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冯橙橙终于把心事放下,但心里那块疙瘩一时半会无法剔除。
早上服侍小郎起床洗漱后,主仆二人去了太学内部的食堂,吃了些早餐,便一同前往北宛门前的石碑。
每有大事,大都布置于上面,相当于公示栏。
而今日,便是选课之日。
等王匡二人至时,此地已有数千学子立于石碑之下,人潮涌动,一时半会,并未找到景丹和萧云等人。
冯橙橙留在外围,只剩王匡一人站在人群中观看,目光不乏震惊。
太学不亏是大汉第一学府!其学问已涵盖多科!
在太学里,有多门课程学问,弟子可以视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中就包括国子学,四门学,律学,医学,算学等。
所以说在功能上讲,太学有点像后世的综合性大学,里面涵盖文理科,有的还兼顾两科。
我该选择那一科呢?
说起来,王匡对于算学最为精通,但瞥了眼下方的学制吗,顿时偃旗息鼓。
“七年!”他旁边的一弟子惊叹道。
是的,算学博大精深,在上方所书的学制上正是七年,它主修的是数学几何。
相比于算学,正上方最为引入注意的便是国子学与四门学,两者修的是儒家经典,且学制只有三年。
需知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已成为显学,是诸学问中当之无愧的老大,也是所有弟子选择的大热门,乃至于有九成以上的弟子选择这两科。
“今年的国子学和四门学,修习不是五经,而是六经了!”景丹不知道从哪里挤进来的,竟然恰到好处的来到了王匡的身边,似有感叹道。
王匡顺道抬头瞄了眼,心里想到去年父亲在教育方面的改革,想必这次由五经变成六经,也是其中的一环,只是今日才在太学实行而已。
“乐经。”旁边一少年面色严峻,开口道,此人正是一同与景丹挤进来的人,但并非昨日见到的那个,王匡特别留意了一下。
再说说此时太学修习的六经,分别为诗,乐,礼,易,孝,尚书。
先生现被征辟为五经,不,应该称之为六经博士,当教其中一科,而我观先生好尚书,如此,还是选择国子学罢!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作为邓锦的学生,王匡虽然对于律学,格物学亦有兴趣,但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国子学作为必修课,另一方面,也并不妨碍他旁听别的课程,毕竟要想顺利毕业,还需从其他科目中选修两门。
除了课业外,在这面石碑的下方,像是为了节省空间,还书写着太学的放假制度,此时,并不是什么七日为一周,还夹杂着周末,乃是十日一修,与大汉官员的休息制度吻合,遇到一些节令时,也有休假,如田假,授衣假,等同于后世的寒暑假。
在另一面石碑上,则展示着太学的考核制度,其之严格程度,让王匡耳目一新。
到是方才那位士子大声读了出来,语言中多有赞成“每科在每旬前一日当有一次考核,分笔试,论试,试讲,此等三项,成绩又分上中下三等,若连续三次皆在下等,可令之退学。太学作为我大汉顶级学府,与私学区分之,就当如此严苛,以我看,那连续三次可去之,一次即可。”
这话显然是对景丹说的,哪知景丹摇了摇头,看了眼周围密集的人群,指着王匡,正色道“天下士子,远非你与这王家小狐狸般聪慧,且不论自元始三年来,安汉公复周礼,我等礼经难度略有增重,何况你作为老生,不是没发现,这考试难度也有增加吗?能保持两科不为下等,已实属难得了!”
说起来,他景丹去岁的考核中,有一科为中等,便被这好友耻笑,言他学术不端,而此人却也有资格,连续一年的考核中,皆为上等,而他学的不是耳熟能详的儒学,是更为复杂的律学!
律学习法治律令,汉承秦制,此时学习的主要是九章律,乃是萧何在法经的基础之上略加修订的,但庞杂的律法却有很多,大大小小不下六十篇,包括盗、贼等战国李悝所着,亦有张汤的越宫律二十七篇,赵禹的朝律等,皆是广义上的汉律。
用景丹的话来说,他这好友虽说不能将六十余篇倒背如流,但也默背无疑,甚至连手持书卷的法博士都自愧不如。
而王匡,依照他在王家庄子发现的那些诗论,在他看来也是天纵之才的行列。
见闻到风声的人越聚越多,景丹拉着王匡和好友,从密集的人群中挤了出去,到了空旷之地,这才喘口气问道“王家小郎,可是选的广文学?”
王匡摇了摇头,整理了下发束“我决定选择国子学。”
景丹毫不掩饰的惊讶“竟不是你擅长的诗经!”
王匡眨了眨眼。
谁说我好诗经之类的?我可是告诉过你那都是我听道人说的……
见王匡转头又看了眼他身边的好友,景丹两手一拍,有些自责道“忘了将少平介绍给你了!”
少平?莫非是此人的字?
王匡虽没有印象,但他同样躬身一礼。
哪知那叫“少平”的少年,似是对他有所了解,躬身还礼,平淡道“陈留董宣,常闻孙卿提及王家小郎,百闻不如一见。”
即使对方说的是客套话,但依然给人冷冰冰的感觉,此人性格看来便是如此。
到是这“陈留董宣”二子在耳边响起的时候,王匡恍惚了一下,接着态度更加尊敬道“能见董少平,匡亦三生有幸。”
确实,王匡所言并非虚话,他是真的庆幸。
这董宣并非常人,尤其作为官吏,不畏权贵,以廉洁大公无私着称于世,在后世被称之为“卧虎”,“强项令”,在律法的执行上,更是同比张汤的酷吏。
世人赞曰董宣衙前无人击鼓鸣冤。
用“董青天”,或许更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