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国三年的春天,与去年相比,来的要稍早一些。
天气回暖,冰雪融化,万物复苏。
常安的大街小巷,各家各户纷纷出门,有的忙着做生意,有的忙着赶公务,有的忙碌着农事……
一匹骏马驮着一名信使,飞速的由横门直入,打破了常安的安宁,顺道打破了大新国的宁静。
“八百里加急!闪开!”
信使嘴唇干裂,整个人凭着一股精神气勉强握着马绳,一天一夜未做修整,早已疲惫不堪。骑在马头,看着脚下密密麻麻的人群,只觉一股烦躁充斥着全身。
出大事了!
雁门关前日晚送来的急报,再不送入未央宫中,让皇帝坐下决议,只怕当前的大事,会愈演愈烈。
骑行至大司马府,信使望了一眼,精神稍一松懈,身体瞬间从马上跌倒。守卫的门子匆忙的扶起,见其背上背着的加急军情,立即将之放到了大司马的案头。
大司马甄邯看过军情,心神一荡。
“备马!”向旁边躬身而立的侍从说道一句,连忙将情报放入袖筒,他要进攻面试。
一个时辰后,尚在常安的三公九卿齐聚未央宫宣室殿。
王莽身着便服,脸色看起来不太好。
地上摔碎的花瓶,直说明皇帝的愤怒。
“狂妄,自大,无知!”
入宫的朝臣频频听到从皇帝嘴里冒出这些词语,而由雁门关送达的情报,几乎所有人都看过了,均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匈奴人斩了大新国的使臣!还兵发朔方!
有果就有因。
朝臣的心里明白,探究起来,匈奴人之所以斩使,撕毁与大新合约,不惜一战的原因,主要在于皇帝太“激进仓促”了,甚至做下的某些事显得有些故意挑衅。
自始建国元年开始,未央宫对于包括匈奴人在内的胡人贬斥已成惯性。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即会出现爆发的局面。
而岁旦过后,皇帝前使臣宣布的某一项诏令,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导火索。
“贬匈奴单于为降奴服于,使匈奴分为十五国,各立其十五子为单于。”
极具侮辱的名号,外加从内部瓦解匈奴的做法,终于惹毛了匈奴这只蛰伏的狮子。
加上王莽又命孙建等十二位大将驻守边关,共计三十万将士同时驻守,准备逼迫匈奴单于接受大新的诏令。
事实就在眼前,进而让匈奴单于很清醒的认识到,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顺从,以后将再无一统的匈奴,甚至于匈奴的领土会一点一点的被大新蚕食。另一条路,即是反抗,拼尽全族之力,博一个未来,迎来的也可能是毁灭。
在左右贤王,还有国内贵族的支持下,单于乌珠留选择后一条路。
春,二月。
大新使臣抵达单于庭,会见单于乌珠留,并宣布了大新皇帝的诏书。
匈奴单于明面上接受了诏书,且同意将自己持有的“匈奴单于玺”换为“新匈奴单于章”,以之麻痹大新使臣。暗地里,则是调集了各部兵马,偷偷集结在汉匈交界的前沿阵地蓄势待发。
春,三月。
准备返程并向云中、朔方一代新军汇报入匈事宜的副使抵达朔方。过了不到五日,先锋部队合计五万人,由中郎将蔺苞率领,按照既定路线,从朔方出发,过关后,抵达大新戍边之地,直入匈奴领土。
当日夜幕,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匈奴五部人马突然来袭,全军溃散,伤亡不详。又有烽烟预警,匈奴人直逼固阳,且将大新正使的人头送至城墙,以示其决心。
情况危急,正在光禄城驻守的孙建军紧急出征防守……
同时,朔方边关之地的军情火速送往常安,这才有了未央宫中的一幕。
宣室殿内的众臣皆垂首而待,没有人敢第一个出言。
王莽发泄一番怒火后,思绪已经变得冷静,他那带着凶芒的眼睛直盯着左手第一位的大司徒。
现任大司徒乃是丕进侯王寻,作为拥立皇帝王莽称帝的从龙之臣,一直深得王莽信任。
“王寻,你且说说,匈奴无视朕之诏令,无视大新,可当诛乎?”王莽同时一扫殿内其他臣子的脸。
惊讶者有之,茫然者有之,镇定自若者有之……
想到前岁大春试的题目,还有去岁未央宫关于骑兵的问询和预案。皇帝的心思不难猜,他王寻能站在现在的位置,主要依赖于对皇帝的支持,还有皇帝对他的信任。
王寻再无犹豫,向前一步,恭声道“诚如陛下之言,匈奴违背新匈条约在先,乃背信弃义之徒。王寻请陛下下令,倾天下之力,北伐不义之臣。”
“鄙臣以为大司徒之言大善!”
“匈奴贼子,闯我边关,杀我百姓,鄙臣请诛之!”
……
方才还是静默的宣室殿,在王寻话落后,不断有声音传来,多是赞成之言。
作为在朝堂上矗立已久的臣子,皆知晓王寻的态度,也就代表这皇帝的态度。
当然,也不乏反对之言。
出列的正是大司马甄邯,甄邯这段时间和太子王临交往颇为密切,其实已经引起了皇帝的不满。
况且,在月前的朝会上,甄邯关于皇帝颁发的几项政令颇有微词,以至于在朝会上公然的反对。
昔日互露心扉,相互帮衬的“道友”,不知不觉见生了间隙,而这种间隙亦在越变越大。
“鄙臣不认为现在是最恰当的时机,去岁的蝗灾,还有同时发生的水患,已使得朝廷压力巨大。
今岁正是休养生息的时机,若是以举国之力而北伐,百姓的生计会变得更加困难不说,鄙臣担心,军队的粮草供给亦会不足。
故而,鄙臣以为贸然进攻匈奴,不仅会让大新国内生乱………”
似乎没有看到王莽那张逐渐靠近、变得越来越阴森的脸,甄邯仍滔滔不绝的诉说着大新国内的困境。
从甄邯的话语中可以判断出,他是个绝对的保守派,表示只要由孙建等主将守住边关,使得匈奴不得迈入长城一步。国内当保持现状,以农事商肆等百姓生计发展为主。
客观的角度看,甄邯的建言无疑是最为合理的,奈何皇帝剑已拔出,即再无收回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