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在海洋时代

认可自己

https://img.ppxs5.com/1d/ed/f1f39f1a83.jpg

首页 >> 重生在海洋时代 >> 重生在海洋时代最新章节(目录)

226中央帝国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郡县制是怎么来的了?最早的郡是晋国产生的。在《战国策》中间曾经记载过一段话。

这样讲,说克敌者上大夫授县,下大夫授县。这句话的意思,打败敌人以后,上大夫要封了一个县,下大夫分给他一个郡。

从这个话你可以看出来早期的郡低县高。郡地到了战国时期,县作为一级行政组织,实际上比郡要低。

战国七雄都在边疆的重镇设立的郡,而在郡下再来设置县。

甘茂打下来益阳建立了三川郡。将吕布韦打下来濮阳以后建立了东郡。

东郡就是战国时期七国都有郡,在当时郡是军事重镇。

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就把一些小城邑合并成县。但是真正在全国实行郡县,是从秦始皇开始。

这个郡县制它是从组织上保证秦始皇的绝对权。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郡县之一设立以后郡的太守县的县令,县长是由皇帝亲自任命。而且他不能够世袭,这样就保证了皇权的绝对的权利。

所谓郡县制是从组织上来保证了皇帝制度的实行,所以郡县制的皇帝制是密切配合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在中央政府怎么办呢?中央政府秦始皇实行三公九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是三宫公,下面还有九个主要的大臣叫九卿,地方上的郡县。

中央的三公九卿,这是从组织上保证皇帝的绝对权威。也就是保证了。中央集权,从此时中国历史就进入了中央集权的帝国时代,而封建制度的分权时代正式结束。

而且以后的历史发展也验证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建立统一的郡县制的国家是多么的英明。

秦之后的汉王朝完全继承了秦制但它却得以享国400多年。

可见并不是秦制出了问题而是当时的人心出了问题。或者说秦朝的舆论导向出了问题。就是在戎在祀,的那个祀出了问题。

大泽乡起义可能是亡国的六国诸侯精心策划的一次反秦行动。加上当时的秦王朝应对失当从而被轻易的推翻了国家。

是从大泽乡起义以后,各地旧贵族纷纷景从,顷刻间,秦国就失去了除老秦人本土的辖地之外的所有土地便可看出来。

当时的秦朝和被周灭亡的商朝有些相似,它的主力军队都在边疆而被突然造反的民众打了个措手不及。

秦朝后期战争中有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

他们早年都看到这个秦始皇出行,刘邦怎么说,刘邦说啊,大丈夫当如是。

你看项羽怎么说,项羽说我早晚我替代那这个人。

我们看啊,项羽他为什么会失败?司马迁在史记中给我们的答案是啊,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放逐义帝,自立为王,然后他是性格上有些问题。

现在我们后来人说这些问题确实都存在,太史公总结得也没毛病。不过司马迁啊,他有他的历史局限性,它离的年代太近。

虽然离历史事件发生年代越近,当然它记载这个事情会越清楚,越接近真实,但是有些历史事件它会影响几十甚至上百年,他本人身处其中,所以呢,有些他就总结不到。

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项羽要做天下的共主啊,就是相当于周天子。而刘邦则是要做天下的皇帝,刘邦要做下一个秦始皇。

我们现在不能说项羽搞分封是一种历史倒退,因为在此之前,只有秦始皇搞过大一统郡县制。

那周朝800年他都是分封,那在项羽看来,秦朝是个失败的王朝,我们设想,假设你是项羽,你怎么看?

你在当时你看啊,你这秦朝十几年就完了呀,你这个探索失败了,他搞分封,但是他没想到老百姓从春秋打到秦末他不想打了。

你搞分封制不是要重复秦并六国的战争吗?你出霸王英勇善战靠一时之武力压制各路诸侯。

你封了一堆王,那这个跟春秋有什么两样?之后不还得战乱不断,所以项羽的思想还停留在春秋战国那种贵族时期。

等你们发动战争,死的还不是我们这些老百姓,你们那些诸侯除了本人只被能够被杀之外,你的老婆孩子一样活的好好的,而且还会得到胜利者的优待。

他看不到底层民众对于统一国家的诉求,以及底层民众的力量,所以他很难完成从战国到秦汉的转型,而这个时期啊,恰恰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

而他的对手刘邦则是我国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他就清楚的看到底层民众的疾苦,知道老百姓的诉求啊,不要说他出身低,但那时间出身低的多,那些人怎么没能成功呐。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这场战争是以项羽代表的古贵族和以刘邦所代表的土地所有者仕人集团的一次决战。

这场决战的结果,就以刘邦所代表的仕人集团也可以说仕人集团为代表的土地资本家打败了以项羽为代表的古代封建贵族集团。

也可以解释为新生的生产关系战胜了过去老旧的生产关系。从此,中国的封建制度就开始进入衰亡。以土地为资本为经济基础的仕人集团开始冒头。

在汉朝建立中有三个人是为封建制度的灭亡立了大功的这三个人就是刘邦,吕后和汉武帝。

说杀功臣有点冤枉刘邦了,好像刘邦打死屠戮功臣,其实我们可以仔细看看啊,刘邦对那些开国功臣够可以了,尤其是跟着他的那些沛县老兄弟们。

刘邦杀的都是谁?异姓王?韩信还不是刘邦杀的,吕后趁刘邦出去平叛的时间弄死。

沛县跟着刘邦的那些老兄弟萧何没啥吧,刘邦赏赐萧何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曹操后来就是这个待遇,后来历朝历代很多权臣都要过这个待遇,但是人家萧何这个啊,是刘邦赏赐的。

张良,刘邦当时给张良说,万户侯不足以表彰你的功绩准备给你封3万户,刘邦可一点都不吝啬。

张良当时表示说,我用不了那么多,我不要。然后刘邦实封1万户。

在刘邦所封的侯爷中还有一个人叫雍齿。他当时在沛县啊,是个豪强啊,总瞧不上刘邦。

史书说啊,数次折辱于刘邦,后来刘邦起义之后,他先是投靠刘邦,因为他一直就瞧不上刘邦嘛,后来魏国稍微一招揽啊,这个雍齿就叛逃了。

就这样一个人,刘邦后来照样封侯,别管他出于什么目的人家就是封侯而且善终。

还有一个人,叫希娟,他是当初在沛县跟着刘邦起兵,后来战死,因为他没有后代,但是刘邦并没有忘了他啊,让他的母亲袭了他的爵位,侯爵。

为什么主要说刘邦呢?因为他是我国的土地庄园经济为基础的仕人集团发展的开端。

西汉刘邦一共封了143个候爵,这里边啊有39个是他老乡,而且刘邦对他们都不错,他们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成了后边的门阀世族,

这里边儿都有谁啊?典型的弘农杨氏的祖先杨喜,因为斩杀项羽有功被封为侯爵啊,他们家族一直兴盛到唐朝弘农杨氏。

夏侯婴,后来三国夏侯渊,夏侯惇啊,都是他的后代。

曹参啊,大名鼎鼎的曹操,他的后代。

这个门阀世族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就是西汉这些开国功臣。

第二个就是吕后。历史上吕后最有名的就是杀刘邦的诸子。

汉朝建立后,刘邦封树长子刘肥为齐王,次子刘英是太子,三子刘如意为赵王,四子刘恒不受待见,封到偏远的代国,五子刘辉封到梁国。六子刘勇封为淮阳王,七子刘健受封燕王,幼子刘长封淮南国。

刘邦驾崩后,吕后把目标对准赵王刘如意母子,母子双双与命于吕后之手。

下一步,吕后把目标对淮阳王刘友,改封刘友为赵王,吕后给他安排吕氏女子为王后。

赵王刘勇怒道,百年之后,屠戮诸吕,吕王后把这话带给吕后。吕后传令他入长安禁锢,活活饿死。

吕后就不信历代赵王怎么那么不听话,改封刘邦第5子梁王刘徽为赵王,也给他安排吕氏女子为赵王后。

赵王后依仗吕后毒害赵王刘辉的庶子。赵王刘辉生无可恋,拔剑自刎。

下一步轮到燕王刘健,刘健惊恐过度,一命呜呼。吕后仍觉得不解气,派人刺杀了燕王刘健儿子燕王一系绝嗣。

庶长子齐王刘肥聪明,任吕后亲生女儿鲁元公主为母亲。亲姐姐变成母亲,自降身份,甘愿沦为吕氏一党,还献出富庶的城阳郡给鲁原公主当做采邑,最终躲过一命,不久也在惊恐之中郁郁而终。

吕后太强势,致使亲生孩子刘盈当了8年傀儡皇帝后,先吕氏而去。

代王比较听话,朝中又没有根基,母子本身就不受宠。

刘邦分封诸子时,刘恒就不满意,凭啥大哥、三哥和弟弟封的都是大国,自己的代国,偏远苦寒之地。

母亲伸出手指头告诉他,5个指头都不一样长,何况人呢?

父皇厚此薄彼。刘恒怨言母亲薄姬和他说,因为我姓薄。

吕后要改封代王,刘恒到赵国,母亲薄姬再次告诉他,赵国富庶,邯郸天下大城,朝廷觊觎,赵国兵强马壮,万不可去。

前车之鉴,刘恒再三推辞改封赵王的旨意。刘恒也被吕后安排吕氏女子为代王后,并且和吕氏女子剩4个儿子。

吕后非常满意这个儿子刘恒,刘恒逃过吕后迫害。

淮南王刘长从小就没生母,由吕后亲自抚养,多多少少少有点感情。吕后要安排吕氏女子接近他,他还和吕后撒娇拒绝,吕后也不忍下手。

吕后去世后,朝中大臣联合齐国、琅琊国等刘氏藩王,诛杀诸吕。

刘邦诸子中仅活着的就俩,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齐王刘湘是刘肥之子,刘邦之孙。

齐国诸吕功劳最大,赵王大臣认为齐王母亲强势,很有可能会是吕后第二。

立齐王为帝,大臣白忙活,没有拥戴之功。淮南王刘长,吕后抚养的,立他为帝,搞不好会为吕后平反排除法,只能立代王刘恒入京称帝。

代王随使者入京登基,称帝前夕,代王后及4个小王子暴毙。

刘恒登基后,史书对此讳莫如深,也未对其追封。很有可能刘恒和朝中大臣为了彻底断吕氏根基,封锁了带王后的信息。

因为代王后生的嗣子,将来很有可能会为吕氏平反。

吕后残害刘邦诸子。为什么这些刘氏诸侯王和朝中的大臣非要等到吕后死了之后才发动政变诛除吕氏一族呢?

其实这和吕后的身份有很大关系,吕后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后。如果说秦始皇是祖龙的话,那么吕雉就是祖凤。

吕后在法理上是刘邦的嫡妻。在当时的礼法制度嫡妻和夫君是有同样的权利的,所以刘邦死后,吕后执掌朝政在当时并没有任何问题。

而且虽然吕雉对刘邦诸子和一些他看不顺眼的大臣下手都很狠,但是这些争斗只是局限于西汉朝廷的高官贵族之中。

这些杀戮和人事调整对西汉王朝当时治理下的百姓并没有什么影响。

谁当诸侯王,谁当郡守对这些百姓来说都是要交皇粮,统治他们的法律也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对百姓的影响很小。

吕后诛杀刘姓诸侯王,虽然原因有各种说法,但在客观条件下加强了西汉中央朝廷的集权。也推迟了西汉中央朝廷和这些分封诸王的矛盾。

汉朝建立后,刘邦为了解决有人造反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就是因为地方上没有诸侯王坐镇从而使地方有人造反,长廷鞭长莫及。等朝廷发兵过去的时候,地方的反抗势力已经伟大不掉了。

所以刘邦分诸子分镇汉朝各个地方,但为了防止诸侯往做大,实行郡国并行制。

皇帝想限制诸侯王,但是诸侯想的是既然都封了王,我的封国我做主。

以吴王刘鼻为首,在封国开铜山铸造铜钱,煮海为盐。

各诸侯王在封国自行任命官员,蓄养军队。吴王刘鼻是汉太祖高帝刘邦亲侄子,刘邦封他为吴王,管辖吴郡、会稽郡、豫章郡等53县,地跨江淮,人口众多。

年纪轻轻20岁的刘鼻就是一方藩王。经过40年的治理,吴国国富民强,军队多达10多万。

汉文帝时,吴国太子入京朝觐,下棋时被汉庭太子刘启砸死。汉庭把吴国太子送回吴国,遭到吴王反对,要求安葬于长安。

吴王刘弼遣使臣问罪于汉文帝,汉文帝自知理亏,准许吴王刘鼻可以不朝觐。

刘启继位后,帝师晁错,上奏要求削藩。随着赵国被削河监郡,胶齐王削六个县。楚王入京朝觐时被挟持,割了东海郡才脱身。

汉景帝派人去吴国宣旨,削去吴国会稽豫章两句。

吴王刘鼻大怒道,我的封国是高帝所风,只有高低才能拿回去。杀汉景第使者,吴国境内汉庭官员起兵20万,联合被削区封地的六个诸侯王西晋向汉景帝问罪。

诸侯王打着清军侧,诛晁错。的旗号,七国之乱爆发,当时天下45郡,诸侯王占30多郡。

新皇帝继任,必会在分封诸子弟为王。

不削蕃,再过两三代将无地可分,陷入周朝分封制的死胡同。

削藩也是打击诸侯王,使皇帝能够勇振所有不服的诸侯。诸侯想的是当年周天子分封后,就不再干预封国内政,一个想集权,一个想自治,矛盾就此计划。

汉高祖剑斩白蛇起义,打下的西汉疆域。历经汉惠帝、汉前少帝、汉后少帝、汉文帝、汉景帝。直至汉武帝初期,西汉疆域基本保持不变。

西汉第7任皇帝汉武帝继位时,世仇匈奴依然是那么强大,是西汉王朝的心腹大患。汉武帝最初出的贡献便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推恩令的两个政治政策。

汉武帝在位后,南平南越消灭了秦朝最后的残余力量。收夜郎西南夷,据闽越,东越两地。将长江以南的华夏国土推至到现在大致的范围。

主动北击匈奴,以卫青或去病为将,收复河南地,地拓河西,设郡县,打击了匈奴嚣张的气焰,剪断了匈奴的羽翼。

汉武帝为了大汉势力进入西域,不惜以汗血马为借口,远征大宛、大渊臣服,轮头灭亡后改为轮台。

汉武帝在当时名声不太好,是穷兵黩武的帝王,再后来是雄才大略的象征,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公元前87年,汉武帝驾崩前夕的西汉王朝疆域,汉武帝少子汉昭帝刘弗陵在位期间,来西域诸国臣服。当时北西域还畏惧匈奴,举棋不定,鄯善、于阗、皮珊、舒勒、小渊、精绝等国纷纷遣使臣归附。

汉武帝曾孙立太子刘据之孙汉宣帝刘询继位。汉宣帝在位期间,乌孙、焉耆、秋池居士等国归附。

汉宣帝于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来管理西域诸国。西汉王朝在汉宣帝时疆域达到最高值。

壮哉,我大汉王朝,延延400年,汉朝打出了华夏的威仪。

实际上,汉武帝之前的皇帝无为而治而积累了大量财富。

然而战争爆发时的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政危机,最突出的表现在战争资源的匮乏上。

尽管汉武帝所管理的是当时地球上规模最庞大的帝国,但由于管理技术的落后,所需要的战争资源未得到有效的管理。

但是,当汉武帝为了解决针对于匈奴人的战争经费,而采取措施将盐、铁及酒类等物资进行国家专营之后,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画家财政的压力。

这也是汉武帝能够及以后的几位皇帝能够对外用兵,不断扩充国土的根本原因。

西汉王朝时代是国家垄断采盐业和冶铁业,以及对酒类等奢侈品的垄断专营而已。此外,为了稳定国内物价,西汉王朝还设立了平准和均输制度。

平准制度是指由国家设立库府,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货物进行买卖,当价格过低的时候就买入,旨在托市,当货物的价格过高的时候就卖出,以稳定物价。

而均输则是为了弥补国家运输上的差价,避免出现运费比货物本身还昂贵的情形出现,允许地方官员在当地进行采购的政策。

这些财政政策虽然解决了国家的财政危机,但是国家垄断商业行为对当时的国人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当然周朝的这种分封制度的崩坏还有一个更重大的原因。西周末到东周的春秋当时在中原大地上的平均气温在逐渐的降低,直到战国时代之后才开始逐渐转暖。

由于这种气候上的变化使得春秋时期诸侯国的粮食产量变小尊公制所依赖的经济基础,井田制无法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

而诸侯国为了扩大粮食产量养活更多的人,只能扩大耕地范围和争抢水源这就造成了当时诸侯的兼并战争。

由于战争需要更多的兵力,所以平民奴隶之间的阶层被打破了,只要能为国家服兵役,那你就是我统治下的人口,奴隶享受和平民一样的权利。

当时的人不知道这是由由于气候造成的。但为了维持统治因为诸侯的激烈对抗导致了粮食和人口的大量损耗。

所以当时的统治阶级。有周朝分封下来的贵族。就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治国理念。

这样就造成了诸子百家文化的大爆发,他们之间的剧烈战争造成了大量的人员损耗,也同时变相减少了人们对粮食的需求。

所以经过春秋和战国不断的兼并,到战国后期就剩下了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个主要国家。

秦国比其他六个国家多干了一件其他国家没有干的事情?这件事情才是决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秦国在灭六国,统一天下之情。秦国的历代先王和秦始皇在这段时间里,修了两个巨大的水利工程。那就是一个在现在还发生作用的都江堰。都江堰是四川成为天府之国,一直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地。

另外一个就是已经失去作用的郑国渠。郑国渠这个灌溉系统完全失效之后,中国的政治中心便由西安迁到了洛阳、然后是汴梁、南京、北京。

国家的首都再也没有回到了中华民族的发源之地华山地区。

而作为人类的一大奇迹之一的京杭大运河,开始便是由于解决京都地区的粮食供应问题而开挖掘。

正是这两个水利工程保证了秦国的粮食供应才使秦国有底气发动统一战争。

即便是秦国和六国的战争基本都是旷日持久,而且往往都是经历一两年的时间才能灭掉一个国家。是在古代战争中战争的失败除了军事兵力的原因,还有粮草的原因。

山东六国战败的,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粮草供给不上,其中最记载最清楚的就是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后,秦国想一举吞并赵国,但是还是给赵国的力量反击回去,坑杀赵国40万战俘的秦军就在打了好几个败仗,这说明并不是赵国的兵的战斗力不强,而是他们的粮草后勤补给不如在秦国。

接下来的灭六国之战几乎都是这种套路,秦国和敌国的军队长期对峙,最后靠后勤拖垮了对方,然后一鼓而灭之。

粮食的充足的补给也使秦国的人口大量繁衍。从而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民国时期因的胡焕庸先生提出了一个从漠河到云南腾冲的一个笔直的线,叫做胡焕庸线。

这条线和我国的400毫米降水带几乎重合。400毫米降水是农耕和游牧民族所需要水量的分界线。

由于国人对于种地产量的重视,所以说在国人能够接触的这片土地上,能够大范围种植粮食的地方都是认为是好地方。

但是要想守住这样的好地方而不被别人夺取,那么就男人足够强悍努力要一定要强的,不然是守不住好东西。而农耕又需要大量的灌溉设施,这些是小门小户或者少数家族部落无法满足的。

这样就需要一个高度集权并且强有有强大执行力的政府,所以统一天下,团结大多数人的力量就成为了一种现实的要求。

先秦以前,人们都是半农半牧的生活。但是由于畜牧不如收种地获得的食物来源稳定,所以国人逐渐放弃了放牧或者放到次要的地位,而把主要精力专注于种地。

从秦统一之后,国人也由部落状态转变为靠种地的方式获得主要食物的农耕状态,从而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的根基。

所以,为了地狱游牧民族南侵所修建的长城也就基本代表着游牧和农耕民族的两种生产生活方式的分界线。

生产生活在长城以南的农耕民族和生活在长城以北游牧民为了争夺资源不断的发生冲突。

当北方的草原上的大雪覆盖,那些为了生存而南下的游牧部落会对南方他们认为富裕的兄弟进行抢劫。

而为了抵御乘着骏马跑到南方来时常劫掠的游牧民族,南方的农耕民族便不断加强自己的武力。

他们开始穿石甲,后来是牛皮甲,双方同样使用的青铜武器相互攻击。

直至汉朝之后,南方的农耕民族的冶铁技术逐渐的发达起来。南方的士兵身披铁甲,骑着有高桥马鞍的骏马挥舞着环首刀开始对北方游牧民族进行还击。

所以你就会发现,秦汉时期,汉民族的主要力量都集中在黄河流域和淮北、四川等地区、长江以南的统治并不是十分稳定。而且在这一时间也发生了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

战争最后的结果虽然有汉朝国力强盛的原因。但对于草原的游牧民族来说,他们在其它地方都能找到足够的食物也没有跟汉朝死拼的决心,打不过大不了我换一个地方再活。

他们便向西迁徙逐渐来到了欧洲的北方草原。因为罗马帝国所处的地中海地区是地中海气候的典型代表。如果温度升高以后,他们那里反而会灾难频繁。天灾加上外族的入侵,所以西罗马帝国就灭亡了。

不过,他们也就相当于我们西周时的那种规模虽然有一个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实际上也是一个个城邦,独立形成一个一个小的割据一方的势力。

而且他们的兵制和西周也是很相似,只有公民有选举权的人,才能够当兵,由他们组成的罗马主力自然是骁勇善战。

但是他们的战斗力并不像西方人吹嘘的那样罗马士兵是无敌的,他们只是纯步兵而已。连战国时期的重步兵都不是,只是一些轻装步兵而已。

面对带着先进弓弩技术骑着配有马鞍的战马和拥有汉族交锋磨练出来的军事技术的的北方匈奴人只有被挨打的份儿。

这也是东方文明第一到了西方土地留下了上帝之鞭阿拉提的传说。

这就造成了为了抵御强悍的匈奴人,所以他们不断的召集周围的蛮族当雇佣兵,最后也是因为这些雇佣兵造成了罗马帝国的灭亡,这就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第一次向西方的袭扰。

有人说匈人和匈奴人不是同一回事,其实上他们只是对中国的历史书误导了。

奴,这个称呼只是汉朝人对匈奴人的一种蔑称,就跟清朝的创建者在明朝的文献中统一称为奴儿哈赤一样。

其实人家不叫奴儿哈赤。这是明朝人强行给他名字的。前面安上了一个奴儿的蔑称而已。这是后来满清入主中原后无法改变名称,只好给他换了两个字,改成努尔哈赤。

而且匈奴人对罗马人还有武器上的优势,别被西方的那些历史学者给欺骗了。

实际上是匈奴人手持着铁质武器对罗马人手持青铜武器上的技术上的代差才是造成这种摧枯拉朽的结果的原因。

而且这种炼铁的方法一直在欧洲流传,那就是钢铁的块炼技术,而且由于欧洲的铁矿石比亚洲这边的品味要高,所以匈奴人虽然冶铁技术落后,但是他们冶炼出来的钢铁兵器的质量是一点不弱于当时冶铁技术远远高于他们的汉朝人。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