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吃不下王海琪带来的饭,王海琪便把他放在旁边的地上。又端来了杯水,他托起王凯的身子喂着他一口一口的喝下。
躺在王凯身子旁边边的一名马脸汉子一把就抢了过来,三两口吞了下去,把碗又放到了原位。
然后他用皮里阳秋的口气说道:“哎呀,别浪费啊,你吃不下就让兄弟我就帮你一把。
我说你这小兄弟对你真不差,这碗里米可真不少,可惜啦,你这五脏庙太金贵吃不下,浪费了他的一番好意!”
“哎,你这人什么抢病人的东西啊?”武文立了眉毛的质问道。
“什么病人的东西?这饭是这里的主家提供给我们全体人的。再说晚上本不是还有,不要这么小气嘛。这么热的天儿粥放着到过不了两个时辰就收馊。谁吃不是吃啊至于像你哪样的嘛?”马脸汉子不屑地白了他一眼,躺了回去。
他无赖的模样惹得王凯火起,捏着拳头就要动手,但是刚坐起来又马上躺倒下去,由于这两天他连连连吐带拉,王凯身体已经十分虚弱了。
“反正是你吐了,都不吃的,就当是撒了喂狗了。那口条还挺好使啊,就是不知道骨头硬不硬!”王海琪连忙用手拖住躺下的王凯,把它轻轻的放在稻草上,开口安慰道。
马脸汉子捞起一只木碗就往王海琪的头上砸,武文赶紧上前拉着他一把,没砸到头,斜斜的顺着左边胳膊滑了下去。
马脸汉子也在拉肚子,但是没有王凯严重,人也都没劲儿了。
马脸汉子这么使劲一动弹,先把自己给弄虚了,眼前一阵发黑,不用他人动手,自己就先瘫在了稻草铺上。
连武文试探着踹过去的一脚都没有躲开,被蹬的向一边歪倒,虽然双眼怒视着武文,但是却没有力气反抗。
王海琪看他可怜,拦住了摩拳擦掌的武文,深深的看了马脸汉子一眼。
“算了,都是落难的人。做什么还要相互为难?”
王凯的毛病时轻时重,总不见好,刘海琪自己也开始有了腹泻的征兆,这一天拉了好几趟了,人都虚了下来。武文也不舒坦,只是抱怨了几次肚子疼。
前两天跟抢王凯米粥喝的的马脸汉子,脸色也不好看。
于是王凯琪便走到守卫他们的卫兵前再次请求他们给自己找郎中。
可是卫兵却站在那里,只听见王海琪唠叨,并不回一句话。
这时从院外走来了一个年岁稍微大一点儿的穿着和看守他们卫兵一样服装的人,看见正在这里唠叨的王海琪问道:“怎么回事?”
王海琪对来人说:“院里的人都拉肚子,有好多人都已经躺在床上起不来了,我想请求这位军爷给我们找个郎中看看。”
那个人转头看着站岗的士兵用手指着林海琪,说道:“他以前跟你说过没有?”
那个士兵嗫嚅的说道:“说过两次,我想这些从海上下来的人不是经常都要清肠胃几天嘛,所以我就没有上报!”
那个人踹了这个士兵一脚说道:“给我老实的看着不允许这个院子的人乱闯,”说罢,头也不回的,便向院外走去。
那个看守院子的士兵怨恨的瞅了王海琪眼对他恶狠狠的说道:“还不回去,我们的头儿已经知道了。一会儿就会有郎中来的。”
王海琪看到这个士兵对自己说话,虽然恶狠狠的,但是却即没有动手,也是站在那里没有移动一下位置,心里便对这个主家的身份感到好奇。
此时在林夕兄弟几人住的院子里,林夕正被其余兄弟三人围在那里嘲笑。
原因就是林夕在这段日子里没有事情便给林月华那个小丫头准备他以后要学习的医学教材。
兄弟几人待着无事就围在他旁边看热闹,但是林长礁突然发现了一个字他没有见过,然后就拿着那个字对兄弟三人说谁认识它?
兄弟三人都不认识,最后来问林夕,林夕很奇怪的说道:“这是她字呀。这个字念她,代表女子。”
林长申拿着那张宣纸指着上面的字迹问道:“这个字念他,你见过女字旁的她吗?不都是人字旁吗?”
这时林长石突然反应过来说道:“你小子自己生造了一个字。”
这时林夕也反应过来,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因为这个女字旁的她在现在的大明是不存在的。
这个女字旁的她是出现在民国的新文化运动时期。
当时国人翻译外国人的资料的时候,汉字里本来只有单人旁的他,没有女字旁的她。
在翻译外国书的时候就出现一个问题,英文里表示男子第三人称的he、表示女子第三人称的she和表示物第三人称的it,分别翻译成什么呢?
刚开始有人把这三个词分别翻译成他男、他女、他物。可是这种翻译的语法上十分怪异很快的没人使用了
后来又出现两种意见,一种说可以用伊来表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诗经里就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又古雅又美好,正适合用在女子身上。最初持这一意见的代表人物是周作人和钱玄同。
后来学家兼文字语言学家刘半农的一件事,既然他是个单人旁,那是不是可以新造一个女字旁的他来表示女性第三人称呢?
后来他还专门写了一首新诗来推广他这个女字旁的卡子,那首诗就是著名的《叫我如何不想她》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叫我如何不想她。
不过当时伊派获得了胜利,在两位德高望重的学者的号召下,学术界最终提倡用伊作为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当许多人就都开始使用伊字。
但是呢,始终有那么一小波人坚持用女她,比如少年中国杂志的创办人康白情,而这份杂志的另一位创办人李大钊。
康白情写了一篇关于男女平等的文章,从此她字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意味着女性解放,男女平权,是否用她就不仅仅是语言上的问题了,而是社会问题。
年轻一代的学生社团纷纷受到影响,开始使用女字旁的她。恰巧当时正在推广所谓白话文运动,提倡写所有人都能听得懂的话。
她相对于伊字就更符合日常语言习惯,所以文坛学者也开始纷纷使用与她,她字绝对的优势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但社会上仍然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反对声音。
就如眼前的兄弟三人一样有不少人还是很难接受,硬生生造一个字出来,有人就质疑说你凭什么造字?有什么资格造词。
还有人这一说女字旁的,他去掉了人字旁什么意思是不把女性当人看吗?
用人的他来表示男性,另造一个字来表示女性,是把女性当做男性的附庸吗?还有人讽刺说既然男他改做女她,那女我也应该变成娥。
一切有关于女性的代名词都应该改成女字旁才行。说改就改,一部分人果然开始提倡用于妳,然后就是吵来吵去,这是用哪个字的?就用那个字来创作作品发表。
在新文化运动以及男女平权运动的推动下,用她和妳的人一定都很多,不管是写信、文学作品、还是翻译。
不过呢,当时不少语言文字学家赞同用女她却都不赞同女妳。
从语言学角度去考虑用女妳其实累赘,是没有应用场景的,我跟你之间对话,一般是面对面的交流。我知道你,你知道我根本没必要区分男女。
说第三者的时候区分一下他可以提供一些信息,避免一些误会。
总之个人有个人的出发点和立场,五四运动后很长一段时间这些字都处在混用当中。
有的这样写,有的那样写,直到国家后来汉字改革的时候,出于汉语语法的考虑,才最终统一用女她而弃用了女妳。
因为林夕在这里就十分尴尬,因为这个她自产生的历史背景在现今这个大明是不存在的。
而且林夕只能强辩,用这个她字是为了表示这本专注是为女人写的,也是用于小妹的教学的,总算用这个借口搪塞了几个兄长的诘难。
三个兄长听说林夕居然为了教小妹交林月华,居然专门编写了一本针对女性的医学教材就把那个她字忘到脑后去了。
几个人都对这本教材纷纷起了好奇之心,便拿着已经写完的部分开始观看和评论起来,不在理会林夕生造的这个她字。
这样林夕才躲过了尴尬,林夕叹了一口气编这本书,林夕真是耗尽了脑筋。
林夕把学过的所有医书中关于女性病疾病的内容和诊治方法都写下来。尤其是他当年在炼钢厂图书馆看来的那本《赤脚医生手册》中的大部分关于妇女病的内容,还有妇女卫生的防治救护生产等诸多内容都编到了一起。
林夕不由的衷心称赞起教员他老人家。他真是一个伟人,用一个简单的方法不教医理,只教怎么治病救人,短时间内培养了大量的赤脚医生。
这些人虽然有医术不太容易提高,而且只能治疗书上罗列出来的病,对书中没有的病,他就一筹莫展了等缺点。但他们有一个优点就掩盖了所有缺点,那就是赤脚医生不需要特别高深的理论水平和文化水平极容易短时间大量的培训。而且他们可以应对所有的日常的疾病和对特定地方的特殊的地方病都有极好的应对手段。
赤脚医生的出现不但解决了当时困扰着国家的医疗人员不足的问题,而且为了当时人口的恢复和人民的健康立下了汗马功劳。
林夕提起笔写下了最后一个字,心里常常出了一口气。再有七八天就可以出去了,然后就按照这本书内容教授给林月华。
因为大明朝还有20年就会崩塌,而自己林家这时候被授予明朝的爵位那就是明朝的勋贵。
这些人在王朝更替时,是新王朝重点清除的对象,所以一旦自己的计划失败,那么林家的衰败就是不可避免的。
到时候自己的这些兄弟姐妹如何生存,比时他找到了一条路,就是把《赤脚医生手册》编撰出来发给众人,让他们按照这本书去学习。
即使林家以后衰败了,林家的这些人靠着这些简单而实用的医术也可以保证一辈子衣食无忧。
这时负责警戒的石元磊闯进这个院子向正在院子中锻炼身体的林长石报告:“大公子,在那些被我们救助的移民当中发现了有人得病,并且已经发病好几天了!”
这时林长石停下动作,站起身来,目视着前来报告的石元磊说道:“怎么才报告?不是和你们说了吗,有任何异常要及时告到这里来。”
“是我疏忽了,没有仔细检查,过于相信底下的这群兵士们了。
派在那里的警戒的士兵没有把那些移民拉肚子当回事。只当成了海员回来清理肠胃,并没有把移民拉肚子的情况报上来。”石元磊小心翼翼的向林长石汇报着。
林夕这时站起来说:“现在说什么都是往都是马后炮。我马上换衣服到那个院子去看看。”
林长石点了点头,林夕回到屋里换了他一件专属的白色的长袍,戴着白色的帽子,捂着一个白色的口罩跟着石元磊向外走去。
林夕穿的这身衣服,其实就是中山装的加长版本。
至于这身中山装的来源是因为林夕麾下的那些孩儿兵的服装引出来的。
因为在蒙学他们穿的都是各自家庭给做的服装,在训练的时候活动起来并不方便。
于是林夕便想起了他小时候非常羡慕子弟兵的那身橄榄绿,于是他便起了仿制军装的念头。
但是林夕让人用棉布做出来一身军装显得皱巴巴的,非常难看,尤其孩子们穿着时又不注意,显得更显得难看了。
于是林夕就按照这身橄榄绿最原始的服装款式,做了一批精制的中山装。
这下穿上变精神多了,于是孩儿兵的服装便统一为精制的中山装。
精制的中山装和以五六式军服为代表的常服的区别就是在里面加了一层内衬。
至于中山装的来历,则又追溯到轰轰烈烈的广州政府时期。
当时的广州政府的领导为了突出解放了思想的国人奋发向上的精神,所以中山先生决定设计一套有中国特色的正装。
当时元帅府任职的黄龙生,以当时南洋华侨中最为流行的麒麟纹装为样板,以西装衬衣的硬领为领口特点,再容以中华民族传统服装特色,最终设计并制作出了一套既庄重又穿着舒适,活动方便的中山装。
林夕还修改了中山装所代表的意义,中山装的上衣前身有四个口袋,还有礼仪廉耻之意,上面的两个口袋可以插些钢笔之类,下面的口袋设计成了琴袋的式样,都上还配一兜盖和扣子,这样装进的东西便不易丢失。对于这点林夕没有任何改变。
衣服对襟,五颗纽扣象征着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独立行政权利,袖口上安放的三颗纽扣,不仅是为了装饰,还有民族,民权,民生三大口号的内涵,整个中山装的后背通体而成,没有破缝,象征着国家和平统一。
林夕把对襟的五颗纽扣解释为代表着五德的所谓的温、良、恭、俭、让。
袖口上安放的三颗纽扣代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整个中山装的后背通体而成,没有破缝,象征着国家金瓯无缺。
裤子的设计以简单为主,左右分设案袋,在前面还有一个小案袋专门用来装裱,右后臀上设带盖案袋作为装饰。
而林夕身穿的是把中山装的上衣放大之后,除此之外把服装改为白色,领子改为红色,并取消了上边的两个兜儿。袖口边儿取消了三个扣子,而代之为三道红色的标记。而在服装的背后则有一个硕大的红葫芦标记。
这套服装是祖神道改为拜上帝会后,林夕给拜上帝会的神职人员准备的专门的服装。因为林夕决定以后把神职人员都培训成医生,用免费医疗来吸引信徒。
所以传道人员要有一身醒目而简单而易于制作的服装,这套服装完全的满足了林夕的所有要求。
林夕戴的白帽子的正中间有一颗红色的五角星用于区分前后。而至于白色的口罩,那是因为纱布只能是白色的,如果染成其他颜色,不但费工,而且价格也非常昂贵所以林夕就只用原色的布料。
林夕穿着这一身在别人看来十分怪异的打扮走在前面,石元磊在后面拎着林夕的医药箱子,便匆匆的向那聚集在一起的移民居住区走去。
因为这片院子用来隔离海外归来的人员的,没有想到这一次居然数量达到这么多所以人员难免安排的有些拥挤。
而这些拥挤的场所却为疫病的流行创造了条件,所以林长石才严格的要求,一旦有异常,必须马上上报。
结果底下的这些人不把这句话放在心上,造成了现在这种情况,只听石元磊的叙说,林夕就已经判断这恐怕是由于人员太过密集而引起的痢疾或者是细菌性腹泻等急性的流行病。
王海琪坐在屋子中焦急的看着王凯。他脸色赤红的躺在那里双眼微闭已经比前几天病的严重了。
这时候他突然听到外面一声。“就是这间屋子。”
然后他突然看见一个白色的身影和刚才那个踢了哨兵一脚的男人一块儿走了进来,不过这此时的男人上嘴上套着一个白色的布袋。
林夕走进屋里就看见里面并排躺着十来个人,有一个人蹲在一个满脸潮红的男子面前,正用双眼看着他。
林夕走过去把手心放在脉搏上。脉搏跳动的很厉害,好在虽然比较严重,还不到危险的程度。
然后林夕命令石元磊:“到厨房调那种我告诉你的那种急救水。在这里住的人不管有病没病,每人先喝两碗。”
林夕说的那种急救水实际上就是盐糖水。不过这两种东西在此时的大明都是比较贵重的,如果直接说出来怕那些人要多要多喝。
所以就给他取了一个急救水的名字,让别人一听就是药,而药这种东西一般人是不会多喝的。
石元磊出去不大一会儿,便有一群人拎着木桶进了各个房间。
盐和糖在厨房里都是有的,配比的比例也是事先就定好了,而且此处的厨房长时间准备着大量的温开水,提供给这里的人员饮用所以片刻的时间便准备好了。
这时候,床上的王凯突然站要起身。旁边的王海琪把他扶到屋中的马桶上,不一会儿就便传出了哗哗的流水声。
王凯的肚子里已经没有多少东西了,拉出来的全是刚刚喝进去的水。随着排泄完毕,屋中的臭气更加浓郁了。
林夕毫不在意的拎着马桶到了屋外,在阳光下看着王凯拉出来的东西。
林夕长出了一口气,不是痢疾,这下就好办了。只要给他们吃下消炎药就可以。正好林夕手里有一个广谱的消炎药,那就是大蒜素。
林夕早已吩咐厨房开始砸蒜,砸完之后静置一刻钟以上,然后按照比例掺到温水中再给端过来。
林夕正在想着,只见厨房中的伙夫搬着前后两个大木桶走入了院中。
林夕对石元磊吩咐道:“刚才喝完急救水的人马上一人喝一碗。”
连喝了两天大蒜水,所有人都止住了腹泻。林夕长出一口气放下了悬在半空中的心。幸亏没有造成大面积流行,否则再耽搁几天,这里恐怕就有人救不过来了。
在忙着给众人诊治的时候,石元磊凑过来悄声的对林夕说:“11公子是不是在船上吃饭时吃些大蒜就可以不闹肚子了。”
林夕白了他一眼说道:“你想的倒是美,如果想不闹肚子,就不能把蒜当做食物,那么直接吃下去。那样虽然有一些效果,但是疗效不大。”
石元磊连忙跟上一句:“那要如何使用才能做到疗效最大的?”
“要想治病就要把蒜砸碎,静置一刻钟以上,然后泡到温水中一颗蒜泡两斤水的左右的比例喝下去就能治疗或者预防,不过也不要常喝,常喝的话也可能拉肚子了。”
“公子,你说咱们吃的这些东西中有很多都能入药的,会不会吃坏肚子。”
“其实,我们的先民刚开始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时,水稻并不是种植范围最广。
当时食用人群最多的粮食作物,稷(小米)、黍(黄米)。
麦,大米甚至大豆出都现但当时都不是主要食物。
至于咱们现在主食大米能够这些年这么多年都一直吃下来就说明大米有补益的。
物竞天存,先人们在尝试了大量的主食后,必然会选择对自己生命最有利的那一种。
这种食物必须在当地能够广泛种植而且大量使用对身体无害。
事实上,常见的东西,不过是因为多,所以价格才便宜,而并不是因为功效不好才价格便宜的。
而常见、价格便宜的东西,必然有大量人用过,它的安全性、有效性,都是可以保证的。
就像普通的五谷,国人从古吃到今,这相当于无数的人试验过,它的安全性必然很高的,而它的有效性,更有大量的例证可以证明。
从古至今,所有的食物都被我们的先人筛选过,能流传到今天并广泛使用的东西都是最适合我们,同时安全性也是最高的。
所以,虽然看着稀罕、昂贵,好像是好东西,但却含着不知道多少的风险。吃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因为那些东西必定有某些缺点而被我们的先人淘汰出去的。
人们都说国人什么都吃,但是这恰恰是我们的悲哀。
因为我们的粮食不够吃,所以我们在自然界中找到一切可以吃的东西,经过不断的尝试,我们如此多的食用的植物。
又比如像臭豆腐是如何被发现是能吃的,还不是因为在饥荒的时候人们迫不得已吃这些这种已经腐败的食物。结果发现没事还很很美味所以才作为一种食材流传下来的。”林夕的一番话把没话找话的石元磊说了个满脸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