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在海洋时代

认可自己

https://img.ppxs5.com/1d/ed/f1f39f1a83.jpg

首页 >> 重生在海洋时代 >> 重生在海洋时代最新章节(目录)

9合浦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经过几天的航行,这艘船到达了他的目的地合浦,不论是南海珠,还是作为海北沿的行政中心,都让他注定成为一座拥有文化底蕴的名城。只是自华夏政治中心由西往东,在由南以北,只是地位一是不断下滑。

如今,其所属的连州府却依然是位于大明的西南边陲,地位无疑很是尴尬了。人家蓟县一步步成为了国都之所,而合浦却是越混越差,甚至已经被朝廷所遗忘。

六伯说合浦的衰落是随着南流江入口海淤塞,更是让这座历史名城蒙了尘,失去了连通海洋的动脉。

但林夕通过他对历史上的了解知道合浦港衰落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失去了对安南的统治权。合浦昔日的辉煌,是因为联通安南并接通南洋。如今大明失去了对交趾布政使司的统治。所以使这个西南的连接海上运河的港口也衰败下去。

帆船停在了南流江的入海口。然后又南流江上下划出了几只小船。从船上接驳货物和人员顺着水路划入了南流江,进入了合浦县。

六伯在小船上给林西解释道:“我们的船是海船,吃水比较深,如果趁着大潮也能进入,但是今天不是天文大潮的时间。所以我们只能坐小船进去。”

林夕坐着小船接近合浦县城的时候。在县城的南郊看到了有一座宝塔耸立在那里。

刘伯指着塔说:“那就是文昌塔建于明朝万历12年,文昌塔的外形为八角形,高大概十二丈,石座方圆三丈,内径一丈方圆,上下七层。

文昌塔的造型从底层向上组成收窄,塔顶是一个红葫芦的形状。都开着东西通风,门渠的装饰用的是假门。

塔内有阶梯盘旋而上,向南边文成塔顶可以望见茫茫大海,向北边可以将合浦这座连州古城尽收眼底。”

六伯看向林夕有些调笑的意味说道。

“你知道建这个塔的原因吗?”

林夕说:“建塔无非有两个,第一个是供奉佛宝。第二个,镇压地气。比如说西风的西湖的雷峰塔,就是为了镇压妖邪的。如西安的法门寺塔,就是为了供奉佛宝的。不,就外乎这两个原因,还有什么原因?”

六伯看着林夕说:“按照官府的说法,这个地方多年未出科举人才,对此,人们认为是因为周边的地势过于平坦,无法聚集文韵才气。当时的知府考虑到大家的想法,鼓励更多的学子求学,所以在当地建立了文昌塔。文昌塔底粗顶尖,形如笔尖。可据文慧之气,保佑此地出科举人才。”

林夕仿佛听出了刘伯的话外之音。

“那么。私下里呢?”

“私下里的一种说法是。此地的海中有一只避水犀牛。经常在夜晚到岸上休息,文昌塔所在的那个位置就是它休息的位置。而且。避水犀牛脾气不太好,经常闹脾气。

它一闹脾气南流河和大海经常海潮泛滥或者南流河泛滥。给四处的百姓带来了很多水患,所以找高人选址建了这座文昌塔。

文昌塔的影子犹如牛鞭。可以在晚上抽打这手这头避水神犀牛,所以碧水溪就不会来了,就能够镇压住水患,你信哪种?”

六伯和林夕说笑着来到了合浦县的码头,弃船上岸。

六伯带着林夕的小两口,还有四名随从。向合浦县城西门走去。

合浦县城建于北宋绍圣年间,到本朝曾有增筑,城垣周长42里,高4丈,厚2丈。

合浦县城城外濠绕城东、南、北长62里,阔3丈米,深丈五。西段以南流江江为护城河。城墙上有角楼。马面,敌台等防御设施。还在垛口间还引架着大大小小的火炮有三四门。

城中还有城隍庙、钟鼓楼。真武庙和娘娘庙。

合浦城垣周围有5个城门,各门都有宏大的城楼。

除小南门外,4个城门外都筑有月城,月城又各有门。

六伯等几人来到了城门边。林夕看到城门旁边已经挤满了赶着牛车和拉人力车的民夫。车上面满载的都是用麻袋装稻谷。

六伯长叹了一声,“又到了征粮的时候了。”

大明实行一条一条鞭法后,虽然此后的夏税秋粮征收都改为征银。

不过,普通的老百姓手中有多少银子?再说那点散碎银子也不够交粮税的。

只能将收获的粮食运到州城或者县城。在城中的各米店中出售,换来银两。再用这些银两向官府交税。

这实际上等于是在税前之外又加了一层税。而且这些。这层利益都被本地的官绅分了。普通的老百姓交的税更重而且所剩的粮食也不多,不够糊口。

只是本地的草木常年不枯能够挖一些野菜或捕获一些海鱼或河鱼,能够勉强糊口罢了。才没有像北方那样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又不得已从高价从商人那里购买他们卖出去的粮食充饥。

每到青黄不接时,便是各地老百姓。穷迫不得已卖儿卖女的时候。

张首辅当年推行一条鞭法,本意是缓解民众徭役以及千里运粮之苦。同时也是为了增加朝廷的税赋。

张居正死了才短短几十年,现在这条良法已让民众忍受更多的侵袭与剥削。

实行一条鞭法之后,各地的甲长已经粮长名存实亡。各地的州县都是以差役征收税负到户。

但是差役太少,大明各地便出现了各种包头或揽户,通常由地方大户、富户、地方豪强人家承认个个所处地方粮税。

这些人代交税银,虽然方便了一些百姓,不过也加强了这些富户对土地的侵吞。也让很多百姓愿意自己前往州城交纳赋税,此时门口挤满的百姓车辆显然就是属于这一类人。

门口已经城门已经挤满了人,无法进城,有看守城门的军士不停的呵斥维持秩序。让人们有序的通过。

此时天气炎热。四周也无遮凉的大树。在城门的不远处,有一处经营茶棚的。有一处茶棚。

经营茶棚的是一个老汉。茶棚是由竹竿制成。上面附着芭蕉叶和茅草。底下有个五六张桌子。有一些穿着文士澜衫的读书人和穿着一些松江布的商人坐在桌子旁边悠闲的喝着茶。

他们看着城门口的忙碌,悄声的议论着。六伯一看便带着几人来到茶棚,独占了一张桌子。

开茶棚的老汉走过来,躬身问道:“几位客官,是吃我这里的大碗茶,还是你们自带茶叶?”

刘伯说:“给我们一人来一碗大碗茶。如果有有吃食的话,再上一点。”

老汉躬了躬身便下去,一会儿拿来一叠大碗,给每人面前放了一个黑瓷的大碗,然后从一个细嘴铜壶中冲出滚热的茶汤,冲入到茶碗中。等茶水至碗中大半,左手虎口轻轻一挑,茶水便断了。

老汉右手提着茶壶,左手捋着茶嘴。茶壶嘴从老汉的背后经过。老汉的茶壶嘴轻点的七下。林夕这一桌的茶就已经斟满了。

老汉将细长嘴的铜茶壶放到一般一旁的炉火上。然后从旁边的一张桌案上端过来那一盘荔枝,一盘芒果。还有两种林夕不认识的水果。

六伯指着盘里的水果说:“你们两个若是不愿意喝茶的话,也可以吃这些水果。”

王铁锤仿佛对这些水果很熟悉拿起了一种林夕没见过的水果。拿起来把皮剥下来然后把里面的像橘子瓣的东西掰下来,递了两瓣给林夕。

林夕接过来往嘴里一放一股熟悉的味道,便从嘴中传来,这是柚子,林夕恍然大悟。

只不过这时的柚子没有林夕吃的那么大,只是比橘子要大一些。另一种水果,林夕也认出来了,是龙眼。只不过这种龙眼和他见到的有些不太一样。

林夕一边吃水果,偶尔的喝一口茶汤。这些茶汤的味道林夕喝的满嘴苦涩,还在其中喝出了一些中药味儿。

六伯看到林夕面朝无表情咽下茶水,便有些无趣端起茶碗喝了一口。

林夕立马明白这就是老汉自己配的一种凉茶。凉茶这些东这种东西在这一带很流行,不过每家配的口味和药材都不一样,不过大致上也离不开那几种消暑败火的中药。唯一的特点就是难喝。

这时,林夕耳边传来了一阵话语。那旁边的几个人正议论着连州府新近崛起的一个大商人谭佳慧。

只见一个头带着网巾书生,身着澜衫30多岁的颌下短然的男子正在口若悬河的说:“我听说谭佳慧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通房丫头的母亲难产,疼的死去活来。

他爹谭俊杰做了一个梦。睡梦中梦见城隍老爷穿着全副的衣冠来拜,他突然从梦惊醒。恰好房内传来婴儿的啼哭声。心中大喜的谭爹,谭俊杰就想,这孩子将来必定成大器。

随即走到小妾的房内,看着刚出生的儿子为他取名谭佳慧。不管是真是假还是巧合,后来的确实没有让父亲失望,在商场上一路高歌,成为光宗耀祖的人物。

真正让他孝心名传天下的事。五年前发生的事情。当时,他的生母李氏病逝,谭佳慧要为母亲办一场风光的葬礼。

但是在谭佳慧生母李氏出殡时,因为李氏是妾室,所以族里人坚决不让棺材走正门。

作为孝子的谭佳慧完全不能接受这样的行为,他据理力争,最后干脆自己躺在棺材上大喊一声,今日我谭佳慧已死,抬我出殡。

族人见状了,也是鸦雀无声,只好乖乖的让出一条路。躺在棺材上的谭佳慧想到母亲一生艰难,顿时泪流满面。

他虽然和生母这一世母子缘分尽了,但是他却凭借自己的努力,甚至不惜诅咒自己以死来使母亲得已的棺木从正门出府,得以风光大藏。此事一出他的孝子之名传遍两广。”

就是旁边一个穿着松江布的大肚子商人轻哼了一声,说道:“那个家伙还沽名钓誉,说什么他的母亲就因为是小妾受了很多罪,他不再坑害其他姑娘。在婚姻中坚持一夫一妻,哪怕自己功成名就也没有动过要纳妾的想法,不过他只有两个女儿。最后那些家产不知道便宜了谁?”

这时城门口的人,已经陆陆续续进城了。城门口的人开始稀少起来。

六伯从身上拿出了一块小银子,拍在桌子上对老板说。“老板不用找了,”

然后便带着林夕几个人离开了茶棚向城门口走去。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