板收敛草草的埋到了江苏的雷塘。

是林长石这是问杨先生:“那么史书上说杨广的那些干的恶事是不是真的呢?”

杨先生笑了笑说道:“这个桃色新闻呢是最容易将人搞臭,搞垮乃至是身败名裂的,而隋炀帝呢就是这里面的一个典范。

据史料记载,隋文帝病重移居仁寿宫养地,宣华夫人陈氏随侍。

杨广眼看隋文帝病重,不日升天。

他即可荣登大位,一时得意忘形,色胆包天,到宫中调戏文帝爱妃宣华夫人。

后来宣华夫人向文帝哭诉。隋文帝大怒与再行废立,杨广只好发动了一场泯灭天伦的政变,才得以如愿以偿继承隋朝大统。

首先就是陈夫人,是杨广队伍里的人,就是在这个杨广夺取太子之位的过程当中,臣是立有大功的。

隋炀帝杨广在仁寿宫集皇帝位即位后,他随即派人传隋文帝遗昭将杨勇赐死。

他真正给他杀的了兄弟当中只有他的哥哥杨勇,这就是屠兄杀弟的真相,这个史料记载的很清楚的。

至于说荒淫无度那么隋炀帝应该说是历史上绯闻最少的一个皇帝。

隋书是现存最早的随时专著,其中关于隋炀帝妃子的记载只有萧皇后和萧平妃二人,此外他的儿子总共只有三个,这在历代皇帝中也是少见的。

在民间流传最广的就是隋炀帝三下扬州呢是为了赏琼花。

而这个大运河的开凿呢就是为了方便他去下扬州看琼花玩美女。

而东都洛阳的修建也说呢,是隋炀帝为了过上那种奢侈豪华的生活。

隋炀帝与琼花总是被紧紧联系在一起,而琼花也因隋炀帝而天下闻名。

历史上关于隋炀帝看琼花的故事版本很多,其中有一种说法是有一天夜里隋炀帝梦见一种非常漂亮的花,但却不知道这花叫什么名字,产在什么地方。

醒来以后,他命人把他梦中的花画成图形寻找。

官员王世忠对隋炀帝说,画上之花叫做琼花,生在扬州。

隋炀帝听后就决定去赏花,于是他动用大量人力开通了著名的大运河,变成豪华龙舟前往。

可是琼花讨厌这位暴虐的君主,他来时就自行败落,隋炀帝三下扬州始终没有看到琼花。

事实上,隋炀帝下扬州看琼花的故事大多出自小说,是虚构的。

但开凿大运河是隋炀帝的一大功绩。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开凿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程2000多km,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到唐朝时候就已经认识到了,运河在隋不胜其害,在唐不胜其利。

就是隋朝人确实是给运河害苦了,但是对于唐人,直后世来说,那一直是受益的。

大运河的开通,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连接起来,指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

当时运河上商船往返传承不绝,沿线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可以说他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比长城对中国的历史作用还要大。

唐朝文学家皮日休在并北河怀古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人拿隋炀帝和大禹来比,足以说明唐人对杨帝修运河功绩的肯定。

运河修成之后,它这个无论是运量都是很快捷的就可以来到,那么对于中央加强的江南的控制力,加强对北方的控制力,那都是肯定有这个所谓战略层面上的一种考虑。

在隋朝建立以前,中国长期处于南北朝分裂的阶段,隋炀帝开凿运河,一是为了沟通洛阳与江淮的交通便利漕运。

二是有助于中央对南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另外,当时隋朝准备征伐高句丽,隋炀帝想从南方补充军粮,征调南方的经济军事力量,为辽东战争服务。

在开凿运河之前,隋文帝就下诏在洛阳建造一座新的都城的诏令。

投入这个大型建筑工程的工匠民夫就多达200万人,日夜不停的施工,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东都洛阳的修建。

当时国家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但是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还在关中,两者就是脱钩了。

那么东都洛阳的这个地方,恰好它就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洛阳地处中原的中心地带,是大运河的交通中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父子创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就是说由过去的推荐选拔人才改为考试选拔人才。

这种方法通过平等竞争,让一些底层人士有机会进入上层社会,这不但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且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科举制可以说是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就是在当时可以说没有一个比他更好的制度。

这是这是我们应该说是还是隋的一个非常伟大帝国。营建洛阳,开凿运河。

为解决与高句丽决战的后顾之忧。在大业五年,隋炀帝亲征平定吐谷浑,西巡河西,就把青海的好多地方就设置了郡县,再在西域的一些地方设置了郡县,这就说是这些设置郡县的地方完全划归中原王朝的统治。

经过多年准备,隋炀帝开始连续三次征伐高丽。但由于长途征战,士兵士气很低,高句丽军队的伏击以及国内农民起义等众多原因,战争无果而终。

而隋炀帝的政治生命和个人生命却走向了尽头。

自隋朝灭亡以来,末代君主隋炀帝呢便被盖棺定论,公认是这个中国历史上最荒淫无度的昏君之一千余年来可以说是铁案如山。

但是说他是个昏君,有点儿冤枉他,但说他是个暴君,那是一点儿没有错的。

但是在位的14年间,他平定了陈朝统一了天下,他们修建了东都,而且迁都洛阳,而他也修建了大运河里在千秋他的西寻张业开疆扩土,通了丝绸之路,而至西海河源和善啊且末四郡,进一步的促成了甘肃,青海,新疆等大西北成为了大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它开创科举也是重视教育的表现,可以说秦始皇做过的事,隋炀帝多半都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

而隋炀帝做过的事呢,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是唐太宗没有开运河。

你看人们对秦始皇,唐太宗的功绩是多有肯定的,但是谈到隋炀帝的时候却多是恶意。

那么史书为什么会如此偏心呢?

唐高祖李渊下令将隋炀帝陵迁到雷塘,并给了杨广的谥号为炀的时候便已经决定了。

在谥法中,炀意思有距离远众,逆天虐民,薄情寡义,离德欢果等多种含义,本来是隋炀帝给这个陈后主陈叔宝的一个谥号,因为他是一个不好的皇帝。

唐太宗时期修的修隋书的时候呢,这就是为了衬托唐太宗的伟大,就把的前代隋炀帝来就可以说贬的很低。

后世对隋炀帝的评价主要来源于唐朝史官编撰的隋书。

其中对隋炀帝的暴虐大叔特殊对功绩却鲜有提及,比如开凿大运河。

史书上没有列举他的种种好处,却过分渲染开运河,是隋炀帝出于巡游及个人玩乐的目的;渲染隋炀帝南巡时的奢华;渲染营建洛阳工程的劳民伤财。

所以这样的你想来自这个我们说所谓权威的这个官方的文献都是这么说的,那么到了民间那就更加走样了。

隋炀帝杨广统一江山,营建洛阳,修通运河,修筑长城,开辟驰道,西巡张掖,三游江都,三征高句丽可以概括他一生所为。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用民力过重,急功近利,连续三次征战辽东,劳民伤财,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他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为了证明自己干了太多的大事。

如果把隋炀帝干着这些事情拉到50年,甚至100年这个时间长度上。那么他就是历史上不次于唐太宗的一位有为的明君,可惜他并没有做到。

听到此处林长石若有所思。然后他对杨先生说:“我来到这里还有一件公事,那就是为我娘带来的那200多个女子找夫婿。”

杨先生这时说:“我已经按照老爷的意思开始在选人了,不过名单再有几日就会出来,到时候我给公子?”

林长石摇手说道:“直接给姚姨娘就行了,毕竟她才是决定最后人选的人。我今天过来是代替姚姨娘问杨先生。这个日子选在什么时候?还有以何种形式让这些男女见见面?”

杨先生说道:“老爷已经想好了,到时候以表彰的名义把这些人召集在一起开个宴会。

在宴会上让那些女子扮成侍女先看他们未来的夫婿,如果双方女子同意,便在宴会之后举行一次集体婚礼,宣布他们为正经的夫妻。

而且老爷还为他们准备了婚书。至于具体时间还没有定,不过那个屿塘工程大概在两个月之后结束。

我看老爷的意思想把庆祝和这场宴会一起办了。”

林长石闻言之后,点了点头。

这时候有一个随从走到林长石身边,在他耳边低语了几句。

林长石对杨先生拱手道:“我还有些事情就不打扰杨先生了。”

杨先生连忙站起来和林长石时拱手道别。林长石带着随从便走出了小院儿的大门。

杨先生看着林长石消失的背影,站坐在椅子上长出了一口气。

这时杨举人背后的汗水已经浸透了他的衣服。杨先生知道自己的这一关终于过去了。

因为林海平曾经跟他说过想把他留下辅助林长石管理西贡和威远岛。

但杨先生知道林长石肯定会对自己进行一番考察。他觉得今天的这些问题就是对自己的考察。

看林长石满脸笑容的走了自己可能已经完成了考察。

实际上这是杨举人误会了,林长石对他担任对杨先生辅佐自己没有任何意见。

他今天来这杨先生这里问这个问题只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没想到却无意间解决了杨先生的一个心结。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