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在海洋时代

认可自己

https://img.ppxs5.com/1d/ed/f1f39f1a83.jpg

首页 >> 重生在海洋时代 >> 重生在海洋时代最新章节(目录)

151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这就是四次灭佛啊,其实各有各的原因,就如罪犯成为了僧侣,他们饮酒、吃肉、杀生,贪恋美色,没有慈悲之心,不做不识修福的事,贩卖奴隶婢女,耕田种植,从事生产行业,不再有道德修养,男女不分行淫乱之事。

还有一些人为了躲避官员的迫害加入佛门,却不肯熟悉清规戒律,而是穿着一身佛衣,干着他在平时干的事情。

所以古时也好,当代也罢,这些问题都始终存在,君主灭佛来看,都是有因有果,并不像那些佛教徒说的毫无因由的。

这种事情就应了佛家所说的今日种因,它日还果。并不是那些灭佛的皇帝心血来潮,客观点讲,都是形势所迫,不得不采取这种方法否则国家就要亡了。”

“其实这次这四次法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四个朝代佛教发展迅速。被当时的世家大族发现了佛教有存储钱财,收受供奉的习俗,于是便迅速和它结合在一起,用来控制市面上铜钱的多少。

这些和世家大族勾结起来的佛徒不但通过控制铜钱来谋取经济利干扰了国家财政。甚至还想用他们囤积起的铜钱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这才是他们受打击的主要原因。”

这时张载解释道:“现在的苏州存银数量是相当大的,如果爆发那种大规模掠夺民财的行为,也是首先在松江,苏州,扬州的这些南直隶的辖区爆发。”

“如果我预料不差的话,一旦爆发,那么当时在这些地方官一定会成为替罪羊的,你那个愚蠢的二兄,这个时候到苏州去当知府,不是自己把自己放到火盆上烤吗?”

这时张图平说:“难道你要到苏州去?”

“没错,我去到苏州去,给你那个愚蠢的哥哥当当参谋,防止他行差踏错,把自己当成了祭品。”

这是张载看了一眼张图屏:“哎,儿女都是债呀!女生外向啊,什么时候都把你的丈夫放到第一位。

你放心一会儿我就写封信交给林夕,让他交给他们家的当家人,不会耽误你丈夫的事情。”

张载转过头来对林夕说:“原来的广东巡抚因为在粤西剿灭苗民有功,现在升到京城去了,巡抚的位置就空出来。

本来是朝廷用你姐夫的上司巡海兵备道正史接任巡抚的,但是由于他丁忧了,所以这个巡抚暂时就空缺。

巡抚的权利本来就是从两广总督和兵备道中分出去的。

现在巡抚一直空缺,巡抚的权力就会归属了原来的衙门。所以你姐夫需要来自军中的支持,本来他选定了是王家。

但是我们分析了一下,还是把这个问题交给你家的当家人去决定了。因为不论是联系王家还是你们林家,都要通过你作为介绍人,而且我属意你们林家,因为我们的关系比较近。”

然后张载便把林夕轰到一边,让他给家里写封信把事情说清楚。

林夕就在书房占了一张桌子,把它考取举人后经历的所有事情都写在纸上,并在信件的结尾着重写了张载刚才说的事情,并把他在与解决石家事件中碰巧发现的一些事情也写在了纸上然后等墨迹干了之后装在信封中。

等林夕写完信,张载的信早就写完了,并把火漆用火一烤,犹如蜡烛一样,熔成稠状,然后滴在封口处,然后盖章。张载将信封上后交给了林夕,信封的表面未着一字。

林夕随即和张载告辞,亲自回到杂货铺将信件交给张掌柜,并吩咐他立即送到家主手中,然后林夕有信马由缰的回到张府,跟着张图屏一起给张载收拾行李。

给两个小丫头吃第二次药的时候,张载便带着姨娘坐着一艘小舟逆流而上过灵渠,经桂林转入长江,顺江而下去苏州了。

张载在在临走前给林夕讲的那道那套道理,让林夕豁然开朗,如果真是张载说的那样,那么就很容易解释明末的那种乱象的,因为朝廷收来的银子要是要买东西送到军前去的,而供应的商人稍微涨一涨价或者和边将勾结换一下物资,那么朝廷收的那些银子就等于白收了。

而且百姓经过加税没有得到他们希望的结果,一旦遇到天灾人祸,那么积蓄在心中的不满就会成为滔天的怒火,焚烧到他们面前的一切。朝廷等于加重了盘剥而没有达到他所需要的效果。

林夕根据张载临走前给他开的书单,在张载的书房中依次看着书中的内容,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林夕还发现了一个张载没有跟他说,但是在讲述时隐隐透露出来的内容。

就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封建王朝,皆是因为官僚集团的贪腐与不作为官逼民反,从而造成内部社会动荡不安被外来势力与吞并或者被内部的农民起义推翻从而导致改朝换代。

其实根据张载在书中的笔记所描述内容,解释了林夕在阅读中国古代历史时也曾想过的一个问题?

封建官僚集团严格来说是依附当朝的皇帝而存在的,按理说他们应该跟皇帝站在一个立场上,眼看着朝廷因为贪腐严重而民不聊生,朝之将亡,为什么就不收敛一下呢?

难不成在他们的眼里,他们在朝廷中所享有的权势与地位还远不如那些金银财宝重要?

张载写在史书中的文字解释了这个问题。经过他仔细的史料查证,才逐渐发现这件事要一分为二来看。

首先对于这些贪官污吏来说,打内心里他们还是希望所依附的王朝能够永远的存续下去,千秋万代。这样一来,他们及他们的子孙后代都可能将权力与财富一代一代的安稳的传承下去,也就是说,不能说他们不爱这个王朝。

但是在一个王朝的末期,因为贪腐极为普遍,可以人人都贪,你如果不贪不符合人性,而且在这个圈子里也混不下去。

因为同级来往要相互送礼与包庇,对于上级,不仅升职要贿赂,即便平日里也要孝敬,否则你只能解甲归田,下级又会频繁的送礼给你,这已经成为一种惯例,你不收也不好当。

当贪腐成为一种官场的风俗与习惯,谁都知道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除非你不想在官场呆了,否则就得入乡随俗。所以王朝末年的官场是有着逆淘汰机制的,也就是说,你想当清官的唯一选择就是不当官。

东晋末年的陶渊明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而且这些贪官中也不乏有真心不想王朝崩塌的,但是他也知道,即便他一个人不贪腐,也改变不了大厦将倾的局面。

其次,有一个人们都没有关注的现象,就是越是王朝末期,越是看到大厦将倾之际。贪腐不会收敛,而且还会越来越严重。

有些人只把这种现象归结为最后的疯狂,意思是指趁最后的时刻多捞一把,否则后面也没机会再捞了。

其实,官僚集团之所以陷入最后的疯狂敛财之中,不是单纯的想捞最后一把,而是想通过最后的疯狂为自己及子孙提供未来安全的保障。

这听起来有些自相矛盾,按理说,这些官员本身就依附在这个王朝之下,在最后的关头应该是帮一把,而不是落井下石。准确的说,这并非落井下石,而是绝望之后的自保行为。

每个王朝即将灭亡之际,官僚集团远比深宫里每天接受报告的皇帝更为清楚,在对本王朝还抱有一丝希望的时候,他们的心多多少少还会有些在这王朝之中,但是当看到大势已去之时,官僚集团心中也直接放弃这个他们所依附的王朝,转而为自己及子孙的未来做准备。

他们非常清楚,唯一可以通用并保障自己与子孙后代的东西就是金钱与财富。

这就导致了官僚集团越是看到王朝即将走向灭亡,越是会大力贪腐,趁最后的机会多捞点钱,以便在改朝换代之际保障自己与子孙后代的生活无忧。

而且在每个王朝末期,还有一个历史通行的现象,就是在中原都城为官的官僚集团,他们往往会在王朝即将灭亡之际,提前将贪腐的钱财以及家人转到更为安全的江南,也就是主要战争的后方,在那里卖田置地。这种情况在东晋之前造成了当时乌宝遍地每个世家大族都控制着大量的土地。所以有千年的世家没有千年的王朝一说。

但是从唐以后中国历史上就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每一个旧王朝的灭亡,江南就会产生一批新的富人,而江南也就是这样与中原一带此消彼长,不断发展成一个富庶的地方。

林夕看到这里不由得想起了他上一世对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那就是世界两极之一的苏联的轰然倒塌。

林夕之所以对这个事件印象深刻是因为广大的苏联公民有76%实际上是不同意苏联解体的,而苏联最终还是解体,其实当中的原因很多。

这次体现苏联民意的公投发生在1991年3月27号,这场公投的起点还要追溯到1990年3月11号。

当时立陶宛宣布脱离苏联独立建国。最干时苏联坚决反对,不承认立陶宛的独立地位。但是立陶宛的做法引来了其他共和国的效仿,这些共和国主要是和立陶宛相邻的波罗的海国家,包括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等。

这些有独立倾向的国家先后发表声明,宣布恢复或收复主权,并开始制定恢复独立的措施。

当时的苏联风雨飘摇,动荡不安,虽然暂时压制住一部分独立势力,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加盟共和国揭竿而起,苏联的压力越来越大,最终就只能宣布公投让名义来选择是否解散苏联。

于是在1990年12月24号,苏联举行第四次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决定保留苏联,但是必须实行改革,建立全新的平等的主权共和国联盟,以保证所有民族和公民的人权自由,让新联盟适应时代的发展,并在1991年3月27号举行全民公投。

公投由戈尔巴乔夫领导实施,他想通过民主的方式安抚各个共和国,希望公投之后寻找新的国家道路,建立一个新联盟,保障各个共和国主权平等,让国家走向光明美好的未来。

公投的选票上的问题是,你是否认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保留并将其更新为一个任何民族的个人权利和自由都得到充分保障的各个主权共和国平等的新联盟是必要的。

这场公投盛况空间是苏联成立70年来的第一次、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全民公投,根据苏联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统计,一共有1.8亿人有投票资格,最终超过1.4亿人投票,赞成人数超过1.1亿,大约占有投票权的人数的76.4%。

然而虽然投票结果是大多数人都赞成,但是具体情况却很复杂。

当时苏联一共有14个加盟共和国,最终参加投票的只有九个加盟共和国。

其中立陶宛、亚美尼亚、格鲁吉亚、摩尔多瓦、拉脱维亚、爱上尼亚五国没有参与投票。

这些加盟共和国他们的官方高层坚决抵制投票,反对成立所谓的新联盟,铁了心要独立。

但是在这些国家里,也有一些心向苏联的国民,他们自愿组织起来,大约200万人投了票,表达对苏联的支持。

那些抵制苏联的地方政府自然不会承认民众的自发投票,苏联也是无力帮他们,只能口头上表扬,说他们是爱国主义者。

其实当时的苏联各个加盟共和国虽然有分离倾向,但离苏联分崩离析有很大的距离。

因为当时苏联有一个统一的苏共,布尔什维克。这个社会主义政党掌握着国家的一切,而且从高层到基层有一个完善而有效的组织架构和统治结构。

这场公投的结果出乎全世界很多人意料,当时很多人认为苏联已经到了末日,肯定是墙倒众人推,但没想到大多数人仍然支持祖国统一。加上苏联共产党在苏联的崇高威望,建立一个新的社会主义苏维埃是一个看起来水到渠成的事情。

当时的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的民众大多同意保留苏联。这是因为这三个国家呢是苏联的主体国家,他们是苏联的核心,实际掌控苏联,从苏联获益很多,因而更加倾向于保留。

而对中亚五国,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来说,他们也从苏联获得了很多利益。中亚五国地处内陆,自然环境干旱,多荒漠,交通不发达,经济落后。

但是他们自然资源丰富,而苏联的重工业很发达,留在苏联就可以通过向苏联出口资源发展经济。不仅是经济,苏联对中亚五国的社会、文化、交通建设都提供了很多援助。虽然当时苏联出现了很多问题,经济落后、政治不民主、文化封闭等等,无法和西方相比,但是整体上还是过得去,是可以改革变好的。

所以,当大家看到新联盟时,非常支持和认可。包括戈尔巴乔夫在内的高层以及大多数平民都认为通过改革可以解决问题。

公投之后,虽然还有一些独立势力,但是苏联暂时得以保留,加盟共和国看到了曙光,和中央的关系渐渐缓和,大家不再剑膀弩张,都坐到了谈判桌上,好好协商,好好规划未来的道路。经过漫长的商讨,1990年5月,戈尔巴教夫与15个加盟共和国首脑达成协议,实行改革,建立新联盟。

1991年8月14号,苏联政府公布了新联盟条约文本。从新联盟条约我们可以看出,苏联中央将很多权力下放给了加盟共和国。

改革后的苏联更像欧盟,各个成员国之间平等共处,不再像之前的莫斯科,中央掌控一切。

各个加盟共和国可以走向独立自主,可以自己处理外交、贸易、经济等问题,这要他们都相当满意,国内渐渐平息下来。

苏联它的核心是俄罗斯,其他的国家都是它的卫星国家。

苏联解体,就如同当年美国南北战争,都是一些独立国家走到一起,相处了70年,然后产生了所谓的70年之痒。这期间累积了大量的矛盾,发展到了无法继续下去的地步,于是便决定分家了。

有趣的是,南北战争也是在美国成立70多年后爆发的,美国联邦政府国力强大,美方联邦军南下打败南方叛军,烧毁了南方几乎所有的大城市,最终南方叛军投降,于是大家继续欢乐的生活下去了。苏联也面临了美国曾经的问题,在成立70年后遇到了一系列的麻烦,小伙伴们也想要分家。苏联当时面临一系列内外问题,无法阻止国家的分裂。

有人会问,为什么没有人阻止?因为苏联在解体之前面临了很多麻烦。

苏联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大家普遍谈论计划经济体制下轻工业品的匮乏,特别是缺乏流行元素。这个问题非常严重,持续存在了很多年。

许多人认为这个原因导致了苏联的崩溃。实际上,这个问题在1991年并不是最为痛苦的时期,苏联解体后的老百姓才意识到。

苏联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道义上的孤立。苏联被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的四个国家反对,这是因为当时苏联入侵了阿富汗。这听起来也很麻烦,但实际影响并不大。

关起门来,苏联的生活几乎没有受到影响,就像是众人皆骂你,但你装作听不见,短期内对你的生活影响并不大。

前两个问题比较严重,但远不能与第三个问题相提并论,如果说前两个问题就像是高血压这样的慢性病,那么第三个问题就相当于胸口被插入了一把刀直接要了苏联的命。这个问题就是石油问题。苏联每年的开支非常巨大,有点像一个家庭要养车、养房、养一堆孩子,需要支付大量各种费用,家庭的收入无法满足支出,苏联当时也处于破产的边缘。

当然了,当时美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他们的摊子也很大,当时也快要破产了。美国疯狂发展军备,而且还在越战中负债累累。实际上,当时的苏联和美国就像是在比赛谁先破产。

苏联当时面临一个致命的问题,苏联国内并不缺乏石油资源,每年通过向全世界出售石油,能够积累大量财富,用以填补财政赤字,勉强维持着经济。甚至在1973年的石油危机期间,油价飙升,苏联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甚是对西方国家发起了一系列进攻。

然而,到了1986年,出现了一件大事,沙特和美国达成了一项协议,增加石油产量,导致油价暴跌,高度依赖石油贸易的苏联立刻陷入了财政困境,经济危机引发了苏联内部矛盾的激化。

因为缺乏资金,苏联无法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到必需品,国内物资短缺导致民众不得不排长队等候。联盟内部加盟国的民族主义者们趁机发起了反对联盟的运动,他们认为各自独立生活会更好。

波罗地海三国作为一个例子,历史上长期受到普鲁士、波兰和俄罗斯的统治,现在让他们留在联盟中充当从属角色,他们肯定不满意。因此在这次危机中,他们第一个站出来宣布脱离苏联,拉开了苏联分崩离析的序幕。

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情况,普通民众可能对此态度较为漠不关心,只要有苏埃地方政府在,生活不是问题。他们只想通过改革改变自己看到的一些弊端。而自己所享受的一些福利被他们有意无意的无视了,认为那些是他们理所当然的,无论什么时候都是能够享受到的。

但是各加盟共和国的精英分子们都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独立发展。现在精英分子们开始煽动情绪,大家都有些想要分开的意愿。不过,这并不是苏联历史上最危急的时刻,以往的苏联很快就能够平息这种局面,只是这次有些不太一样,因为联盟的主体即俄罗斯人民不再愿意与其他15个加盟国共同生活。

俄罗斯与这15个加盟国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15个加盟国度有一种得俄罗斯拼命的感觉。因为他们的国家无法完全独立自主,必须听从莫斯科的指示。

而俄罗斯人则认为这15个国家是俄罗斯所养。俄罗斯知识分子抱怨说,俄罗斯人在养活联盟,输血给其他国家,让别人富裕而自己陷入贫困。双方都觉得自己吃了亏,于是解体一触即发。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