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九鬼嘉隆就马不停蹄地从加贺赶回京都,面见织田信长,将武田正信警固众的四大武器诉说给织田信长。
九鬼嘉隆说道:“太阁大人,臣所见,小早船等都装有神火飞鸦,关船装有焙烙玉,安宅船一千石的有两到四门南蛮大筒,两千石以上的有八门左右的南蛮大筒。
不仅如此,将军殿下的警固众还有一些从未见过的大船,远超最大的安宅船,恐怕不是本国的,类似南蛮人的。
而且将军殿下建造钢铁战船,臣试过,刀枪不入,极其坚固,若是本家的安宅船造成几艘钢铁战船,毛利家的警固众必定不是敌手!”
织田信长点点头:“听你说,武田将军与毛利家交过手了?”
九鬼嘉隆回道:“嗨,听津田大人说,之前将军殿下与毛利辉元和明国的海商合作,之后毛利家反叛,意欲偷袭将军殿下的警固众,反被击败,损失不少,之后,毛利家再也不敢招惹将军殿下的警固众。”
织田信长冷哼一声,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随后说道:“既然武田将军那边的警固众如此厉害,你就去学习吧,并且和武田将军那边说,建造几艘铁甲战船。”
织田信长正在积极建造警固众的战船,这影响到对付石山本愿寺,只有击败毛利家的警固众,截断补给运输路线,石山本愿寺就可以很快攻破。
不过等待新的战船,训练新的水军众还需要时间,在这之前,他和石山本愿寺那边只能拖延时间。
织田信长这几日看着地图,形式可谓清楚明了,在西边就是石山本愿寺以及三好家在四国的残存势力,西国毛利在播磨丹波作战,暂时还没进入畿内。
至于关东那边,上杉,武田和北条三家被武田正信挡住。
随后他把目光投向畿内的伊贺和纪伊两国,他突然问道:“根来众和杂贺众来自哪里?”
侍奉在织田信长身边的森兰丸说道:“殿下,根来众和杂贺众出自伊贺和纪伊。”
织田信长一巴掌拍在地图上,横眉竖眼道:“呵,一箭之仇还没报呢!明年就征讨纪伊,消灭根来众和杂贺众!”
如今时间已经八月,各地的征伐都已经停了下来,现在不像以前只有几千人的时候了,一旦调动兵马就是数万人。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这数万兵马所需要的钱粮物资如大水冲坝一般,哗啦啦的就花完了,没点积蓄根本不敢打的太久。
所以武田正信想要速胜,织田信长也想速胜,上杉谦信和武田胜赖等人也想速胜,这不仅仅只是对胜利的渴望,同时也是对钱粮和国力的考虑。
所以这上半年来的喧嚣已经停了,接下来,大家都是等待钱粮收取,等待兵精粮足时分,便会开始新的战事。
天正五年二月末,春耕已经结束,天气也已经暖和了许多,织田信长率领数万大军征讨纪伊国。
由于毛利军之前在播磨丹波一线被阻挡,警固众在为石山本愿寺输送粮草等物资,上杉谦信等关东大名也无力西进,在这样孤立无缘的情况下,纪伊国的杂贺众和根来众只能自救。
织田信长的大军一路攻入田边城附近,此刻城内有根来众的津田妙算一派,杂贺众领袖杂贺孙市即铃木孙一。城内共有兵力六千余人。
不过织田信长第一波攻城就被田边城里的铁炮击退,随后双方进行了铁炮大战,连绵不绝的铁炮声响了三天三夜。
第四日,明智光秀对织田信长说道:“殿下,这样下去,只怕田边城依旧没法攻破,不如与之和谈吧?”
织田信长斜眼看了一下明智光秀,目露凶光,随后又看向田边城,说道:“暂时不急,继续进攻,虽然本家铁炮已经损毁上千挺,那又如何,难道那城里的铁炮会比我们多吗?”
明智光秀没看到那一抹凶光,回道:“可是敌军中一种铁炮不同于寻常铁炮,以及将军殿下那边的铁炮,此铁炮响声极大,略小于南蛮大筒,恐怕也是一种利器,连将军殿下都没有的利器。”
织田信长也见了,有些铁炮最多打伤竹束或者木盾,但是有些铁炮一枪就可以打烂木盾,要是竹束也是一枪打的烂了一部分,两枪就打散架了。
织田信长略微点头,说道:“那该如何?”
明智光秀出言道:“殿下,我们可以招降对面的根来众和杂贺众,收购他们的利器,并且仿造,以后要是他们反叛,届时可用利器压制,不再像今日与之对射了。”
织田信长对于火器十分重视,他想了想:“那还不如让人把南蛮大筒拉来,去,让堺町那边送两门可以运输的南蛮大筒!”
在东洋,运输南蛮大筒极其困难,主要是道路崎岖,而且南蛮人可以出售的南蛮大筒也是船上数千斤的火炮,而不是武田正信自己造的最小型的佛朗机炮。
织田军千辛万苦将两门最轻的千斤大炮运来,费时一个星期。
不过织田信长这边没有专业的炮手,只能抵近到一里内发射。
随着大炮响起,纪伊众派人与织田信长和谈,不过一开始的条件惹怒了织田信长,双方又打了几天,接着重新谈判。
经过几番谈判,最终敲定条件。不过,没有提供人质给织田信长,只是在形式上维持和睦,织田信长从纪伊撤兵。