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云道远的无理取闹刘进是真的烦透了,一个赌徒居然能做到和亲大使这样重要的位置,这家伙的不要脸没用在国事上,竟然用到了赌桌上。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新南国跟大尧乃是世仇,这样的人竟然一纸诉状将大尧皇族一网打尽,都告上了法庭。不得不说,这厮真的心大,你就不知道死字是怎么写的吗?
刘进也没怎么为难他,廷杖五十轰了出去,给的说法是证据不足,无故诋毁他人,咆哮公堂,结案。
对于这样的审判结果,云道远自然是难以信服,又将诉状告到了大尧皇帝面前。
这一次皇帝竟然出奇的阴沉,看着这位外国的使臣一脸的黑线,就问了一句话,“贵使用和亲的钱出去赌博,这是新南王的决定吗?”
云道远听了这话,羞得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这怎么会是新南国君的计划呢?你再脑条大这话怎么接,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愣是灰溜溜回到驿馆,一口老血喷出来当场就病倒了。
主要是半日之前,六皇子见了老十三,并且将云道远告锯楼的事跟他说了。
泰俞不动声色的问道:“皇兄赚了一笔横财呐!”
泰安虽然脑瓜不怎么灵光,但是这回竟然一下子就明白了什么意思“你都知道了?”
泰俞说道:“我和五皇兄知道没什么,最主要的上边也知道了。”
泰安一拍脑门暗叫一句:握草!然后一脸懵逼的问道:“咋办呀?”
“父皇最近正为晋西道大旱的事筹集救灾银两,估计这会儿已经快要差不多了吧!”泰俞不着边际的说了一句。
大尧六皇子殿下,心领神会的拜别了自己的老兄弟,屁颠屁颠的抬着五万两黄金进宫面圣了。
皇帝见状当然龙颜大悦,一顿褒奖并且给了六皇子记了一个大大的功劳。身批大红花游宫,让六皇子大大的露了一回脸。
虽然六皇子露了脸,但是却气坏了所有的娘娘和皇子们,皇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你们看看吧!老六能为咱们分忧了。
这个信号一打出来,皇宫各处纷纷慷慨解囊,为国分忧,为皇帝分忧,白花花的银子装进皇帝的口袋,不由让皇帝乐的嘴都合不拢。
奖,必须得奖,于是乎皇帝降旨,所有皇家子弟,为了晋西道大旱捐款捐物,为晋西道百姓一尽绵薄之劳。
你就看吧!这连锁反应有多汹涌,有多澎湃。上到皇亲国戚,下到典狱书隶无不“慷慨解囊,为国分忧,为君分忧”多则几万两,少则几十文,只半日就捐赠了数百万两银子,还有愈演愈烈的态势。
泰俞和泰丰自然也没能幸免,皇后和贵妃也只能景从,其余皇子皇女也只能打落牙齿往肚里咽。但是不一样的是,皇后娘娘和贵妃娘娘的银子是泰俞出的,老八,老十,十九的银子是泰俞出的,并且比所有人出的都早,都及时。
以至于皇后娘娘继续吃着猪皮冻,很享受这个东西的润滑咬口。贵妃娘娘吃着刚从南方运来的核桃仁,炸的芬芳扑鼻入口留香。
老八和老十坐在听楼二层小房间里听着曲,悠然自得的喝着茶。十九公主出奇的来到舞馆看着新版杨八姐游春。
于是不久之前皇帝降旨,赣南道,陇右道,剑南道所有四品以上官员尽数去往晋西道,学习晋西道抗旱事宜,学会了回去治理各道州府,学不会就留在晋西道不用回去了。
这尼玛谁出的馊主意,皇帝怎么能这么玩?如果真的是天降自然灾害干旱,去到晋西道转一圈也就是了,主要是没有的事大伙只不过借着这个机会想跟皇帝要点好处罢了!
偷鸡不成蚀把米的事,就指这个吧!皇帝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要钱要粮没有,想要继续玩就去晋西道看看人家怎么做的,学会了写个观后感官复原职,学不明白就辞官吧!
皇帝其实等这个主意好几天了,一直在想用什么时机将命令推出去,但是这样的机会太少了,没有大动作怎么使得上力。
很多人虽然看不明白这里面的道道,但是也有明白人。户部侍郎徐萌祖就是其中一位,只从皇帝的命令中就很快抓住了时机。
“晋西道大旱刻不容缓,军备处令。各州府,凡水利各司从各州府抽调井,渠,道,沟有经验者向晋西道靠拢,迅速开挖取水点位,为老百姓打开取水保命之源路。”
“军机处令。凡大尧二十五岁以上家中二子以上者,出一丁去往晋西道修渠修道,运输救援物资,协助户部救灾。”
“中书令。认命御史大夫齐淼为晋西道救援总指挥使,前往晋西道坐镇指挥,各州郡县使需听从调配,不得有误。否则军法从事,若有违令者,总指挥使有先斩后奏之权势。”
国内救灾无需皇帝降旨,各部各府有权直接处置。抗震救灾是户部的职责,所以户部侍郎直接下令抽调人手这是理所应当的,只要跟尚书沟通一下就行。
徐萌祖是管钱银粮草的,他不发话尚书都不敢轻易拿主意,没钱没粮干什么,能干什么。徐萌祖在户部侍郎的位置上干了一辈子,太明白这其中的各种道道了。户部尚书能随便更换但是侍郎不行,尤其是管着实职的各部侍郎,是不能随便更换升迁的,不然发生紧急情况没办法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规划和调配是要出大问题。
国家有难,八方来援。谁能第一时间调配粮草钱银那就是老大。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就是这个道理。
皇帝明白,宰相明白,户部尚书更明白。徐萌祖在户部侍郎的位子上干了一辈子,大小战役经历数十次,国家的各项救灾筹备几百起,他不发话谁敢横刀立马?
满朝文武也都在观望,对于未知的事物所有人没有第一时间应对,都在看皇帝下一步的部署,结果等来的却是捐钱捐物,还要歌功颂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