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官员,于谦进入了江西之地,并没有引起任何人的警惕。
在当初的宁王看来,这个年轻的家伙不过就是一个蝼蚁一般的小人物罢了。
他不敢触碰自己的虎威,更加不会相信他会对自己做些什么。
但是于谦做了,不但做了,他做的还十分的决绝。
于谦拿出自己监察御史的职责和权利,以区区七品官的身份只如江西,单枪匹马对阵以宁王为首的庞大势力。
明察暗访,肃清脉络,依靠事实直接拿下了将近二十名宁王府的官员。
他们全都是骄纵不法,依仗宁王之威为非作歹。
于谦将其拿下之后还立碑垂训,让宁王怒不敢言,愤不敢动,震慑一方。
一时间这江西之地的贪官污吏和不法豪强再次见识到了什么才是朝廷的官员,什么才是官员应该做的事情。
他们似乎想起来了那藏在血脉之中的记忆,那剥皮实草的回忆。
让他们再不敢轻举妄动,为祸一方。
于谦之后将江西之地的诸多扰民之举和迫害之举全部废除,让当地百姓好不容易松下一口气来。
之后清理积案,为数百人鸣冤申诉解决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他一一处理,没有任何的放松,更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雪冤之后更是将诬陷之人全部拿下,为百姓出了这口恶气。
他不是只会保卫北京挽救畏惧,他更是从一开始就兢兢业业,从一开始就走向了他的道路。
在被江西百姓称之为神明!
他在江西呆了两年的时间,他走遍了江西的山川河流,城池乡镇,几乎是走遍了江西之地。
将自己彻底的融入到了百姓之中,而非是将自己当成了一个过路的客人。
因为这些,江西的百姓奉赐于谦生主于郡学名宦词。
而这个时候于谦已经三十二岁了,而这个时候他仍然没有任何的改变,还是那个当年立下豪言壮语,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
宣德五年,三十三岁的于谦再次被任命巡抚晋豫之地。
而这一次他一去就是足足的十八年!
在这十八年的时间里他仍然是深入民间,不惜一次又一次的翻过太行山,哪怕是几乎丧命在山林之中也不肯停留。
他亲眼看到了这晋豫之地的百姓之苦。
于谦和之前乃至之后所有的巡查官员全都不同,他看的不是官场,看的不是仕途,看的不是那些豪门劣绅或者是官场臣服。
他看的是百姓。
于谦将自己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走访民间的身上,他真的去将自己融入了进去,去了解进去。
太行东西黄河南北,他奔波了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
史书之中对他的这十八年只有短短的介绍。
遍历梁,晋诸郡邑,问民疾苦,而赈恤之。
从三十三岁的青壮到了年过半百的老者,于谦的十八年换来的就只有这么短短的一句话。
可他从来未曾后悔过,他从来抱怨过,他觉得自己这最好的年华就应该在这最艰苦的地方。
十八年的时间,他帮助这里的百姓渡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旱涝之灾,解决了一次又一次的麻烦,救济了数十万本来应该死在天灾**之下的灾民。
这个一生都没有去追逐名利,追逐享受,他常年身居肥差要职,却清正廉洁。
食不重味,衣不重裘,这就是他的生活,清廉方正,一钱不私,这就是他的评价。
巡抚晋豫之地足足十八年,这个曾经肥了无数官吏的地方,面对于谦却是无从下手,他始终两袖清风,毫无贪腐!
他是真正的儒家,他坚定的认可民为贵之念,这是所有人所不敢去做的。
他牺牲的是朝廷的利益,他推行的是轻税养民,他为了让百姓存货,设立预备仓,开官仓赈济灾民,开办药局。
为了遏制旱灾,他可以去祈雨,去吃素戒酒,风餐露宿。
为了治理黄河水患,他带着百姓修筑堤坝,植树造林,当黄河决堤的那一刻,他甚至直接跳入了黄河之中去用血肉之躯挡住那汹涌黄河水。
飞蝗肆虐,他率领官吏亲自下地捕捉,减免灾难。
或许他这么做有些许的迷信,但这就是他锁能做到的极致,一个人所能做到的极致。
他或许没有小说爽文里面那些惊人的创造,那动辄便能够恩惠百万人的手笔,可这都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发生在那些百姓身上的事情。
他真的在做,也真的做的很好。
他的恩德让百姓为他建立生祠庙宇,让家家户户为他祭祀祈福。
他的恩威并施让那号称能够藏贼百万的太行山群盗不敢再露头一次,只得下山当个良顺百姓,也愿意再次放下刀兵拿起锄头。
十八年的政绩,十八年的功绩在史书上或许仅仅是寥寥数笔,但是他做的有哪里只是如此这般。
他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影视剧中,他是一个英雄,是一个直言敢谏,是一个熟读兵书,能够领兵打仗保卫京师重地力挽狂澜的英雄。
可是这个英雄却又是离我们太远了。
他仿佛是那个高高在上的人,他仿佛是那个俯视众生的人。
但是回归现实,见证历史,他距离我们并不远,他的前半生,他的大半生都在和我们所有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他在治理黄河,让当年从北宋就开始糜烂不已,年年爆发的黄河慢慢有了好转有了平息。
这才让我们能够等到之后的彻底治理,才能够等来真正的希望。
他做的或许不是决定性的事情,但是他的功绩确实承上启下,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而就在这十八年的时间里,那个狗屎一样的叫门天子朱祁镇即位了,那个屁本事没有还总想着作妖弄点什么出来的死太监王振也开始掌权了。
作威作福,肆无忌惮的招权纳贿,弄得这朝中大臣争先示好,献金求媚!
每逢朝会,觐见王振都要先奉上白银等诸多礼物,还有根据奉献多少给予对应的好处。
而在这种风气在于谦这里,他嗤之以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