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全都要

浙东匹夫

https://img.ppxs5.com/5e/e0/7ffa86e5b9.jpg

首页 >> 重生之我全都要 >> 重生之我全都要最新章节(目录)

第18章 轻松过关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对方改为“礼貌请求”,顾辙倒是不好直接硬怼回去了,那样显得他没风度。

当然,如果顾辙愿意出手,那碾压对方也是非常轻松的。

只不过,前世当过律师的顾辙,信奉一个信条:无裁判,不辩论。

律师法庭辩论也好,科研学术答辩也好,都是要有更权威的第三方在场,才有价值。

否则,只有利益冲突的双方,只是浪费时间扯淡。

在他看来,冯涛算什么?即使是那个随场监督的老师,也不算什么,赢了也不赚啊。

好在,两人略微扯皮了一会儿,实验室外面的走廊上人也越聚越多,其他来适应场地的考生,也都借故休息一下,过来看个热闹。

因为走廊拥堵影响通行,几分钟内,总算惹来了一个路过的化科院大牌教授不满。

“实验楼里看什么热闹?注意纪律,全部散了!”一个面带凶相的年轻方脸教授忍不住训斥。

“是郑健郑教授!高分子材料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可别得罪他了,以后搞化学要出成果还得跟他混。”一些考生窃窃私语,立刻就散了。

实验室里那个监督老师,见状也赶紧让冯涛别闹了,两三步窜到走廊上,跟教授解释。

郑健也不给他面子,直接训斥:“小吴你也是,管个实验室都管不好,难怪一直助教。什么情况?”

助教小吴:“有几个练实验的学生讨论问题,引来其他备考学生围观了,没别的事。”

郑教授了解了一下前因后果,一下子就想明白了,不过,他也不太喜欢靠政策红利捞好处的人,就走到顾辙面前,撂下一句话:

“那你有没有把握?不想练这个题,就悄悄跟我说,我让他们全散了。如果你肯,我也不会让你吃亏。

这种技巧,本来也不可能考的,不过勉强也能看出实验基本功的扎实程度。你们镇洋中学的嘛,也被得了便宜卖乖,真要是表现好一点,上面也好交代。”

顾辙立刻就听懂了:

因为去年那场竞赛,是第一次实施“保送生安慰奖名额”这个制度,所以肯定有人不服。

与之相反,如果是改革的获益者、比如去年镇洋中学得到保送的那个张铭,表现得比其他几个当初靠真实实力拿了省一等奖的保送生还优异,那改革派就可以树典型,拿他说话了。

可惜,张铭的实力确实不是另外三位省一等奖可比的,他也争不了这口气。

这时候,一旦有人注意到顾辙的定位,说不定就会期待他的表现了——如果顾辙表现很好,将来学术前途不错,那改革派也能说:

“省内其他高中也是有这方面拔尖人才的,一开始只是被方舟二中的难看垄断吃相打得躺平自闭了,这才导致没有充分竞争、埋没了人才,‘野有遗贤’。改革之后,让这些人看到了希望,所以他们奋发努力,果然有后劲,成长起来了,变成了‘野无遗贤’。”

反正人在江湖,想退出江湖是不可能的。

顾辙本来也无所谓,他确实有把握碾压冯涛。只是觉得犯不着给小喽啰证明什么,现在惹来大佬围观了,而且背后还有那么多利益,那就趁机表现一下也没什么。

作为重生者,顾辙还知道这个郑教授后世在国内高分子材料领域也算是个人物了,十几年后被调到外省某省级大学当校长。

顾辙现在还人微言轻,卖对方一个面子混个脸熟,也没什么不好。

他瞟了一眼冯涛放在旁边座位上、微微拉开一条缝的包包,心中已经有了计策,大大方方答应道:

“既然郑教授也觉得这种练习对基本功的理解有帮助,那我就试试。”

顾辙说完后,郑健就给小吴吩咐了一句:“过会儿到办公室找我,告诉我结果。”

然后就走了,他很忙,也没空站旁边看学生做半小时实验。

其他师生总算可以光明正大地在走廊上围观了,被这么一闹,还有好几个旁边实验室的监督老师也来了。

顾辙丝毫不慌地操作起来。

他在心中把所有常用溶液的密度表、互斥性在心里过了一遍,水的密度是1,汽油的辛烷是0.7,烷类最轻的液体的戊烷是0.62,再往前的甲乙丙丁烷常温下都是气体。

戊烷其实如今夏天也不能用,36度就沸点了,很不稳定,一下子就挥发完了。

要做出多层水油混搭,难度在于水基无机溶液、往往普遍比汽油和其他有机物构成的溶液密度大,所以很难做到水上有油、油上又有水、千层饼一样层层分明。

但是,可以利用酒精这个媒介,乙醇里的乙基是亲油性基团,羟基是亲水性基团。如果应用得法,再配合一系列奥妙的溶质调节溶液密度,还是有很大操作空间的。

这也是为什么酒精类饮料,能够被玩出那么多鸡尾酒花活的底层理化原理。

当然,这里面的难度不是几句话说得清的,外行人只要知道这很难就行,一个不慎就容易导致水、油、酒精各自析出分层。

总而言之,顾辙前世好歹读完了材料化学本科,还搞过几年科研,他的积累沉淀、认识深度,显然远不是冯涛可比的。

顾默凭着丰富的经验,在内心想好操作之后,一顿配置操作,然后顺着玻璃棒把一层层液体注入分液漏斗。

每层密度从1.33克(饱和浓盐水)到0.7克(辛烷),几乎每0.15克密度差,顾默都能稳稳做出一层互相排斥的分层溶液来,最后居然在分液漏斗里配出了“六层鸡尾酒”。

为了便于老师观察,他配置时还贴心地在每层里加了合适的着色剂。然后,他再把六层不同颜色的水油间隔溶液,分别注入六个烧杯里,每一杯都很精确,没有混入别的颜色。

当顾辙做完最后的操作时,在场几个助教都看得颇为惊讶,有的助教自忖做不到这样。

而那些没见过世面的学生,更是嘴张得能塞下鸭蛋,还不敢大声呼吸唯恐影响了顾默的操作。

就算是外行,数数总会数吧,能分六层和分四层的差距,那还是很明显的,前者对密度差和互溶性的掌握肯定强得多啊。

在众人的惊叹中,小吴助教这就准备去办公室找机会汇报一下这里的见闻。而冯涛则是面色羞惭地想去收拾包包。

但顾辙毕竟是老江湖,他早就观察清楚了,一把挡住冯涛的手,冷笑道:

“好算计啊,那里面是个数码摄像吧,你赢了就录下来,说不定以后某些场合用得上。我赢了,直接就删SD卡。

这是拿我当兔子、你自己当乌龟呢。兔子在接受挑战的那一刻就已经亏了,他赢了也没好处。”

顾辙毕竟当过多年律师,这种偷偷取证的小花招,刚才他早已看在眼里。

何况02年的数码相机还那么傻大黑粗,放包里要拉开很大一条缝才能不挡镜头。冯涛又不可能弄到间谍级的微缩摄像头,可不被直接识破了。

顾辙心中雪亮:那家伙就是想有一搭没一搭多弄点料,说不定有猛料就能去媒体上叫屈、抨击去年的保送新政了。

顾辙此言一出,监督老师和其他同学自然都非常不快,怎么能这么干呢?

虽然实验室里的事儿不算什么个人隐私,02年法律对这方面的保护也不太明确,但道德直觉就让他们觉得这样拍不太地道。

小吴助教义正辞严地交涉,让他交出涉事的SD卡,冯涛也认栽了。没动他的相机,已经算是保护私有财产,比较克制了。

随后小吴拿着卡、带着几个学生,去了郑教授的办公室,简单给个回报。

办公室里还有其他几个搞化学的教授、副教授,其中一部分刚好也没事在喝茶,就过来一起听听趣闻。

教授们自然不会一惊一乍,只是纷纷微微点头:“今年的新生里貌似有实验操作的好苗子嘛,到时候正式考试再好好注意一下。”

郑教授本人其实也没什么更多的想问,不过毕竟是他让小吴助教来汇报的,出于礼貌,还是多问了顾辙几句,想让他谈谈练实验的心得、为什么偏偏对这些无用操作那么熟悉。

顾辙自然属于人狠话不多的类型,直接说:

“可能是我比较喜欢思考、对底层原理掌握比较透彻吧。我其实也不喜欢练那些花里胡哨的操作,但是不想做的事情做多了,才能体会到其中痛点,把问题一劳永逸解决掉。”

“一劳永逸解决掉?”郑教授听了这话后,才算是真正对顾辙有点感兴趣了,他放下笔,“怎么个一劳永逸的解决?能解决什么?”

顾辙不再说话,直接拿过郑教授放下的笔,写了两串数字。

郑教授一愣:“这是什么?”

顾辙把笔一放:“几个实用新型的受理号,可以帮鸡尾酒调酒师往密度分层酒里加夹层,也算是跟我今天练的实验操作,有点相似之处了吧。

这就是我练这些无用操作的价值——死磕我自己,把底层原理想透彻,然后发明一个东西,简化别人的操作。”

郑教授终于肃然起敬:“你才高中毕业,名下居然有专利?后生可畏啊。”

作为教授,名下的专利也是不少的,至少还有好几个是“发明”级别,比顾辙的“实用新型”要高档很多。但高中毕业就有专利,无疑还是值得重视和培养的。

郑教授心中,已经生出惜才的念头,等顾辙考进竺可桢学院,就要好好点拨。

顾辙则是不卑不亢地澄清:“不能算名下有专利,这只是受理号,不是授权号,只代表国知局开始审我的内容了,还没审过呢。”

郑教授点点头:“年轻人严谨一点是对的,嗯,你是这几天的加试特招考生吧,好好考。希望你进了竺可桢学院之后好好学化学,一路读研,做出点成就来。”

……

考前最后一天的熟悉场地,就在这点小插曲中结束了。

顾辙回酒店休息后,其他练化学的考生之间,还在诉说着他的传奇,觉得他那操作绝对不是才练两年的高中生能积累出来的。

第二天一早,便是化学特招生的正式加试。不过经过了前一天的波折,到了正式考试的日子,反而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新鲜事了。

凡是认识顾辙的同学,对他的实力预期都提高了,就算最后知道他考得好,也不会太奇怪。

考试的内容,上午先是笔试,直接就图省事用了昨天在荷兰用过的全球总决赛试卷,不过也不怕泄题,一是时间太短,二是后续的实验部分不能作假,就算泄题也来不及准备。

如果有人理论部分超高分、实验却很差,那才有可能需要复查,如果两个都很好,就无所谓了。

因为化学加试总共也就招没几个考生。竺可桢学院当时一届也就两百多人,数理化各60人,之前竞赛保送和其他自主招生保送,每个专业已经用掉40个名额了。

高考之后再招的,也就每个方向20个人而已,还要分给那么多省,东海省本省能留下的也就个位数。为了这种招几个人的考试,特地再很周密地出一套卷子,也不划算。

顾辙前世反复做过那年的全球总决赛题,笔试自然是轻车熟路过关,甚至还提前交卷。不过笔试部分不是马上阅卷出成绩,所以监考老师也没法立刻看出他的水平。

下午的实验考试部分,却是实打实地立竿见影。顾辙一通操作猛如虎,把“带保护基氨基酸环境下的多肽制取”完成得极为完美。

实验的第二部分,就是要拿着自己刚刚制取出来的多肽,分析验证一下纯度,并且写一个分析报告、如果不够纯的话,要分析原因。

第二部分也不是说分析数据越漂亮分越高,而是要越符合实际分越高。但没办法,顾辙第一步完成得太好,制取产物质量太高,以至于第二阶段的分析报告都没什么好写的了。

于是,实验部分几乎又是比别人提前了将近一个小时交卷——没办法,我都那么成功了,你让我分析不纯的原因、失败的教训,咱有什么好写的嘛?简单几句话一个结论不就好了?

当天结束的时候,负责监考的老师们都已经知道,顾辙这家伙实验部分几乎是满分了,光凭这一个单项,他已经板上钉钉能特招进竺可桢学院。

——

PS:今天有不少技术细节,我已经尽量通俗易懂深处浅出了。有些地方甚至牺牲了精确性。考虑到有些书友不爱看技术,所以我今天加到七千多字,一天之内把竞赛生考试的剧情过掉。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