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朝廷内部对于皇位更替的超强适应能力,民间则对此表示不太容易接受,皇帝突然宣布退位,然后突然禅位,新皇帝登基,老皇帝离开了皇宫,去三原县的行宫居住,虽然在那之前三原县已经有一处比较幽静的地方被一群士兵围住,不让没有许可的人通过,三原县的人们也在好奇,不过这种事情在之前的三原县已经发生过不少次,所以并没有人对此表示太过疑虑。
只不过三原县的人们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是李二陛下禅位之后的养老之所,李二陛下居然选择了三原县做为他的养老之所,而不是皇宫里的某一处,直到退位诏书颁布,人们才意识到三原县这里修建的不是一般的住所,而是皇帝的养老宫殿。
所有人都知道三原县是什么地方,可以说三原县是大唐传奇的开始,从三原县被赐给苏宁作为封地之后就一直是这样,传奇的三原县,传奇的苏侯爷,传奇的大唐崛起之路,谁敢说这不是皇帝对于苏侯爷一直以来的功劳的回报?所以才选择了三原县作为养老之所,距离苏家庄子还不到一个时辰的路途,非常近,甚至站在苏家庄子里的小山坡上就可以看到占地并不广阔的行宫。
而且百姓们对于李二陛下突然禅位有些不太适应,他们已经适应了李二陛下二十年来的统治,他们认同这种统治,最后的大风暴仅仅是局限于朝廷内部,连长安城都没有处,地方官员更是没有受到波及,百姓们并没有遭到任何影响,震恐的是官员。而非百姓,李二陛下不愿意把百姓牵扯到这种事情里面,所以百姓们对于李二陛下突然的禅位很不理解。
甚至还有人发起万民书行动,希望李二陛下可以不要做出轻率的举动,而引发大唐皇朝的动荡,他们很支持李二陛下的施政方略。而且李二陛下春秋正盛,为什么要这样着急的禅位呢?这封万民书被呈给了李二陛下,就在他禅位之前的三天,他很得意地拿着万民书给李承乾看,告诉他,等你禅位的时候,如果也有百姓给你上这样的万民书,你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否则你就是一个无能之君!
李二陛下离开皇宫的时候是昂头挺胸的离开的。一脸的骄傲,毫无挫败感,他把万民书留给了李承乾,作为他永远的鞭策,李承乾在那个时候就发誓,至少也要两万民书才能够让自己满足,然后退位,否则。自己也太没有面子了,既然父亲做出了表率。那么自己也不能落后才是,并且最后的那个晚上,李二陛下告诉李承乾,只有皇帝主动禅位,才是目前可以找到的保证大唐千秋万代的最好方式。
苏宁甚至还小声的说什么嫡长子并非一定要继承皇位,应该是立贤不立长的。结果被李二陛下一拍脑袋瓜子,苏宁立刻改口说长者最贤那是最好的,李二陛下这才放过苏宁,但是这句话却在李承乾的心里面留下了很重要的影响,他开始考虑。如果之后自己的长子李象并不能够达到自己的要求和保证大唐帝国安定的要求,是否自己依然要禅位于他,而不是其他的儿子?
他自认在治国上,众兄弟没有一人是他的对手,虽然自己在学问上不如李泰,在勇武刚毅上不如李恪,但是综合看来,自己是最强最适合做皇帝的,但是,如果自己立下的皇太子并不能够拥有足够的能力治理国家,自己是否还要拘泥于嫡长子继承制呢?对于国家来说,嫡长子是否一定是那么重要的?
不过目前考虑这些还是有些早了,自己才二十七岁,比父亲继承皇位的时候还要年轻一岁,自己至少也要做二十年皇帝才好,才不至于输给父亲,反正在精力不济之前,李承乾没有打算退位,李象仅仅八岁,怎么可能做得好皇帝?那是不现实的。
李承乾朝气蓬勃的成为了皇帝,气势恢宏的承和之治也就此展开,后人对于承和之治的评价并不是贞观遗风,而是比之贞观时代更加蓬勃向上的时代,虽然承和时代在武功上没有贞观时代那么耀眼,大唐在承和年间进行的战争次数也比不上贞观时代那么频繁,那么猛烈,几乎年年有战,但是承和时代却是被人们评为最名副其实的时代。
李承乾登位之初,就在新皇帝登基的大朝会上告诉所有臣子,贞观二十年以来,我们大唐将国土拓展了三倍不止,远超神州曾经达到的所有范围,远迈秦汉,这是大唐所创下的前所未有的辉煌,也是太上皇李二陛下的最大功绩,但是在凶猛的拓边战争之后,我们所进行的新近占领土地的治理却落了下乘,消化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占领的速度,所以朕即位以后,将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些土地和外族人的治理上,而非是继续拓边。
如果这些土地不能治理好,那么当我们与更加遥远的敌人作战的时候,本该成为我军后方的这些新近土地就会爆发一轮又一轮的造反事件,我们一边打仗一边镇压造反,那是两路作战,得不偿失,所以与其急功近利的继续拓边,还不如静下心来,将这些占据的土地慢慢的消化掉,然后等到积累了足够的国力和军力之后,迅猛拓边,给敌人致命一击,使他们根本反应不过来。
对于安西都护府提出的波斯攻略计划被李承乾下令暂时冻结,安西都护府和安西军不得主动挑起和波斯人的战争,当然了,如果波斯人主动挑衅我们,我们也要毫不犹豫的反击,打疼他们,让他们不敢继续和我们打,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波斯帝国虽然已经接近崩溃,但是却处于一个崩而不溃的过程,这个过程里面,我们不要参合,波斯平民要来。我们接收,但是军队要来,定杀不饶!
我们要慢慢的发展自己,慢慢地等待波斯全面崩溃的时刻,等到那个时刻,我们就可以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然后和最强的罗马帝国决战,另外,对于阿拉伯特区的控制一定要加强,如果阿拉伯特区并不能够保证绝对的控制,那么我们和罗马帝国的交战就会处于下风,所以李承乾秘密下令血滴子抽调绝对骨干和精英全面经营阿拉伯特区,必不使其脱离大唐的实际掌控。
我们和阿拉伯的战争已经造成了十余万大唐子弟兵的战陨,我们虽然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但是也痛失十余万优秀的儿郎和近千名优秀的军事大学学子军官。这是我们无法弥补的损失,这是他们的父母永远的痛,他们用他们的生命为我们换来了和平发展的时机,我们就要用绝对的成绩告慰他们在天之灵,而不是继续毫无意义的战争。
李承乾一声令下,传令铁骑四出长安,带着象征皇帝兵权的兵符,前往边关各地重兵集结之处传达李承乾的命令。停止继续向外拓展国土,就地驻扎。建立堡垒,保证国土的安全,然后以重兵保护国土安全,却并不会主动出击,抽调主力回师内地,平定新近占领地区不断出现的叛乱现象。协助地方文官保证地方安全,并且不要干预地方文官的治理措施,军队没有皇帝和州刺史以及县令的三重允许,不可以入城,必须在城池外安营扎寨。
贞观年以来的大拓边行动暂时中止。与此同时,强烈的对内镇压造反行动开始展开,在李承乾的政策命令之下,对于那些新近占据领土的治理行动占据了整个大唐的行动主流,对外战争不再是最主要的军事行动,而新近占据领土上的那些异族叛乱才是军队的主要行动对象,常备战斗军四处平叛,常备守备军则是随着战斗军一起行动,战斗军打到哪里,他们就驻扎到哪里。
为了对地方兵权进行规范,使得不至于出现地方官员或将领拥兵自重的情况,也不至于出现地方防备松弛,将领轮换制度被很好的执行,军队轮换制度也即将被执行,而且地方军如果要调动,比如有剿匪需要的时候,必须要参谋总部、州刺史的双重允许,然后县令拿着命令去军营交给统兵将领,将领调动兵马开始进行任务,任务完结以后该回哪儿去就回哪儿去,将军的个人行动不得带超过五十名士兵随行,且除了自己的亲卫兵,不得调动战斗兵员进行私人活动。
但是一旦进入战时,比如一州一县遭到了敌军进攻,那么这个县或者州就要进入战时状态,这个时候,一个县的驻军将领或者一个州的总兵,就有权力宣布这个州这个县进入了战时状态,这个时候,文官必须服从武将的指令,关于一切有利于抵抗敌人进攻的指令,文官县令必须执行,不得有任何拖延,否则,武将甚至有权紧急罢免文官刺史县令,成为一州一县之主宰。
当然了,这是战时状态,平常时节,武将不得干预政务,否则州刺史和县令有权罢免统兵主将,将之逮捕下狱,交给上级处理,武人不干政,文人不掌军,这是铁律,李二陛下时期不断强调,乃至于为此罢免软禁了大唐第一任参谋总长侯君集至今,李承乾登基以后则恢复了侯君集的自由,但是仅仅保留其国公爵位和一个名义上的一品大员官位,并没有实权,更别提军权了,所以侯君集等于是直接养老了。
李承乾继承李二陛下对于武人不干政,文人不掌军政策的贯彻和推行,继续巩固参谋总部的权力,巩固军中参谋制度的推行,不允许军中出现公干之外的文官,当然也不会让现役的武将参与国家治理,文人就老老实实的治国,武人就老老实实的打仗,没别的。
苏宁也不是例外,将军衔被收回,只剩下官位爵位和勋位,原先的将军虚衔挂着,象征曾经的赫赫军功,不过在这样一个注重军政分开的时代,苏宁主动交出将军虚衔,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文官,纵横部尚书,二品大员,不再参与军中征战之事,虽然苏宁被很多人视为军中战神,是可以继承李靖军神称号的人。
随着苏宁的退出,这个称号的继承者是谁,就变得有些不太确定,因为除了苏宁这颗军中巨星以外,符合这个军神条件的人似乎也不少,无论是疯将军杜荷,还是最强武将薛仁贵,薛仁贵的老师苏定方,参谋总部总长兼军事大学祭酒李世绩,海军大将张亮张士贵李大亮等等,似乎都是战功赫赫之辈,缺少苏宁这颗太过耀眼的巨星,其余的星星也争相发光,军神的称号有些不知归属,虽然这个称号不是官方认证的,但是谁都知道,继承这个称号的人,是可以被军队承认,成为军队灵魂的。
这是每一个将军梦寐以求的称号。
苏宁不再参与军中事物,代表着武官身份的一切都被收回,成为一个彻底的文官,人们只是记住了曾经在战场上叱诧风云,以区区十万兵力拓地千里,歼敌数十万的苏将军,辽东军们也记住了曾经的辽东军统帅,在最危急的时刻担负起最严峻的任务的苏将军,从此以后,苏将军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苏尚书才是苏宁真正的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