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自身利益时,有人想的复杂,有人想的简单。
扬雄就是一个比较简单纯粹的大新知识分子,这也是王匡比较欣赏的地方。
看到王匡送来的一项项书册,尤其是关于底层民众的收入统计,还有各地近些年来的底层官吏弹劾事宜后,他沉默了很久。
再一听王匡关于此等事项所能产生后患的描述,扬雄的眼睛都瞪圆了,旁人都能看到他颤抖的双手。
“民生如此艰难,是扬某还有……陛下忽略了,只想着从政令上改变百姓的生活,却未深究政令也会影响百姓,还是在实际现状这个大前提上。
唉,幸有大王提醒,真的如大王之言,腐吏与奸商勾结,百姓副业遭受打击,使得民怨如潮,再起祸患。
那与朝廷,与天下而言,是何等的不幸!
我身为大新之大夫,却未能及时向陛下反应此等事情,即是罪魁祸首,一条命都不够抵消的。
大王现今即使无朝中官职,可依然忧心国之大事,扬某佩服。
我亦请大王安心,明日朝会,扬某就算拼上这条老命,定会向陛下谏言。
隐患不除,律令何以实行?”扬雄说完,深深的向王匡行了一礼。
紧接着,这位光禄大夫即闭门谢客,亲自操写明日之奏章,嗜酒如命的他,难得的没有留下王匡品鉴这段时间收藏的佳酿。
“还真的是位正义感十足的大夫!”王匡心中感慨,离别前还不忘提醒扬雄,需依照实际出发入手,以此来说服皇帝,且循循善诱的说了一些他这些时日的改进之法。
更重要的在于,政令既已讨论,准备实行,那就不能拿到外朝议上说,最好在内朝议与皇帝劝谏。
扬雄点头,看来是明白了。
让扬雄这位“明事理”,“好忽悠”的朝中重臣充当“急先锋”,到不是说王匡存了什么利用之心,乃是形势下的迫不得已。
扬雄能像当下这么明事理,主要是弄清出了其中的逻辑,进而导致的利害。关键在于,皇帝是否会虚心接受其中的利害。
如此,王匡还不放心。
他打算明日朝会,若扬雄拿出的事实,依然不能让皇帝“回心转意”,去查漏补缺,那他顶着压力也会再想办法入手,让皇帝改变主意。
毕竟,在五管之事上,朝中还是有些不少的“潜在盟友”。
实在是,五管之法要是真就目前的样子实行,那将直接导致前功尽弃,大好的局面被搞砸不说,也会导致历史再度重演。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他现当下的路,与蜀道相比,亦是艰难。
王匡当夜对着月光背了一首蜀道难,既而,早早的在女眷服侍下入睡。
明日之朝会,是非常艰难的一场大仗。
这年头在常安做官,出入未央宫参与朝会,除了鲜艳亮丽的马车,最让人攀比议论的,怕属于街面上新出现的多款轿子。
高贵如皇帝,还有太子,有时候也会选择坐轿子出行。步轿显然成为了常安,乃至于天下的新风气。
扬雄没有马车,也没有轿子。他将有数的俸禄,绝大部分用来资助贫寒士子的求学,剩下的都用来买酒。17
所以,一大早的时候,他如同之前的朝会一样,步行抵达了未央宫殿门前。
一路的步行,导致他的衣服尽被汗水浸湿,但扬雄丝毫不觉。向着认识的官吏打招呼过后,扬雄即站在台阶上闭目。这倒不是他昨夜休息未够,而是在思索着等会如何与皇帝谏言,他脑中不断转悠着昨日王匡说的“技巧”和“事实”两个字。
再一紧紧的握了下袖筒里的奏书,扬雄已有了想法。
朝会是大事,京城中的官吏多会参加。当然,也包括了眼下正得皇帝信任的太子殿下。
太子王临站在台阶的最前方,这是朝臣故意空出来的位置。时间尚有一刻,王临和身后站着的大司徒平宴不住的说着话,讨论的内容倒是和当下最热议的五管之令有关。
“来了!”有人小声道。
“这武王还是一如既往的……稳,每次总踩着点,赶在朝会开始前一刻抵达。”
“哈哈,要我说,武王对于时间把握,可比那钟楼的钟夫强多了。”
接下来,又是一阵偷笑。
不过,这笑声也不敢太明目张胆。
兴武王因五管之令,为皇帝所厌,借此丢掉了那无数人都想得到的行使,乃是事实。可令一个事实,这些人同样明白,皇帝对于兴武王依然器重。
两次舍身求父,平叛乱,定币货大计……这都是兴武王的资本。
何况当今天下,除了大新商号是明面上最大的商肆,控制着天下商贸,尤其是海外之地的商贸外,就数这位兴武王后面的王家商肆最为庞大。每家每户,都多多少少的与之形成了利益往来。
从某种程度将,他们还是这位兴武王新创造词汇中的那个“合伙人”。
“兴武王!”
“鄙臣见过兴武王!”
“兴武王今日气色不错!”
一路走来,不断有恭维之声传出。只不过,与先前向太子打招呼的声音和人数相比,明显要弱和小上不少。
太子王临的眉头皱起,见王匡向他身后走来,脸上顿时又换上了如沐春风的笑。
兄弟二人相互见礼,明面上和谐关心不已,可暗地里,已存在了不少的交锋。
宫卫打开宫门,一行人鱼贯而入。
这是始建国二年,很普通的一个夏日,但一件永载史册的大事即将发生。
人群向未央宫前殿涌入的时候,王匡故意落后了几步,等到扬雄赶到一排时,他点了点头,并给了对方一个安慰的眼神。
“今日谏言,只盼着扬公不要用力太猛,这个度,需要扬公自己把握。若是我昨日即言明,就显得有些刻意了。”王匡眼中又光芒闪过。
回头看见了后面的董宣,张邯等前任手下,王匡亦是点头致意。
朝会依然是按照步骤来走,先是各司向皇帝汇报天下间的主要事宜,再由皇帝问询一些关心的问题,后面便是议政。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这个朝,退的自然是外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